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于故紙堆中發現時尚之美
明清時代,中秋節有一項風俗閃耀著神秘而瑰麗的光彩,那就是以大大小小的“塔燈”裝點圓月下的夜晚。
據清代文人顧祿《清嘉錄》記載,塔燈的原本目的在于為亡者照亮黑暗。在闔家團圓的夜晚,人們也沒有忘記陰陽兩隔的親人,用一座座塔燈幫助逝者找到回家的路,讓逝者看到親人們聚在一起賞月的溫馨場景,然后就可以安心地啟程,走向轉生的輪回。不過,實際上,搭塔燈是專屬男孩們的游戲,讓這個節日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男孩節,與一個多月前的七夕“女兒節”遙相呼應。七夕是年輕女孩們聚在一起斗巧,中秋節的塔燈則指定由男孩們搭建,由此形成對男孩子的能力測試。
通行的風氣是,塔燈必須用撿來的廢棄瓦片乃至石塊搭成,而且要搭得越高越好。于是,男孩子們在節日之前就要早做準備,四處想法收集廢瓦,在中秋節的當天,好朋友們把撿到的瓦石一起帶到村外的曠野地里,同心協力,搭起一座臨時的高塔。最初,塔身要圍繞著一尊地藏菩薩像疊摞,將佛像環拱其中,并且做成七層浮屠的樣式,在每一層的外沿上擺滿油燈或者蠟燭,入夜點燃,便是七圈燈光熒熒搖曳,仿佛浮在半空里,隱約映亮半鏤空狀態的瓦塔以及塔內的地藏王像,為這個吉祥的節日營造了神秘的氛圍。
那個年月的男孩子們有多么的心靈手巧呢?在廣州,塔燈分成了兩大流派,一派刻意模仿著名的“花塔”,另一派則再現本城另外一座著名的古塔——“光塔”。六榕寺內的花塔為典型的中式佛塔,八角形的塔身分為九層,于是,仿花塔造型的塔燈可以陳列九層小油燈,以燈多而光焰明亮取勝。清真古寺懷圣寺內的光塔原本是宣禮塔,圓柱形塔身拔地而起,只在塔頂有露天平臺,平臺上再起塔尖,因此,取其造型而建的塔燈只能在頂部放一圈小燈,不及花塔式明亮,但因為造型罕見而受到大家喜歡,稱為“番塔燈”。不管選擇哪一種造型,搭造的過程無疑都是對男孩的合作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耐心、細心的考驗。
搭塔燈是專屬男孩們的游戲,讓這個節日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男孩節。
瓦塔需要集聚足夠的廢瓦,到底麻煩些,在這種情況之下,用秸稈編成的輕型塔燈、以琉璃(中國傳統的彩色低溫玻璃)片嵌成的奢華型塔燈也被創制出來。在清代的揚州,這種塔燈最初有幾尺高,用紙糊成,紙外裱一層薄紗,輕透卻結實,稱為“寶塔燈”。中秋節那一天,人們在庭院中擺放一張桌,桌的正中豎立一張印有太陰星君的“紙馬”(彩色紙畫),兩旁則伴矗一對這樣的“寶塔燈”,前面再陳列月餅、西瓜等祭品,組成獻給月亮的供桌。
到嘉慶年間,揚州的塔燈發展出二三丈的巨塔,變成獨立的陳列裝飾品。此般巨型紗塔的塔身上開有很多圓窗,嵌上彩色透明玻璃片,塔內燃燈,玻璃窗便映成五顏六色的光洞。塔頂寶蓋還綴有銅鈴,清風拂過,叮鈴作響,而頂尖的寶珠是一只半透明的羊角殼大圓球燈,燭光朦朧,真如一顆夜明珠懸在半空放光。
如此精工的塔燈價格高達幾百兩白銀,絕對屬于奢侈的極致了,揚州的富家子弟不僅樂于訂購,而且還把購到手的大塔燈固定在木筏上,中秋之夜,讓木筏在瘦西湖以及相連河道上來回周游,以此娛樂公眾。一座座通體明亮的塔影在水上緩緩漂游,偶爾傳來風吹塔鈴的悅耳輕音,那是何等的美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