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為青年亞文化的特殊聚集地和視頻社交平臺的典型代表,B站這一二次元視頻文化社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與傳播構建了全新的文化場域。在這一場域內,青年儼然成為賡續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漸趨產生主體疊合的外部表征。一方面,青年作為文化生產者,積極組接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符號,以后喻文化科普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邏輯,并通過“我們敘事”激發青年群體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青年作為消費者,主動借用二次元的圈層表達為優秀傳統文化增添青年色彩,并以高度的情感滿足和互動儀式展演共同構建中國青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體。B站構設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生產空間給予了青年群體全新的角色分配,同時也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共創,營造風清氣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傳播空間。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青年 生產消費 文化認同 計算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9-031-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9.004
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中華兒女共有精神家園,這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時代賦予中國青年的重要使命。青年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耦合關系。一方面,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鑄造的關鍵時期,亟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1]另一方面,從國貨崛起到漢服熱潮,從國創動漫到國風音樂,青年群體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主動創新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一直以來,青年群體尤其是“Z世代”被認為是互聯網嵌入程度最深的一代,“在云端”的社會交往方式是他們開展關系連接和人際傳播的重要方法,也因此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虛擬文化社群。其中以B站(嗶哩嗶哩)為代表的二次元視頻文化社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與消費構建了全新的文化場域。探究在這一新的文化場域中,青年群體作為“主人翁”如何主動、廣泛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與傳播實踐,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緣起: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遇見二次元
如同媒介經歷口語、文字、電子和網絡傳播階段一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經歷了口口相傳、符號呈現、虛擬信號和比特傳輸等傳播樣態。每一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經歷了生產、再生產、傳播與接受的發展歷程。媒介技術發展至今,人類社會媒介化發展的色彩愈發濃厚,這種媒介化不再局限于對身體部分感官的單向度延伸,而是將整個身體愈發強勁地卷入媒介進化和升級的“漩渦”之中。也因如此,青年群體在媒介進化的軌跡中成長,具備媒介接觸與使用的基本素養。特別是在虛擬化、中介化和愈發智能化的技術發展態勢之下,青年群體衍生出異于以往任何媒介發展階段的個體認知、態度和行為特性,這也逐漸成為青年亞文化產生的重要動因。在以網絡趣緣為連接節點和紐帶的群體中,作為底層支撐的平臺漸趨演化為文化生產和傳播的關鍵場域,聚合了一大批同時具備生產者和消費者屬性的網絡個體。不同的趣緣群體構筑了多元的文化場域,也正是在和不同文化單元之間的交互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自身獨具時代屬性的創新性轉置。
目前,賡續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面臨如何促進其價值內核重新嵌入新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問題。青年群體尤其是“Z世代”作為傳承文化的年輕集體,由于生活場景、物質條件以及價值觀念的新變使得他們與傳統文化的接受認同之間存在時空距離,因此促進“傳統文化復興”需要將傳統文化記憶元素轉化為青年群體可感、可受、可傳播、可傳承的集體記憶。[2]有學者建議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文化資源披上青年人熟悉且喜愛的“故事外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神內涵同青年文化的情緒價值相呼應。[3]同時,可視性和視覺理解及其解釋已成為當代文化生產和傳播接受活動的重要維度。[4]而視頻化的社交方式也逐漸演化為青年群體開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實踐的重要方式。
B站作為視頻社交平臺的典型代表,不僅是網絡文化的重要衍生地,也是青年亞文化的特殊聚集地。截至2023年3月31日,B站第一季度財務報告顯示,B站日均活躍用戶達9370萬,同比增長18%,用戶日均使用時長96分鐘,日均視頻播放量達41億次,日均活躍UP主同比增長42%。[5]由于青年群體高度集中的信息黏性,B站一躍成為青年網絡亞文化信息生產、群體擴展和圈層流動的重要依托平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B站的火爆意味著青年群體作為媒介文化的參與者主動對“傳統文化及其審美趣味產生內在認同”。[6]不僅如此,異于其他視頻社交平臺,B站注冊考核、實時彈幕、用戶評論和投幣打賞等機制構建了獨具青年特色的用戶社群,并基于此形成“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文化生產新空間”。[7]在這一新空間中,青年群體運用拼貼、模仿、轉置等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符號移植到二次元文化的意義系統中,繼而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承。[8-9]與此同時,B站等二次元亞文化社群也會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一些負面問題,包括低質內容引導青年審美觀念的異化、過度商品化耗損青年文化傳承想象,以及消費狂歡誘發青年價值觀偏差等。[10]
