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校報作為高校黨委、行政機關報,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承擔著思想引領與教化育人的重要任務。文章在梳理高校校報的歷史變遷及思政育人效能定位的基礎上,探討校報在融媒體時代有效發揮思政育人效能的現實困境和創新路徑。文章認為,高校校報在長期的辦報實踐中形成了濃厚的思政育人傳統。然而,在數智技術迅猛發展的融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的優勢地位、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臨一系列問題:讀者流失,閱讀率降低;自身短板難以規避,主導地位式微;編輯人員分流,隊伍不健全等。這使得高校校報難以充分發揮思政育人效能。高校校報應堅守辦報初心,在新舊媒體的融合共生中,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功能和使命,采取各種方式(實現報網融合,延伸辦報育人空間;強化內容建設,把握辦報育人切入點;優化版面視覺設計,融入網絡話語體系;充實采編人員,夯實育人隊伍保障等),借勢新媒體,探索出有效釋放思政育人效能的方式方法,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拓寬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助力高校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關鍵詞:高校校報;融媒體;思政育人;現實困境;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4-0183-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面上課題“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的思政育人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MS2023088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
高校校報作為黨委、行政機關報,是高校開展新聞輿論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載體,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具有鮮明的思想引領與教化育人職能。
在新興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高校校報的優勢地位、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高校亟須調整辦報思路和辦報策略,重新獲得大學生的關注與認可,從而有效釋放思政育人效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履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高校校報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新式報紙,其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創辦的《北洋公學》(《天津大學報》前身)。“在清末誕生之初,由于維新思想盛行,校報就承擔起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任,成為傳播西學和新學的重要載體。”[2]
隨著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和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校報歷經晚清的肇始與萌芽、民國與抗戰時期的曲折發展之后,進入新生與蓬勃發展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校報不僅數量急劇增加,而且在辦報理念、刊發內容、出版發行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在宣傳社會主義事業、促進學校建設發展、推動學術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更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不斷探索新聞規律與教育規律相結合的路徑,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規范高校校報的建設與管理,逐步明確了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998年,《新聞出版署關于設立高校校報類報紙刊號系列的通知》發布,這使得高校校報具有了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由此成為一類正規的出版刊物。
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闡明了校報的地位和作用、目標和任務,指出“高校校報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擔負著在高校引導輿論、交流信息、弘揚新風、培育新人、維護穩定和繁榮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3]。
此時,高校校報被賦予思政育人新使命,具備了明確的功能定位,并進一步體現出在推動高校改革發展穩定和引導師生全面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2008年,為了切實加強對高校校報工作的領導,提高校報工作水平和質量,強化和鞏固社會效益,教育部又印發了《高校校報評估實施辦法(試行)》。之后,教育部社科司委托中國高校校報協會開啟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評估工作。至此,高校校報的管理與建設邁入新階段。“評估結果也將作為衡量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重要內容,并成為指導和推動高校校報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依據。”[4]
立足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職責使命,高校校報的思政育人功能舉足輕重。如今高校校報已經“不單是一張新聞紙,更是一種廣義上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5],在涵育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然成為高校的主流媒體。
在當下的辦報實踐中,校報編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聚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高校中心工作,堅持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的辦報宗旨,有意識地傳播黨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戰略,展現學校的辦學傳統、科教成果、工作經驗、創新舉措和師生風采,同時在重要時間節點和事項上進行選題策劃,開辟專版專欄、出版特刊,并通過精心設計的圖文組合和版面編排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辦報各環節、寓于報刊各元素,全方位進行宣傳教育和思想引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構建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意見氣候”。
