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對企業有害嗎?這個問題的結論可能有點兒令人意外。畢竟,對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來說,難道不是員工越賣力壓榨自己,業績就越好嗎?但真有一些研究認為,工作狂文化其實很容易拖累公司和團體的效率。
美國佐治亞大學心理學家馬麗莎·克拉克近期的一本新書,為這個話題給出了一些解釋。這本書叫作《永不停止工作》(Never Not Working),分析的是當代職場中的工作狂心理、文化和其負面作用。
克拉克在書中認為,“工作狂”是一種和“努力工作”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職場文化模式,而這種模式對企業來說絕對是弊大于利的。
單純從外在行為看,工作狂看起來和熱愛工作、從工作中獲得快樂的人很類似,但實際上,工作狂心態的驅動力并不是熱愛工作或者從事業中得到快樂,反而是一種強烈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來自人們內化了外在的社會要求——比如要賺大錢,比如要有地位,比如要顯得自己是個出色員工,比如要出人頭地證明自己,等等。而當我們選擇用工作來應對這些壓力和焦慮時,我們就容易進入工作狂心態了:我們會用工作把自己塞滿,而一旦停下手中的活兒,我們就會不知所措,變成焦慮感的俘虜。
在這種心理機制的驅動下,變成工作狂的我們往往會做多于實際需要的工作。我們會不區分工作時間和休閑時間。很多人還會安排自己“輕度工作”——比如干活的時候給自己倒上一杯酒,顯得自己在休閑,或者是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一邊看電視一邊做PPT。甚至,就算是生病了狀態不好、反應不夠快,給不出好的決策和回應,我們還是覺得要繼續工作……
《永不停止工作》介紹說,這種行為模式的一個非常糟糕的后果,就是讓人們形成了“工作狂時鐘”。這是一種有害的時間觀。
擁有這種“生物鐘”的人,會以為所有時間都可以工作。舉例來說,一般人接到一個大概要花費20小時的工作任務時,可能會拆成四天,每天做5個小時。但擁有“工作狂時鐘”的人會問:為什么不拿出20個小時一口氣做完呢?結果他們安排不吃不休一天做完這些工作——往往就把事情搞砸了。
這就涉及“工作狂時鐘”的另一個效果:它違背了人們利用時間的生物和自然規律——我們會疲勞、會需要休息。讓我們連續做10個小時的工作,其中也許只有一兩個小時是可以保持高效率的。理想的工作狀態,是增加高效工作的時間,減少低效工作的時間。然而在“工作狂時鐘”下,我們會以為每個小時都可以保持同樣效率,所以工作時間越多越好。這樣的幻覺常導致我們錯誤計算時間和精力,得出錯誤安排,增加更多壓力。
“工作狂時鐘”帶給我們的影響是:在普通員工的位置上,我們會不當評估自己的工作量和效率,結果給出達不到的承諾,影響工作進度;在領導位置上,我們傾向于錯誤估計各種任務的時間需求,給下屬安排超出實際的工作任務,最后讓整個團隊變得疲憊不堪。
克拉克指出,有工作狂傾向的人一旦當了管理者,很容易把焦慮、憤怒和壓力向團隊傳導,實際上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效能。此外,這種焦慮也容易轉變為對他人的不信任,不愿意把工作下放,從而會使得團隊成員更依賴領導,沒有什么自主性。
作為一種心理學解讀,《永不停止工作》并不細究造成工作狂心態的外在社會要求是什么。而我們知道,職場里的工作狂,很多時候也是管理失能的體現:沒有合適的定位和商業模式,對業務的焦慮最終會落到最容易也最低效的領域——讓自己、讓員工們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