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遇上二次元,意味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嵌入青年亞文化之中,以青年群體易于接受的方式賦予自身新的時代內涵。以B站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社群主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對話渠道也意味著青年群體主動激發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全新的視覺化生產方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性的深入構建開辟了新的路徑。B站凝聚了海量的青年群體,青年既作為文化生產空間的主導者,又作為文化展演場域的消費者,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覺生產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一方面,作為亞文化視頻社交平臺,18~30歲人群是B站創作者的主力,占比87%,傳統文化愛好者總數達1.36億,B站國風類視頻投稿量已超200萬件。[11]據新華網報道,2.74億用戶在B站觀看過傳統文化內容的視頻,總播放量達到120億次,這些視頻大部分由年輕UP主們創作。[12]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覺生產奠定了多元化、年輕化、創新化和極富青年熱情的生產和傳播基調,同時也激起了B站青年群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熱潮。另一方面,從B站創設的文化展演和消費空間來看,青年群體基于彈幕、評論、投幣等圈層規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解碼和接受,并從各自的價值觀念出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鑒于此,B站二次元文化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傳播與再傳播具有突出的主體疊合色彩。青年群體在B站構建的文化場域內,既廣泛生產又熱衷于消費,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整合和視頻產出中產生認同,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的接受中認同得以進一步延伸。
二、研究設計:生產與傳播的雙重視角透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將其傳承和弘揚好。[13]以B站為代表的新興文化傳播平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構設了接觸青年群體的重要路徑。短視頻的內容和形式綜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吸引力和沖擊力的畫面、語言和音樂呈現,經歷情感體驗、情感生成、情感內化和情感認同等過程實現青年群體的認同建構。[14]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視頻數量和質量的暴增,更加證明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高度的價值認同和情感滿足。因此,本研究立足于B站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內容,從青年群體的視頻生產和文化消費的雙重視角切入,運用計算傳播學相關方法深入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B站青年亞文化場域中的傳播實踐。具體的研究設計如下: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關鍵詞在B站中搜索。基于Python開展數據采集,采集時間為2023年9月25日—28日。數據采集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視頻生產層面,涵蓋視頻標題、所屬欄目、視頻簡介、視頻封面、觀看數量、彈幕數、發布時間和作者信息等內容,共計獲得視頻樣本9995條,經過數據篩選、清洗和去重,最后獲得5112條研究樣本。搜集到的數據顯示,樣本時間跨度為2014年11月15日—2023年9月25日。第二部分為視頻消費層面,隨機采集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視頻的彈幕信息,共計獲得692361條彈幕,累計1335萬字符。
基于采集到的數據,本研究擬從生產和消費兩個角度透視B站青年亞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碰撞與磨合。首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頻生產角度切入,立足傳播者的視角,從符號組接、內容升維和價值鐫刻角度探賾青年群體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呈現。其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接受角度入手,基于用戶視角探究青年群體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引起的話語表達、情感生成和創新實踐。最后,聚焦運用計算傳播方法獲得的研究結論,對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傳播實踐進行理論和應用層面的審思。
三、在生產中內化:深植于底蘊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
移動互聯時代,高度發達的可供性助推互聯網成為聯結人與人、物與物、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重要紐帶。作為多模態的視頻文化社區,B站漸趨演變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重要平臺。從視頻生產端看,B站擁有群體龐大、領域多元、思想前衛的UP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生產過程中,UP主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廣泛開展內容創新。基于計算傳播學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本研究發現B站青年群體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聽內容生產深植于底蘊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無論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符號組接方面,還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升維方面,B站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從生產層面不斷內化,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青年群體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 符號組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創新呈現
從B站青年亞文化的視角切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其內容和形式展開特殊文化維度的再編碼和再生產,首先面臨的是符號的呈現和組接問題。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1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且廣博的精神底蘊和文化符號,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散發著自身的時代魅力。游走于視覺影像生產過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實際載體意象(如文學作品、傳統節日以及中華武術等)的組接,也需要精神價值的主動賦予。不同的文化符號組成多元的文化圈層,而共通的符號空間蘊含著文化圈層內部統一的行為規范,對這些文化符號進行重點呈現,可以召喚人們的注意力,[16]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傳播認同的產生。B站UP主面對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采擷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形成自身的內容生產來源,這既是青年文化內在中樞的外化表現,也是中華兒女共通的意義空間的時代表征。