在做大做強正面宣傳的過程中,校報致力于講好時代故事、學校改革發展故事、身邊榜樣故事,其引導輿論、涵養德行、弘揚文化等作用不斷強化。師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增強學習政治理論的自覺性,主動心系國家和學校發展,積極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教育強國以及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這些都彰顯出當下高校校報的思政育人實效。
傳統媒體時代,傳播信息的載體相對匱乏。高校校報成為師生們了解學校情況、豐富業余生活的主要刊物,具有較高的普及率和影響力。傳播技術的變革重塑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閱讀偏好。
當代大學生聚集在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上,被各類可看、可聽、可感的創新內容和形式所吸引,閱讀校報的興趣日漸衰減。在新媒體面前,校報自身短板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加之編輯隊伍的萎縮,校報的主導地位逐漸被解構,其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6],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也陷入被動狀態。
(一)讀者流失,閱讀率降低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高校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技術手段也豐富起來。
除校報、廣播等傳統媒體外,新聞網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紛紛上線,輔之以圖片、文字、音頻、影像、動畫、網頁、直播等形式,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逐漸提升。
高校不斷增強媒體融合發展意識,加大力度建設全媒體傳播矩陣。新媒體具有校報無法企及的優勢。它以靈活新穎的形式、豐富優質的服務吸引受眾,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發表言論、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
相比之下,校報的內容和形式都略顯單一。大學生紛紛轉移至線上,校報的讀者群規模萎縮,閱讀率降低,其發揮思政育人功能的空間也不可避免地縮小。
(二)自身短板難以規避,主導地位式微
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表現之一。然而,“高校校報大多數為周報、旬報、半月報、月報等,出版周期長且固定”[7]。
編輯出版校報有一套規范且嚴格的流程,尤其要遵守“三審三校”制度。經組稿、編輯、排版、校審、印刷等環節后,很多見報的新聞早已過時。
同時,由于版面有限,編輯選登稿件時需要兼顧數量和篇幅,這導致校報議題相對狹窄,信息量還非常有限。更為重要的是,校報與校園網等媒體平臺沒有實現差異化發展,有些校報選登的內容大多數來自新聞網,同質化現象明顯,這直接削弱了校報的可讀性。
此外,高校工作具有周期性,每個時間段開展的工作基本相同,導致同一主題在校報上循環往復地出現。與具有實時更新、靈活多樣等優點的新媒體相比,校報自身短板成為其發展的阻礙,在校園媒體中逐漸喪失主導地位,思政育人效能難以發揮。
(三)校報編輯人員分流,隊伍不健全
傳統媒體時代,高校一般在黨委宣傳部設置獨立的校報編輯部,并配置多個專職從事校報編輯出版的工作人員;還會成立校報編委會,編制有關審稿、出版等方面的規章制度,以保障校報有序、規范、高質量出版。
隨著傳播載體與平臺的增多,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陣地遷移至線上,原校報工作人員隨之分流。就目前來看,高校普遍存在采編隊伍配置不齊的問題,而且專職從事校報工作的人員還負責大量其他業務,編輯校報的時間和精力被大大擠壓,校報工作難以精益求精,有的甚至無法按期出版。
此外,校報工作往往集采、寫、編、校、發于一體。在工作任務繁重的情況下,編輯無暇深入一線充分了解師生的需求和對校報的意見建議,更無暇思考如何創新育人模式以有效應對新媒體的挑戰,這些都不利于校報思政育人功能的發揮。
縱觀校報發展歷史,從誕生之初刊載新思想、新文化,到如今傳播信息資訊、展現師生風采、豐富校園文化等,雖然發布的內容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但其思政育人功能融入辦報基因,并在時代發展與高等教育使命的變遷中變得越發重要。
面對融媒體時代實現轉型發展的巨大壓力,校報應立足使命任務,明確自身定位,借勢新媒體探索有效發揮思政育人作WnadoyvP0FZI5bXh6x4Y7A==用的新路徑,既增加含金量,又提升吸引力,為開展思政育人創造良好條件[8],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實現報網融合,延伸辦報育人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9]。
新媒體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必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創造性作用。無論辦報環境如何變化,校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依然存在,其記錄校園歷史、傳播校園文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沒有改變。校報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在媒體融合發展潮流中,不應只做新聞網、微信等平臺內容的搬運工或新媒體人才的輸送者,而應成為高校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網絡化、數字化等形式將辦報育人落實到融媒體中心建設中。
一方面,可以將數字技術融入校報的內容生產和制作流程中,實現“報網一體”,制作出具有多媒體形態的報紙[10],從而將傳播思想文化的載體延伸至全媒體,形成多點輻射的傳播格局。
另一方面,可以將微信、微博、新聞網等新媒體深度融合,在相關平臺上同步更新或推送,通過留言互動、關注、分享、收藏、轉發等形式,增強讀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進而增強宣傳教育的傳播力。
(二)強化內容建設,把握辦報育人切入點
“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11]是對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要求。校報在長期的辦報實踐中積淀了權威的公信力、深厚的底蘊和人文情懷,這是校報立足的根本,更是校報核心競爭力。雖然校報發行周期長,版面有限,但一些優質內容依然具有輿論引導等價值。因此,校報在緊跟融媒體發展時,要保持自身特色和優勢。
一是在定位上以專題系列報道、先進典型報道、調查研究報道見長,并“做到校內外大事不漏,重要工作必有專題”[12];同時可以在新媒體平臺設置二維碼或新聞鏈接,引入背景介紹或時事述評,將內容做精、做深、做透。
二是在生產方式上提高媒介資源的使用率,立足不同媒體平臺的特征和風格,形成一次采集、多級播發的采編模式,避免同質化內容重復出現,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三是在素材來源上要以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發展需求為切入點,關注校園熱點問題、貼近校園生活,強化內容的接近性和可讀性,以師生喜歡的方式傳遞信息,以提升內容的針對性,增強育人實效性。
