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賦能高校專業授課是新形勢下高等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是社會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是優秀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對高校新聞傳播類相關專業來說,其意義更加深遠。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以理論基礎為主,結合時代的發展、媒介的變化以及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需求進行設置,現逐步加入實踐動手環節,使學生更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其中,實踐屬性較強的有電視片創作課程。
文章主要通過梳理文化賦能新聞傳播相關專業實踐課程的重要性,總結電視片創作課程教學現狀,以教師分析和學生反饋為研究對象,結合調研分析課程授課效果,得出文化賦能教學的重要意義和教學實施瓶頸,歸納問題成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措施,以期改善電視片創作課程的教學成效。文化賦能課程教學,能夠轉變當代大學生創作思路,拓寬創作外延與選題范圍,使其擺正創作思想,端正態度,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優秀作品。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與傳播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課程學習有深層次的了解,讓學生對本土文化產生歸屬感與自豪感,共同助力地方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文化賦能;新聞傳播;教學模式;創作課程;電視片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4-0146-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遼寧地域文化融入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1DB283;2022年度遼寧工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遼寧地域文化融入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g2022055;2023年度遼寧省教育廳高校基本科研項目“基于‘數字遼寧’的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傳播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YTMS20230871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傳播學課程教學需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優秀文化屬性,貫穿對優秀地域文化的引導,從而發揮高校課程育人作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電視片創作課程是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中實踐屬性較強的課程。通過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學生能在掌握基礎理論與技巧的同時,樹立正確理念,傳播優秀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1]。優秀文化融入高校專業授課是新形勢下高等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是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是優秀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這能使學生對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能讓文化在教育教學中完整傳播,也能讓學生拓寬創作思路,樹立積極的創作理念[2]。
(一)深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課程通過融入相關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以及文化現象,加深學生對優秀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
優秀文化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情感,還擁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表現形式。將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可以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審美體驗和創作啟發,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創作水平,使其作品更具藝術感和表現力。同時,學習相關文化,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歷史源流、價值觀念和傳統習俗,從而增進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與消化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內涵,拓寬創作選題范圍,使作品更具包容性[3]。
(二)培養學生積極的創作與創新意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等多元內容,可以為大學生的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題材選擇。
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大學生可以找到與自己個性和興趣相契合的創作方向,汲取其中的精髓,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從而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和內涵的作品[4]。基于對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大學生以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個性和特色,增強創作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將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而且能培養文化敏感性和創意思維,有助于創作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作品[5]。
(三)提升傳播作品的質量與深度
將優秀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可以為新聞傳播專業大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創作素材和題材選擇。文化傳統、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英雄事跡等都可以成為創作源泉,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和靈感。這些文化元素既可以作為創作背景,也可以作為創作主題,為大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表現平臺。
同時,優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將優秀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創作思維和表達技巧,使學生從不同文化角度去審視和解讀同一個主題,從而創作出有新意的作品。這不僅是對學生的一種鍛煉,更是一種對文化深度與廣度的探討[6]。
學生在深入理解和探索文化的過程中,能產生文化共鳴,感受到文化對個人學習、生活和情感體驗的影響,從而在創作中展現更加真實和深刻的主題[7]。
電視片創作課程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課程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紀錄片創作和劇情片創作,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案例分析、實踐練習為輔。考試以階段測驗和大作業的形式進行,能使學生對不同形式的短片創作有深入了解,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拍攝實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但從教學效果及學生作業反饋來看,課程教學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從劇本創作角度來看
學生創作態度良好,能積極思考劇情,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課堂所講的格式和要點創作劇本,并且遵循劇本創作的整體思路。部分學生能創作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也有一部分學生選擇架空題材,發散思維,創作出具有一定想象力的作品。但是小部分學生對分鏡頭腳本的格式依舊不太了解,存在分鏡頭腳本要點不齊全等問題。
除此以外,從作業內容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創作重點放在劇情矛盾的設置上,作品主題與情感升華沒有體現出來,作品言之無物,無法體現積極的社會意義。原因在于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正向引導不夠,更多是進行理論講授,導致學生無法明確作品的定位,作品缺乏深度。
(二)從短片創作角度來看
學生基本能夠遵循視頻創作模式來完成作業,作品完整,有起承轉合。但是由于對劇情缺少打磨,對作品核心主題的探討不夠深入,劇情過渡不夠自然,為了沖突而設置矛盾,邏輯思維不合理。