除那些可知可感的視覺意象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覺傳播中具有強烈沖擊力的還包括色彩符號。一方面,色彩符號更加直觀,直擊用戶的信息處理中樞;另一方面,從安徽的白墻黑瓦到紫禁城的紅墻黃瓦,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多維度的色彩符號體系。色彩符號能夠折射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覺生產的外部表征的理解。鑒于此,本研究基于Python3.10環境調用OpenCV、Pillow、Matplotlib等計算視覺庫,提取研究樣本數據中視頻播放量靠前的封面主色調,對其RGB值展開分析。可以發現,B站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色彩符號挖掘較為多元,從赫赤到花青,從黛綠到藤黃,從茄皮紫到孔雀藍,色彩濃郁且富感染力。而這背后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如故宮、舞獅、書法、京劇、雕刻、武術、傳統節日等形式的創造性挖掘。[17]這不僅反映了B站青年亞文化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探索,而且從側面來看,這更能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歷史厚重感和獨特的東方美感。
從更高的維度看,B站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的生產與組接,建立在底蘊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之上,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創新呈現。
2. 內容升維:以后喻文化科普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邏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的組接和色彩的調用促進了B站青年群體對視頻內容生產的升維化發展。不同于父輩成長的時代,新時代中國青年立足于互聯網,廣泛開展各類文化的生產與實踐。因此,相對父輩甚至是年齡更長的一輩的文化,青年文化更加能夠彰顯時代特色。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提出三喻文化理論,認為從代際角度劃分,存在三種不同形態的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18]而青年群體對于新興事物高度關注,使其常常成為“后喻文化”行動實踐的關鍵性主體,后喻文化也漸漸成為B站UP主們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青年實踐的重要切口。一方面,青年群體立足于新興媒介環境塑造而成的青年亞文化,主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內容再生產和價值的再表達;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注入青年亞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斷強化自身的先進屬性。正是在這種交互運動之中深入促進了B站青年群體從生產視角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
同時,B站青年后喻文化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空間的深度擴展。除二次元屬性外,B站區別于其他視頻社區的重要動因之一在于其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廣泛性。UP主們具備多元文化生成的背景,其去中心化的生產方式和專業化的內容制作模式使B站成為知識傳播的重要平臺。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科普成為B站國風頻道頭部UP主們競相挖掘的內容源泉之一。本研究樣本中出現了頻次較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如書法、京劇、醒獅、武術、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傳統節日、傳統服裝、中醫、瓷器等。這些意象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中扎根延伸的重要抓手。從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標題的高頻詞共現圖譜中也能發現這一點(見圖1)。UP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生產不僅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000多年”“燦爛輝煌”“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等特點的呈現,而且聚焦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積淀”和“弘揚”等層面,立足于“京劇”“易經”等對象,開展國學文化的“教育”“課程”和“詳解”。
從高頻詞共現圖譜的節點和脈絡走勢可以看出,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主要聚焦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主題。值得一提的是,視頻標題中還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這一關鍵邏輯。因此在這一背景之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體性已經內化到B站UP主的創作實踐中。
3. 價值鐫刻:“我們敘事”激發青年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從符號組接到內容升維,B站UP主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實踐顯示出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在本研究的樣本數據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頻標簽主要為“人文歷史”“國風舞蹈”“國產動畫”和“社科·法律·心理”等,其中“人文歷史”占比近50%,《典籍里的中國》《醒獅》《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舞千年》和《只此青綠》等成為點擊量最多的視頻內容。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不僅體現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組接到二次元等文化場域之中,更體現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載體嵌入文字、圖片和視頻等構成的新媒體形態中,進一步強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先進性。在符號組接和內容嵌入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與青年亞文化的觸碰和交流,由此其披上了青年群體習慣且熟知的“外衣”,穿梭于B站等青年亞文化社群之間。
同時,B站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次闡釋,有效回避了以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單向說教式傳播的局限性,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傳播效果的優化升維。從高位傳播到平等化交流,青年群體開創的“我們敘事”方式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具感染力和親和力的傳播色彩。而且,從青年文化內部圈層激發青年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我言說”“自我交流”“自我內化”的認同,最終促進了擴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版圖、鞏固中華兒女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目標的實現。青年之所以成為“新青年”,不僅在于有新的體魄,更在于有新的文化、新的靈魂,在于整個青年群體自覺對國家和社會承擔責任。[19]媒介技術的迭代升級打破了以往信息傳遞的圈層壁壘,青年群體作為網絡社會崛起的見證者和實踐者,擁有網絡文化生產、傳播和交流的主動權。因此,青年群體逐漸成為內容生產的主力軍,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這本身就是新時代青年群體具備繼承、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主動性的生動折射,更從深層次反映了當代青年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四、在消費中認同:構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共同體
