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平衡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國家通過政策傾斜、經費補助等方式,加強鄉村校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教育。政府主導之下,社會公益組織亦成為助推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補充力量。從關注學生到幫扶教師,近年來,這股力量更多地傾注到鄉村教育的靈魂人物——校長身上。為支持鄉村校長,部分社會公益組織以縣域為單位實施了系列舉措,積累了一定經驗。
“加油領航者”: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梯隊培養鄉村種子校長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于2014年發起“加油未來”項目,通過引入加油課程、打造加油空間、開展加油關愛等舉措,以縣為單位持續助力鄉村學校,推動縣域教育生態改善。2020年,在“加油未來”項目中,基金會增設了以鄉村校長能力建設為抓手的“加油領航者”板塊(以下簡稱“項目”)。
項目主要通過課程培訓、平臺學習和網絡互助等措施支持校長結合本土資源實施校園發展戰略。校長培訓由基金會負責統籌、縣教育局負責組織校長參訓、高校負責培訓和考核,聚焦學校發展規劃、內部管理優化、課程教學領導和教師成長引領四個方面,為項目學校鄉村校長提供支持,為期兩年。
項目按照“先導課程—集中培訓—跟崗研學—入校指導”分階段展開,為有意愿的校長提供專業深化通道,助力本土人才梯隊培育。2024年,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當地教育局設立“名校長工作室”,建立縣域校長學習共同體,以持續提升鄉村校長的能力,輻射帶動縣域教育的發展。在不斷摸索中,基金會積累了一些項目經驗——
分段培養。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培養鄉村校長,每階段培訓均設定了相應的主題:第一階段,會規劃、能管理;第二階段,會改革、能實施。前期的集中培訓面向所有項目學校的校長,中期的跟崗研學則從完成集中培訓的校長中擇優錄取50%,并根據校長的學習成果和實踐情況選拔種子校長進入名校長工作室,由此合理有效地調動和匹配教育資源,為有成長意愿的校長助力。其中,培訓內容參照教育方針政策、對接鄉村校長辦學需求,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電化教育館等單位研發和執行,力求將校長能力建設落到實處。根據第三方評估報告,有92.34%的校長認可培訓的適用性和實用價值。
按需施訓。基于不同類型學校校長的實際教學和管理需求,項目在培訓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差異化設計。如在集中培訓時,對不同類校長進行分班排課;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如案例研究、工作坊和微講座等。專家在授課、施訓時,也十分“接地氣”。例如,連續三年擔任項目培訓專家的郴州市華府小學校長譚志生,無論是在講座還是跟崗指導中都會根據校長的具體訴求,結合自己的辦學管理經驗,給出可實操的對策。同時,他會幫助參訓校長分析梳理主要問題,建議他們在每次培訓時重點學習兩個對策,并將其轉化落實到校本化實踐中。在他的指導下,云南省廣南縣壩美鎮八達中心學校黨總支書記張方順不僅打造出了本校的校園文化特色,還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
名室領航。名校長工作室為基金會和縣教育局合作設立,由教育局直管,旨在通過名校長的示范行動,帶動縣域校長集體學習,改善縣域教育生態。基金會為每個工作室配備3位指導專家,并統一安排開展每月的線上學習活動和每年的線下入校指導活動。除此之外,基金會也大力支持工作室成員開展送教送培、課題研究等活動。云南省廣南縣名校長工作室主任王進艷有8年鄉村校長的實踐經驗,也參加過多場集中培訓和跟崗研學活動,能在入校指導中精準地指出學校的問題,并給出建議。她認為該項目真正落到了實處,為縣域鄉村校長提供了有益支持,工作室成員也能在陪伴成長中受益。
