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數字經濟通過不斷升級的網絡基礎設施和智能機等信息工具,加速了數字技術和數字要素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滲透與融合,推動著經濟形態由傳統工業經濟向智慧經濟的轉變,從而帶來了整個經濟運行模式的深刻變革,促進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步伐,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本文將從以下三個重要方面探討數字經濟的作用:促進中國服務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并結合其作用提出相應舉措,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綠色轉型;實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8(b)--04
1 數字經濟的內涵
數字經濟是一種基于數字技術的經濟體系。我國在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將其定義為“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被認為能夠代表先進生產力,依托數字技術以高傳播性、滲透性和普適性促進各行業效率提升和結構優化,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又一主要經濟形態。
2 數字經濟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1 數字經濟促進服務業結構升級
數字經濟依托于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大規模數據資源和迅猛增長的用戶規模,不但在發展動力、效率和質量方面具備顯著的優勢,而且賦予了服務業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長尾效應等新特征(龐瑞芝和李帥娜,2022)。具體來說,加強科技創新是數字經濟促進服務業結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引入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服務業可以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從而提升其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曹建飛等,2024)。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客戶服務流程、采用大數據分析提升市場營銷效果,這些創新都能夠讓服務業更加高效、智能化,提升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從而提升競爭力。
2.2 數字經濟促進綠色轉型
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理念的融合,推動了經濟社會向綠色轉型的進程。數字經濟在能源利用、資源配置、生產方式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例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推動了經濟社會向綠色發展的轉變(戴翔和楊雙至,2022)。數字經濟還為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機遇,如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綠色轉型提供了創新的動力。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數字經濟可以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張一鳴,2024)。此外,建立碳市場和環境標準體系,推動企業實施碳排放交易和綠色認證,也能夠有效促進綠色轉型。數字經濟可以通過提升能源效率來推動綠色轉型。
2.3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有機融合
在全球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背景下,數字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通過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廣泛的連接性以及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與傳統的實體經濟緊密結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首先,數字經濟的發展極大增強了傳統產業的創新能力。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傳統產業能夠在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實現流程再造和模式創新,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其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加速了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郭秀慧,2024)。電子商務、共享經濟、遠程辦公等新興業態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迅速發展,不僅拓展了市場空間,還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促進了消費升級。(1)數字化生產與智能制造:實體經濟可以通過數字化生產和智能制造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引入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設備之間的聯網和數據共享,提升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2)電子商務與實體零售:電子商務平臺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模式。實體零售可以通過建立線上商城、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推廣,將線上線下渠道融合,實現線上線下銷售的互動和協同,提升銷售效率和用戶體驗。(3)數字化金融與實體經濟支持: 數字化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資和支付方式。通過互聯網銀行、移動支付、區塊鏈等技術,實體經濟可以更快捷地獲得資金支持,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創新。(4)大數據分析與實體經濟運營:實體經濟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市場需求、產品銷售、供應鏈等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提升運營效率和決策水平。通過對數據的深度分析,實體經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趨勢和客戶需求,調整產品結構和銷售策略,提高市場競爭力。
3 數字經濟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舉措
3.1 存在的問題
盡管數字經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特別是在服務業、綠色轉型和實體經濟融合方面。
在服務業方面,傳統服務業,如零售、餐飲、旅游、娛樂等,正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壓力。盡管數字技術可以提升服務業的效率和質量,但也可能導致一些傳統服務業崗位被自動化和智能化所取代,這可能加劇人員就業壓力,特別是影響到低技能勞動力群體,進而加劇社會不平等問題。首先,數字技術的應用已經改變了人們對服務的需求和期望。消費者日益習慣于在線購物、移動支付、智能預訂等便捷服務,這推動了傳統服務業向數字化轉型。例如,在零售行業,傳統的實體店面面臨著來自電子商務平臺的競爭,消費者更傾向于在網上購物,這導致一些傳統零售店的關門倒閉。同樣,在餐飲業,外賣平臺的興起使得許多消費者更傾向于通過手機App點餐,而不是去餐廳用餐,這對傳統餐飲業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其次,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也催生了新型的服務業模式和業態(王佳等,2024)。共享經濟、在線教育、虛擬健康咨詢等新興服務業正蓬勃發展,它們通過數字平臺和技術實現了服務的高效提供和個性化定制,進一步改變了傳統服務業的運營方式和市場格局。然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就業的影響。隨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一些傳統服務業崗位面臨著被替代的風險。例如,在零售業,自動化收銀系統和智能導購機器人的普及可能導致傳統的收銀員和導購員崗位減少。在餐飲業,智能點餐系統和自助支付設備的使用也可能使得傳統的服務員和收銀員崗位面臨挑戰。