從生產的視角來看,B站青年UP主們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核,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化表達。與之對應,B站擁有體量龐大且年輕活躍的內容消費群體,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內容的接觸、表達與認同經歷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在話語表達層面,B站的彈幕文化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增添了青年色彩。同時,實時彈幕還是青年群體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產生情感共鳴的重要窗口。正是這種獨特話語表達和情感流露的過程,推動青年群體主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實踐,并在互動儀式中構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共同體。
1. 話語表達:二次元圈層書寫增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色彩
彈幕是B站異于其他視頻內容社群的獨特話語表達方式之一。用戶在觀看視頻時,由視頻內容激發出的諸多聯想轉瞬即逝,相對于評論,實時彈幕更加契合觀眾在視頻消費時的情感表達需要。因此,實時彈幕逐漸成為用戶消費視頻內容時重要的意見表達方式。同時,彈幕還是視頻內容的關鍵補充,隨著視頻進度滾動的彈幕與視頻內容一起構成了用戶視頻消費的重要場域。除彈幕形式外,彈幕內容同樣形塑了B站青年亞文化話語表達的方向。話語并非一個單純的語言學概念,而是涉及語言和實踐,它構造了話題、界定和生產特定的知識對象,控制一個話題能被有意義地談論和追問的方法,影響著各種觀念被投入實踐和用來規范他人行為的方式。[20]正是話語的特殊屬性,使其既成為界定不同文化社群的重要因素,又成為圈層內部個體開展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那么,在B站這一特殊的青年亞文化集散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話語表達過程中會產生何種流變?本研究基于已獲得的樣本數據構建了特定語料庫,調用Jieba中文分詞庫對樣本數據進行分詞處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析樣本數據中關鍵詞之間的共現情況,由此獲得關鍵詞鄰接矩陣,導入Gephi軟件選擇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進行可視化處理,獲得圖2。
圖2清晰地映射出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彈幕的話語表達的外部表征。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接受產生了獨具青年特色的話語呈現,在二次元文化等亞文化話語體系的兼容之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話語表達延伸出符號表情、“梗”“xx文學”等多元化的話語呈現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活力,而二次元的圈層書寫也增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色彩。圖3中突出的二次元符號化表達是視頻彈幕的顯著特點,這些符號在樣本數據中常常伴隨相應的文本出現。這些二次元符號既是青年群體內部成員廣泛認同并慣于使用的傳播媒介,又在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烙上了濃厚的青年亞文化色彩。除這些具有圈層壁壘的符碼外,B站青年群體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在感嘆“國士無雙”“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前方高能”“淚目”“太棒了”“太美了”“好聽”“好看”的同時,進一步激發“致敬”“列祖先賢,請受晚輩一拜”的行為,作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命在肩”的深摯宣示和“我深愛我的祖國”的深切表白。
2. 情感共鳴:情緒的高度滿足澆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認同基座
B站能夠成為青年亞文化聚集的主要場域,一方面,得益于其多元的文化土壤,青年群體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相互聚集在一起激發了不同文化的對話交流;另一方面,青年群體的情感共鳴因素也不可或缺,情感因素逐漸成為聯結文化圈層內部個體和外部圈層之間的耦合劑。以B站“中國風”頻道為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內容的重要傳播平臺,“中國風”頻道匯聚了一大批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UP主,截至2023年9月25日,該頻道共發布55.3萬個視頻,累計觀看量達63.8億次。[21]人類獨有的特征之一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復雜社會結構時對情感的依賴,而情感又是人際關系的維持者。[22]情感的凝聚既成為生產端主體不斷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創新的重要動因,又逐漸成為消費端主體廣泛接觸、分享、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
同時,彈幕也給青年群體表達情感、發泄情緒提供了一個便捷的端口,其短小又極具情緒化、言簡卻帶有強烈的互動性。因此,本研究以收集的彈幕文本為研究樣本,構建語料庫,調用SnowNLP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包,構建情感分析模型。在該模型中,依次遍歷樣本數據并計算出每一條樣本數據的情感分(Emotional Score,記為ES),且ES∈[0,1]。ES的值越趨向于1則表明該條評論情感偏向于積極,越接近0表明該條評論情感偏向于消極(見圖3)。
總體來看,B站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頻情感呈偏態分布,且整體趨于正面,積極情感占比近90%。其中代表性評論及其情感分數如表1所示。
情感的高度滿足意味著B站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頻的消費熱情高漲,也意味著青年群體從情感共鳴和情感依戀的角度產生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的認同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到物質載體,青年群體在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產生了“愿以吾輩之青春,守護盛世之中華!”的情感追求,鞏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認同的基座。
3. 創新實踐:互動儀式展演構建青年傳承傳統文化共識圈
