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那個小區門口,一溜排的店面,大多數開著,有的開開關關,個別的一直關著。關著的門前,一律貼著“旺鋪招租”。既然是“旺鋪”,怎么會關著?為什么開過又關停?城市語文,有時很考驗人的理解力、判斷力。
不得不承認,路邊的理發店,倒是一直堅挺的“旺鋪”,它們挺過了疫情,挺過了“后疫情”。有人甚至預言,理發業是未來難以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走過,路過,常常心生奇怪:人們的理發需求,何以如此強烈?會不會功夫在“頭”外?
小城一位朋友對此似乎并不樂觀,他最新的觀察發現:理發業,也正面臨一些生存發展的困境。他說,往年春節前那些天,大大小小的理發店都要忙到下半夜。小城人的理念:有錢沒錢,燙個頭過年。而現在,小縣城幾家大的理發店,那幾天晚上8點多就閑下來。他分析認為:燙個頭畢竟幾百塊,現在流行能省則省;錢,要用在刀刃上。
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后來,遇見小城美容美發的業內朋友,我直奔主題追問究竟,她的回答令在場人豁然開朗:可能是消費能力問題,但背后更大可能是——交通管理問題。
理發,與交通管理也能扯上關系?業內朋友解釋說:發型管理的忠實用戶,多是女性,而現在小城女性的出行,譬如上班、赴宴或逛超市,一般都是短距離,她們偏愛騎行電動車,方便,快捷,自由。交管部門每天上路執法,常年開展“一盔一帶”專項整治,騎電動車、摩托車,必須戴頭盔。你知道的,再精致的發型,在頭盔的“壓力”之下,一個往返就會打回原形。安全重要,還是形象重要?小城女性的理性選擇,最終波及街邊大大小小理發店。
這個是不是可以視為一種“頭盔效應”?你可能聽過“口紅效應”“孕婦效應”之類的新詞,“頭盔效應”是什么?我只是突發奇想,脫口而出,其實真正想表達的是:世間萬物,不只一個觀察角度,經濟的角度,法治的角度,或許還有其他角度。看清事物真相,有時要善于——“拐彎抹角”,找準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