自2020年起,基金會對該項目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惠及貴州、云南、河北三省8個項目縣和454名鄉村校長(含教育管理者),提供了16場集中培訓、12場跟崗研學和21場專家入縣指導。基金會的韋丹丹助理秘書長介紹道,盡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基金會仍在不斷探索更適合的本土鄉村校長培養路徑。
“桂馨鄉村校長賦能計劃”:聚焦通識培養,做校長成長路上的陪伴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桂馨基金會(以下簡稱“桂馨”)在北川中學建立了首間桂馨書屋,由此開啟了支持災區教師的工作。歷經16載,桂馨逐漸形成了桂馨書屋、桂馨科學課、馨藝術課堂和鄉村教師支持四大公益項目。在鄉村教師支持項目中,桂馨構建了關愛計劃和馨火計劃做資金支持、南師計劃和賦能計劃做精神支持的四大教師支持板塊。2012年,秉承南懷瑾先生的遺志,桂馨啟動了“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簡稱“南師計劃”,原“南師獎”)。自2013年實施南師計劃以來,桂馨逐漸意識到,支持校長才能更好地支持鄉村學校的建設。繼而,于2020年在鄉村教師支持項目中增設了“桂馨鄉村校長賦能計劃”(以下簡稱“賦能計劃”)。
賦能計劃以縣域為單位,以3—4年為周期,通過開展賦能培訓、外出參訪、區域交流、主題論壇等系列活動,幫助鄉村校長提升辦學智慧、凝聚師資力量、改善教學條件。在目標定位上,為更好發揮鄉村校長在校園建設中的關鍵決策和資源調配作用,桂馨注重鄉村校長的通識能力培養,以建立學校素養課程體系為導向,融合校園文化、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助力提升鄉村校長的決策力、執行力、領導力和資源調配能力。在執行策略上,桂馨從項目地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為中西部地區鄉村學校的校長及其所轄教師進行培訓,為鄉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進而推動縣域教育生態的改善。
賦能計劃于2021年在青海省湟中區率先孵化,于2022年推行至湖南省永順縣,在試點過程中,計劃的實施模式逐漸成形——
深入一線“走進去”。計劃實施前,桂馨會深入走訪調研,鎖定教育資源薄弱的項目校;計劃實施中,桂馨還會選定適合的專家,邀請他們在每年的春、秋學期一起走進項目校,了解每所學校的具體情況;在集中培訓中,專家們會再根據實地走訪情況調整培訓方式和主題,對校長們進行針對性反饋和指導。比如,在湖南永順的賦能計劃中,桂馨會更傾向選擇邀請湖南本土的一線名校長和教育專家走訪項目校,因為這些專家對當地風土人情、教育教研要求和項目學校都更加了解,其設置的培訓主題也更能為校長們答疑解惑。
根據實際“帶出來”。除了系統培訓,訪學交流也是支持校長的重要活動。為提升訪學效能,在訪問學校的選取上,桂馨從實際出發,為鄉村校長對接可供參考和模仿的學校,比如,同省基礎條件相似但做得較好的項目學校或東部地區可借鑒的鄉村學校。在此過程中,項目學校和受訪學校都能互相學習。今年4月,桂馨組織青海湟中的20位鄉村校長和教務主任去往杭州市蕭山區,走進葛云飛小學、靖江第二小學等4所各具辦學特色的鄉村學校,開展了為期3天的訪學之旅。通過參觀走訪和湖畔論壇研討,校長們開闊了辦學視野,在多元碰撞中激發了本土辦學的靈感,特別是在特色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深受啟發。
溝通反饋“扁平化”。從理事長到項目負責人,從資深專家到項目學校校長,賦能計劃的參與者們志同道合,形成了良好的伙伴關系。在計劃開展過程中,他們不僅經常線上交流,還在平等交流的過程中自發形成了發現、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閉環。比如,在湟中的項目微信群中,校長們會自發分享好文章、總結項目經驗,助力友伴的共同成長和項目的優化調整;在項目結束后,有專家還提出要自組織教研支持活動,邀請校長們參加。
截至2024年6月,桂馨的鄉村教師支持項目支出占四大項目支出經費的16.7%,累計投入約1800萬元。據桂馨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樊英介紹,四大項目中有大約60%的經費用于教師的各類成長支持。基于長期的教師支持積累,賦能計劃的試點實踐本身也成為寶貴的經驗,讓“摸著石頭過河”的桂馨尊重計劃實施規律,慢慢陪伴鄉村校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