從話語表達到情感共鳴,B站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接受呈現出高度的自覺與自信特征。自覺體現在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傳播責任的主動擔當。其在B站文化的碰撞交流過程中,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嵌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價值多元的青年亞文化之中,不斷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輸入年輕活力。媒介消費參與和文化實踐既是B站二次元文化圈層構建關系聯結的重要抓手,也是產生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的有效理路。在圖3中“a”“b”“c”“李白”“乾隆”“孔子”等關鍵詞的共現即是最好的例證。這些關鍵詞來源于《中國詩詞大會》和《典籍里的中國》等視頻內容,B站用戶浸入節目內容之中,與參賽選手共同答題,一起領略中華詩詞和典籍的魅力。這也給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覺傳播開辟了新的思路:通過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核心,創造出一個個富有感染力和現象級的品牌IP,從而帶動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升溫和持續的文化產出。同時,實時彈幕與多主體虛擬遠程遙在式的陪伴,激發了彈幕的互文性屬性。在這一無形的過程中,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的互動儀式鏈得以形成,[23]進一步加強了這種線上互動儀式展演的感召力,構建了青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識圈。
這種互動儀式不僅存在于線上的溝通與對話中,而且逐漸滲于線下的創新實踐之中。線上的話語表達和情感聯結,在促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也對青年群體線下的文化實踐產生了連帶性的正向建構效能。艾媒咨詢《2022年中國新國貨消費行為監測與商業趨勢研究報告》顯示,90后、00后的新青年消費群體推動消費需求更迭,年輕消費群體成為國貨消費主力,消費種類囊括衣、食、住、用、行等各個方面,其中新國貨食品、漢服、國潮美妝等成為熱點門類。[24]在線上和線下的聯動交互之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年輕活力逐漸成為新時代青年群體的共識。在形成共識圈層后,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自強心理得到進一步強化,從而在情感層面產生更加深層次的影響,增進了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接受。
結語
B站構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生產空間給予青年群體全新的角色分配。在這一生產空間中,青年群體既作為生產者,積極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二次元等青年亞文化的對話渠道,又作為消費者,立足于自身文化屬性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表達和情感實踐。概言之,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漸趨產生主體疊合的外部表征。傳播主體的疊合連帶傳受關系產生深層次的變革。一方面,傳者與受者的融合意味著青年群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打通了自我傳播、自我內化、自我教育之間的界限;另一方面,生產主體與消費主體的融合極大地縮減了傳播媒介的信息耗損成本,點燃了青年群體深刻踐行文化自信自強觀念的火種。這一點在本研究開展的計算傳播分析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證。在生產層面,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的組接、對中華兒女共通記憶空間的擴展、對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價值的鐫刻,彰顯出青年群體對賡續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時代使命的主動擔當。在消費層面,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二次元式表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聽內容的情感滿足、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識圈的構建,體現出青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認同。
B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傳播實踐給目前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開辟了新的升維路徑。青年是全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群體,最容易成為引領時尚和社會風氣的先鋒力量。[25]因此,在青年群體聚集的場域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激發青年群體接受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有些宏大主題敘事傳播效果“孤鳴”的窘境。B站形塑的亞文化類別多元,青年文化群體體量龐大,具有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方式、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基礎。同時,也應看到在B站等社交媒體平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能面臨的問題。社交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其優化了以往非實時傳播帶來的溝通隔閡;另一方面內容娛樂化、形式碎片化、情緒偏激化等負面問題也隨之而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B站等青年亞文化傳播平臺之間仍然存在融合遇阻的空間,其中包括戲謔表達視角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誤讀和嘲諷、鬼畜文化和二次元文化視角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度狂歡等負面問題。
鑒于此,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傳播實踐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共創,打造適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傳播的良好空間。首先,“控”發展之向,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與研究投入,從宏觀層面整體把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傳承的價值走向,提前研判、主動規避亞文化帶來的誤讀風險;其次,“借”平臺之勢,在青年群體之中扶持優秀生產者,采用流量傾斜、資金支持等多樣手段激勵青年群體主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實踐;最后,“顯”青年本色,“青年所以貢其精誠于吾之國家若民族者,不在白發中華之保存,而在青春中華之創造”。[26]青年群體應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力度,在生產中內化、在消費中認同,共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再創新輝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N]. 人民日報,2022-04-22(10).