總體來看,選擇拍攝紀錄片的學生的作品質量欠佳,拍攝題材創意不足,拍攝手法趨于平淡,沒有深度。由于對主題或受訪對象的了解不足,以及敘事能力欠缺,作品無法清晰地傳達信息和表達情感,觀眾難以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涵。學生缺少對相關題材背景的調研,無法感知事件背后的社會文化,因此作品看起來較為空洞,與現實脫節。學生在創作劇情短片時,還經常出現劇情設計不合理、不流暢,沒有形成完整的故事閉環,作品呈現不完整的問題,這導致作品質量受到影響。
(三)從教師授課角度來看
教師更注重課堂的講授環節,對片中內容缺少背景引導,導致學生作品深度不足。同時,教師停留在傳統的紀錄片創作理論和方法層面,對新興的紀錄片形式和技術缺乏了解,導致教學內容與時代脫節,無法滿足創新需求。教師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講解理論知識,未融入文化元素,沒有對相關選題進行調研,學生眼界自然不夠開闊,作品自然缺乏內涵。
從課程教授方法上來看,教師未結合實際項目講課,導致學生的作品沒有實際作用,也導致學生工作的態度不夠積極,沒有實際動手操作的緊迫感,作品沒有實踐應用性。
(四)從學生學習效果角度來看
學生對創作類課程大多比較感興趣,但受限于學校的客觀拍攝環境,無法了解其他題材,因此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創新性不強,社會實踐意義不大。同時,作品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學生在創作一部作品的過程中,能夠了解相關影視制作流程與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但由于目前電視片創作課程的前后銜接不恰當,學生學習的內容是斷層的,因此常常出現學生只對某個環節感興趣,在某方面的學習較有成效的情況,這導致了整部作品的表現力不足,技術和內容脫節。
(一)優秀地域文化案例融入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引入豐富的實際案例和優秀作品,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相關理論知識,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
一種可行的教學方法是“拉片子”,即系統學習一部經典作品,以引導學生發掘創作題材,并借鑒其中的拍攝經驗。
除了學習已有的經典案例,還可以提前安排學生上交作業,選擇一節課進行公映,讓學生互相討論和評價彼此的作品[8]。這種做法不僅能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對待課程,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引導學生關注當地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探討當代社會背景下地域文化傳承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使作品能夠反映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9]。
(二)引導學生以地域文化為選題進行創作
教師要在課上多展示優秀作品,拓展學生思路。課堂上不僅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也要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頭腦風暴激發創作靈感。可以指導學生以當地地域文化為主題進行創作,例如,探索當地特色文化、傳統習俗、歷史傳承等,將這些元素融入紀錄片或微電影中[10]。鼓勵學生選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作為拍攝場景,通過鏡頭展現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以當地的歷史古跡、民俗村落、自然景觀等為創作重點或創作背景,鼓勵學生采訪當地的文化傳承人、民間藝術家、鄉土作家等,記錄他們的生活經歷、創作心得和文化傳承經驗,展現當地文化的魅力,讓學生作品更具深度與社會文化屬性[11]。
(三)加強全環節創作指導
加強全環節創作指導,確保學生掌握相應的拍攝和編輯方法。前期文案創作環節,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保證作品的政治方向正確,且邏輯通暢、內容創新、有深度可尋;拍攝過程中,教師應該抽時間隨組指導,確保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保證每一個鏡頭的質量,提高后期剪輯的效率;后期加工階段,加強監督工作,修正拍攝時的問題,為片子增光添彩。在后期制作階段,可加入當地特色音樂、視覺元素等,強化對地域文化的表達,使作品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12]。通過加強對地域文化的學習,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當地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有深度的教學指導,促使學生更好地認知和傳承地域文化[13]。
(四)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
專業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關注行業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師應該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特點、歷史背景、傳統習俗、地理環境等信息[14],可以通過查閱地方史志、民俗文化資料,參加地方文化活動等方式積累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活動,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可以安排學生參觀地方歷史遺跡、博物館、傳統手工藝作坊等,了解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現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設計相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以地域文化為創作題材,組織學生進行紀錄片創作,促進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15]。
地域文化在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將地域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創作水平和思維能力。此外,如何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以及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內涵和精神,也是未來教學研究的重點方向。期待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實踐探索,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為培養具有地域文化傳承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創作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J].青年記者,2018(25):35-36.
[2] 丁麗華.吉林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實踐教學路徑研究[J].才智,2023(25):175-178.
[3] 馬可,張艷霞.正確發揮考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理論學習,2008(5):30-31.
[4] 涂保銘.項目制教學在影視類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探究:以《微電影創作》課程為例[J].傳媒論壇,2021,4(13):165-166.
[5] 王傳領.短視頻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媒介特征與文化使命[J].中國編輯,2024(5):90-96.
[6] 田珊.數字化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及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7):155-159.
[7] 蘇靜.融媒體時代高校紀錄片創作教學創新發展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7):57-60.
[8] 李云鳳,章穎.案例教學在“紀錄片創作實踐”課程中的運用與探索[J].教育傳媒研究,2022(5):39-41.
[9] 何淼.遼寧地域文化融入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152-154.
[10] 康延智.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12):151-152.
[11] 劉賀娟,辛舒.多元敘事、時代表征、國家記憶:中國援非醫療紀錄片創作淺析[J].當代電視,2024(4):51-54.
[12] 張世明,桑付魚.微電影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高教學刊,2024,10(10):78-81.
[13] 康延智.非遺類微紀錄片創作實踐教學改革[J].傳播力研究,2020,4(11):61-62.
[14] 徐宜紅.校園微電影創作教學實踐研究[J].文理導航,2021(11):93-94.
[15] 鐘立明.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與中華優秀文化經典關系探究:以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家國情懷教育實踐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27):4-5.
作者簡介 何淼,講師,傳播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