在綠色轉型方面,雖然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優化資源利用、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其中之一是電子廢棄物的增加。隨著數字化生產和消費的普及,人們更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設備等。這些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導致大量的電子廢棄物產生。電子廢棄物中含有許多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鹵化物等,如果不當處理,將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張秀雯等,2024)。另一個挑戰是能源消耗的上升。雖然數字技術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數字化生產和消費的規模不斷擴大,導致整體能源消耗水平上升。數據中心、云計算、物聯網設備等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運行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而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化生活的深入,人們對電力、網絡等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使得數字經濟的發展與能源消耗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實體經濟融合方面,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不平衡現象,這些問題涉及城鄉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等方面。首先,城鄉差距是一個顯著問題。隨著數字技術在城市中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城市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相對于農村地區更為突出。數字經濟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資金聚集于城市,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數字化程度的相對滯后,往往無法充分受益于數字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導致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其次,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一些地區或行業由于數字化程度不足,可能無法充分受益于數字經濟的發展。例如,一些傳統產業或欠發達地區由于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限制,無法與數字經濟密集型地區相匹敵,導致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同時,一些發達地區在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優勢和壁壘,使得其他地區難以追趕,從而加劇了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另外,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可能導致一些新的不平衡現象。例如,在數字化產業中,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成為關鍵因素,而一些地區或企業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限制,無法參與到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競爭中,導致數字經濟中的知識和技術的不均衡性。這種不平衡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造成一些地區或群體長期處于邊緣化和落后狀態(郭秀慧,2024)。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可能加劇了貧富差距,一些擁有數字技術和資源的人群可能會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一些缺乏數字技術和資源的人群則可能會處于邊緣化和貧困狀態。
3.2 解決舉措
3.2.1 給予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服務
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大量數據可以被收集、存儲和分析,為服務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基礎。通過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服務業可以實現個性化服務,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推動服務業結構升級。首先,服務提供商可以通過分析大數據了解消費者的偏好、習慣和行為,精準預測需求趨勢,優化產品和服務設計(何地和林木西,2021)。其次,個性化推薦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歷史行為和興趣推薦符合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提升消費體驗和滿意度。例如,電商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的購買歷史和瀏覽行為推薦商品,提高購買轉化率。因此,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服務可以促進服務業向高附加值、高品質方向發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2.2 提供云端服務和數字化運營
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為服務業提供了數字化運營的新模式和工具。云端服務和數字化運營可以幫助服務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動服務業向高端、高效率方向發展。首先,服務業可以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辦公,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效率(席悅,2023)。其次,數字化運營可以實現服務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升服務質量和體驗。例如,客戶服務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實現自動化回復和智能推薦,提高服務效率和滿意度。
3.2.3 跨界融合創新
數字經濟的特點之一是打破了傳統產業邊界,促進了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服務業可以通過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創新,拓展新的增長點,推動服務業結構升級。例如,服務業可以與制造業、農業、文化創意等行業進行融合創新,開發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品和服務。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將服務與實體產品相結合,打造具有創新性和差異化的服務體驗(鈔小靜,2024)。例如,智能家居服務可以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提供智能化的生活體驗;健康服務可以與醫療科技融合,推動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的智能化升級。
3.2.4 資源高效利用與循環經濟