[2] 李耘耕. 二次元異托邦:B站“拜年祭”融合文化實踐研究[J]. 新聞記者,2022(2):83-96.
[3] 李少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以青年文化為中心的視角轉向[J]. 理論月刊,2023(1):103-110.
[4] 周憲. 視覺文化的轉向[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7.
[5] Bilibili. 嗶哩嗶哩2023年用戶數據分析[EB/OL].[2023-09-25].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4819507/.
[6] 曲春景,張天一. 網絡時代文化的斷裂性和連續性:“B站”傳統題材作品的“爆款”現象研究[J]. 現代傳播,2018(9):86-92.
[7] 鄭長忠. 文化生產新空間中的傳統文化再加工——對二次元、網上文化社區與弘揚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2017(9):78-85,90.
[8] 吳佩婷. 主體·拼貼·創新——青年在場視角下B站青年的傳統文化傳承樣態[J]. 當代青年研究,2020(6):39-45.
[9] 焦寶,江靜潔. 倍速播放:智能復制時代的視頻消費[J]. 現代傳播,2022(12):106-113.
[10] 吳倩. 國潮文化影響青年價值觀的邏輯及導引路徑[J]. 理論導刊,2022(5):116-121.
[11] 嗶哩嗶哩創作中心.《2021B站創作者生態報告》來了![EB/OL].[2023-04-25].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332832.
[12] 傳統文化不斷“破圈”,B站為“寶藏up主”創造良好生態[EB/OL].[2023-09-25].http://www. xinhuanet.com/tech/20230711/371f7788802b4a238666a6d65c1a77ac/c.html.
[13]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9.
[14] 周宣辰. 視覺·情感·價值:“短視頻轉向”視域下青年集體記憶建構的三重向度[J]. 理論導刊,2022(9):123-129.
[15] 斯蒂芬·李特約翰. 人類傳播理論[M]. 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68.
[16] 王小英,祝東. 微文化·交互性·像似符:短視頻的符號互動與文本構成[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02-110,120.
[17] 沈正賦.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媒體角色認知[J]. 編輯之友,2018(4):5-11.
[18] 瑪格麗特·米德. 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 周曉虹,周怡,譯.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19] 賴輝亮. 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歷史考察及其對青年的啟示[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2):56-63.
[20] 斯圖爾特·霍爾. 表征:文化表征與意指實踐[M]. 徐亮,陸興華,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5-40.
[21] Bilibili. 中國風頻道實時數據[EB/OL].[2023-05-07].https://www.bilibili.com/v/channel/8562?spm_id_from=333.1007.0.0&tab=multiple.
[22] 喬納森·特納. 情感社會學[M]. 孫俊才,文軍,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
[23] 蘭德爾·柯林斯. 互動儀式鏈[M]. 林聚任,王鵬,宋麗,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1.
[24] 2022年中國新國貨消費行為監測與商業趨勢研究報告[EB/OL].[2023-05-07].https://www. iimedia. cn/c400/90157.html.
[25] 李士峰. 習近平關于青年發展的四維審視[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5):27-32.
[26]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 李大釗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9-330.
The Youth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 Analysis of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Bilibili's Videos and Bullet Screen Comments
LIU Ming-zheng, MEI Kai(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As a special gathering place of youth subculture and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video social platforms, the attributes of Bilibili's ACGN culture video community have gradually constructed a brand new cultural field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field, youth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to continue to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radually produces external signs of the overlapping subj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youth, as cultural producers, are actively constructing cultural symbo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style, Chinese spirit, highlighting the logic of the composi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popularization of post-metaphorical culture, and activating th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youth groups through the "we narrative". On the other hand, as consumers, the youth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d the youthful color 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y using the circle expression of the ACGN, and build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youth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a high degree of emotional satisfaction and interactive ceremonial performances. The unique production spac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reated by the Bilibili has given the youth a brand-new role allo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multiple subjects to co-create and create a clean and positive spa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mong young people.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youth;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identity;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