(三)優化版面設計,融入網絡話語體系
“校報版面設計及美化所造成的視覺沖擊力對于吸引受眾關注具有積極意義。”[13]相較于新媒體可自由操作的排版空間及圖文聲像的靈活組合,校報在版面表達上確實處于劣勢。但校報編輯依然可以借鑒新媒體的圖片特色、版面形式和語言風格,通過靈活的排版、巧妙的構思展現相關內容,以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吸引師生的關注。
首先,圖片和裝飾是美化版面的主要方式。編輯在選擇、編排圖片或裝飾時不能囿于質量、位置、大小,還可以利用色彩、形狀的變化打造出令人賞心悅目的形式,讓圖文搭配更豐富,裝飾圖案更靈動,甚至有意形成視線流,有序調度讀者視線,引導師生閱讀相關內容。其次,編輯還可以根據文字表達的思想加入主題元素,從而傳達出文字信息之外的隱含信息,突出主題,讓圖文及版面設計相得益彰。校報還可以融入網絡話語體系,打造剛性服務和人文關懷兼具、主流價值和話語魅力并存的校報話語生態,努力在生硬枯燥的消息、通訊類文本中融入對師生的關懷,將有態度的故事講得有溫度,將有意義的故事講得有意思,將有情節的故事講得有情懷[14]。
(四)充實采編人員,夯實育人隊伍
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采編隊伍是高校校報把握辦報育人方向、提升育人成效的關鍵,更是校報正常出版的保障。面對人員短缺、工作任務重等問題,校報要及時補充采編人員,提升采編人員素質,夯實辦報育人的隊伍。首先,要構建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的培訓機制和激勵機制。一方面,通過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采編人員既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及時掌握有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理念、新舉措、新技術,提升采編人員的政治理論素養及業務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稿酬制度、評獎評優機制等激勵機制激發采編人員的能動性,保障校報獲得充足的稿源。同時還要加強高校校報采編人員之間的溝通,學習交流優秀的辦報經驗,提升校報質量。此外,可以聘用具有相應潛質或能力經驗的社會人員承擔相關工作,同時培育大學生采編隊伍。這樣既能保持工作隊伍的質量與活力,又能為校報帶來全新的辦報理念和管理經驗[15],使校報在當下的媒介環境與輿論生態中與時俱進,在守正創新中更加貼近師生,滿足師生的閱讀需求。
融媒體時代,高校校報雖然仍是校園主流媒體之一,但已經不再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新媒體強勢來襲,擠壓了校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其思政育人效能也越來越弱。面對困境,校報主動適應并融入高校融媒體建設進程是大勢所趨,更是打破現狀,實現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此,高校校報應堅守辦報初心,在新舊媒體的融合共生中,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功能和使命任務,積極面對挑戰,善于把握機遇,推陳出新,豐富傳播載體和渠道,重新贏得廣大師生的關注和認可,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拓寬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助力高校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王小娟.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實踐創新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13.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中央財經大學新聞網,(2005-11-04)[2024-01-23]. http://news.cufe.edu.cn/info/1003/34917.htm.
[4] 教育部.教育部社科司關于轉發《中國高校校報協會評估工作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2008-10-23)[2024-01-23].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0810/t20081023_134660.html.
[5] 王臻.論高校校報的媒體融合發展困境與路徑[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4):463-468.
[6] 郭志東.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報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路徑[J].大學,2020(15):107-108.
[7] 李媖.媒介融合視域下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對策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22,44(4):139-142.
[8] 夏建國,戴琪,樊煒娣.淺議媒體融合視域下高校校報育人模式創新[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1):52-54,62.
[9] 曹文澤.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N].人民日報,2017-02-13(07).
[10] 郭婉緋.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調查報告:以安徽蕪湖六所高校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37(1):131-134.
[11] 光明網.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EB/OL].光明網,(2020-09-27)[2024-01-23]. https://m.gmw.cn/ baijia/2020-09/27/1301609993.html.
[12] 吳鈺重.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校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領導科學論壇,2018(19):95-96.
[13] 陳文.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策略:在新媒介環境下[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4,24(2):22-24.
[14] 王瑞霞.以新媒體激活高校思政工作“一池春水”[EB/ OL].光明網,(2020-12-07)[2024-01-05]. https://m.gmw. cn/baijia/2020-12/07/34439073.html.
[15] 張盼盼.高校校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在新媒體環境下[J].西部學刊,2019(16):65-67.
作者簡介 張帆,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