數字經濟為推動綠色轉型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平臺,其中之一是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資源的精準監測、管理和優化利用,從而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具體來說,可以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資源利用過程的全面監測和管理,優化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原材料使用和廢棄物處理,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環利用(余坤蓮等,2023)。例如,工業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智能傳感器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和能耗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生產計劃和工藝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3.2.5 建設智慧城市與綠色交通
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智能化技術和數據驅動的管理,可以實現城市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環境的改善,推動城市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渠慎寧等,2022)。例如,可以通過智能交通系統實現交通擁堵的監測和調控,推動綠色出行方式的發展,減少機動車污染和交通擁堵。同時,可以通過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能源消耗的監測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應用。
3.2.6 數字化環境監測與生態保護
數字經濟的發展為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對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的實時監測和管理,有助于提高環境保護的效率和精度(韋建英,2023)。例如,可以利用無人機和衛星遙感技術監測森林覆蓋變化和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及時發現生態系統的異常變化并采取保護措施。
3.2.7 建設產業互聯網平臺
產業互聯網平臺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構建平臺生態系統,實現不同產業間的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價值鏈協同(高培培,2024)。首先,建設產業互聯網平臺可以促進供應鏈、價值鏈的優化和升級。平臺上的企業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和供應情況,從而更加靈活地調整生產計劃,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效率。其次,平臺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多種服務,包括金融、物流、營銷等,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2.8 產業生態共建共享
產業生態共建共享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通過構建產業生態系統,實現企業間的合作共贏和資源共享。首先,產業生態共建共享可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創新。企業可以共享研發成果、生產資源,共同應對市場競爭和技術挑戰,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其次,產業生態共建共享可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共享生產設備、物流配送網絡等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張新宇,2023)。
3.2.9 制造業智能化升級
數字經濟技術的應用為傳統制造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了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袁國寶,2020)。首先,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優化和智能化管理。例如,工廠內部可以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之間的聯動,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其次,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實現定制化生產,根據客戶需求實時調整生產計劃和生產流程,提高生產靈活性。最后,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實現產品的智能化升級,例如智能制造設備、智能工廠管理系統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4 結語
數字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促進服務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等作用和舉措,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然而,要實現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化貢獻,仍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和規劃,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鼓勵和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創新;企業應加強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積極參與數字經濟發展;社會各界應增強數字經濟意識,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建設,共同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化貢獻,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龐瑞芝,李帥娜.數字經濟下的“服務業成本病”: 中國的演繹邏輯[J].財貿研究,2022,33(1) : 1-13.
戴翔,楊雙至. 數字賦能、數字投入來源與制造業綠色轉型[J]. 中國工業經濟,2022(9): 83-101.
郭秀慧. 關于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J].沈陽干部學刊,2024,26(1):60-61.
何地,林木西. 數字經濟、營商環境與產業結構升級[J].經濟體制改革,2021(5) : 99-105.
席悅.從數字化工具到數字化運營數字化進入增效期[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3(23):14-15.
渠慎寧,史丹,楊丹輝. 中國數字經濟碳排放: 總量測算與趨勢展望[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9): 11-21.
韋建英.基于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生態環境監測數字化轉型分析[J].低碳世界,2023,13(2):25-27.
高培培.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協調發展水平統計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4,40(5):28-32.
袁國寶. 新基建數字經濟重構經濟增長新格局[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20.
曹建飛,孫一迪,高省亮.數字經濟、服務業效率與高質量發展[J/OL].開發研究:1-19[2024-04-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005.C.20240321.1251.004.html.
王佳,韓雪珂,張欣然,等.數字經濟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24(1):56-59.
余坤蓮,丘榕楨,鐘賢謙.數字經濟發展對綠色經濟效率影響研究[J].河北金融,2023(7):31-36.
張一鳴.數字經濟發展對制造業綠色化轉型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商論,2024(3):54-57.
張新宇,翟璐.數字經濟、區域創新與工業綠色轉型問題研究: 基于我國30個省份面板數據分析[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3,13(6):4-7.
張秀雯,吳文喆.探究數字經濟賦能綠色發展的有效性[J].中國商論,2024(5):42-45.
鈔小靜,王宸威,王燦.數字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4(3):1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