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群好校長成就一方好教育。校長是教育的傳播者、實踐者和領導者,對于學生充分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他們是學校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命脈”。在廣袤的中國鄉村,一大批鄉村校長扎根大地,踐行著振興鄉村教育的使命,推動著鄉村教育變革與發展。
雖然我國實現了義務教育縣域基本均衡發展,但在鄉村,教育仍然存在諸多短板——教育質量仍有待提升,結構性短缺問題依然突出,教育規模持續萎縮。“鄉村弱”突顯出鄉村教育振興的使命之艱、工作之難,也映射出校長們所要面對的復雜的教育環境和較高的社會期望。不少校長在“角色沖突”中艱難前行——作為垂直管理中的“邊緣者”,他們肩上卻擔負著如山的責任;作為鄉村教育改革的“帶頭人”,卻無力解決“缺錢少人”的困難,在堅守理想和隨波逐流中掙扎……
近年來,教育部門對鄉村校長的關注日益增加。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鄉村校園長“三段式”培訓指南》等四個文件,提出通過“集中培訓+影子培訓+返崗實踐”幫助鄉村校(園)長開闊教育視野,更新辦學理念,提升專業素質,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校改進與發展;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培育鄉村教育帶頭人”,并提出“支持他們立足鄉村、大膽探索,努力成為教育家型鄉村教師、校(園)長”。
賦能鄉村振興,是鄉村教育的職責和使命,而推動鄉村教育振興,首先要培養一批有能力、有智慧、有情懷、有擔當的鄉村校長。本期專題報道聚焦鄉村校長之“困”,深入剖析校長困境背后的原因與訴求,探索賦能鄉村校長成長、加強鄉村校長隊伍建設的路徑,以期為促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