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的培養,要致力于挖掘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質,助力每個學生人生出彩。學校是教育改革發展主陣地,在創新人才培養上需發揮關鍵作用。如何創設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與成長的教育生態環境,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本期教育家期刊社線上論壇,我們邀請多位中小學校長就這一話題展開研討。
議題一:如何在現有課程體系中融入創新元素,開發跨學科課程,通過變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
曾廣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學科融合教育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新趨勢。它強調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知識、技能與思維方式的跨學科整合,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因此,學校必須重新設計課程體系,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形成綜合性的課程內容。
北京市第十七中學圍繞培養“做長久的現代中國人”的育人目標構建了“知行合一”課程體系。該體系由六大課程群組成,分別為:提升師生人文素養的學科融合美育課程,以人工智能為載體的學科融合科學教育課程,提高師生身心健康的學科融合體育課程,小初高全學段貫通的數學思維培養課程,小初高一體化貫通的生涯教育課程,小初高一體化貫通的國際教育課程。六大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學科融合和學段貫通。
如何實施學科融合教育?以學科融合美育課程為例——
一是課題引領。學校將“人文主義視角下的美育融合型基礎教育課程實踐探索”作為專項課題,全體教師共同研究與實踐,構建人文主義貫通、跨學科的美育融合型課程框架,旨在對師生進行美育浸潤,提升師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營造校園美育文化,為創新深化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探明路徑。
二是項目推進。學校研究制定實施《基于提高師生人文素養的學科融合美育項目實施方案》,將美育工作的綜合性和特色化發展目標落實到德育活動、課程建設、課堂教學、人文環境、教育科研、制度規范等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基于傳媒特色課程群建設推進美育項目的一體化融合型頂層設計,構建一套融合語文、歷史、地理、政治、體育等學科的一體化特色課程體系,基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維度,實施貫通式和持續性的人才培養,助力學生“會表達、能演講、善溝通”等關鍵能力提升。
三是實踐育人。實踐育人是學校的一大特色,不僅體現在實踐活動本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上,還體現在活動過程的育人價值中。每一項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全過程、全領域支持指導,學生全過程、全方位學習成長。在活動方案設計上,培養規劃能力;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鍛煉領導能力;在效果保障上,強調參與能力;在成果輸出上,形成反思能力。
四是反思提升。將陶行知的“每日四問”分別細化。干部的“每日四問”:我今天解決了什么問題?我目前還存在什么問題?我明天要解決什么問題?我明天要如何解決問題?教師的“每日四問”:我今天教給了學生什么?學生學習的情況怎么樣?我明天要教給學生什么?我將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的“每日四問”:我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是否還有不清楚的內容?我明天要學習什么內容?我將如何學會這些內容?通過“每日四問”,促進師生在學科融合教育中反思提升。
黃明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高等教育,而“大后方”在基礎教育。如何做好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成就每一個生命的美好成長?寧波市鄞州實驗中學在課程和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
優化課程:創新人才培養的動力
一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學校依托先進的物化生實驗室,優化科學課堂樣態,強化學生動手能力,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支持學生差異化發展,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學校選拔學科水平高、興趣方向相同的學生,推出強基優創工程“五”培養:數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人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藝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綜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際融合人才培養。通過選修課程、榮譽課程和分層走班教學,開展補償性學習,實施分層分類的個性化教學。
二是開發“適性”課程。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需要多元化的課程供給,學校開設了70多門“適性”課程,涵蓋藝術、科技、體育、語言、勞動、實踐、科創等多方面的領域,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知識拓展類,包括“閱讀與表達”“邏輯與探究”,注重人格健全的培養;第二類,個性特長類,包括體育健身、藝術欣賞、勞動實踐,比如茶藝、刺繡、篆刻、攝影、烹飪,滿足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助力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第三類,科技創新類,包括Python、無人機、機器人、AI與生活等,著力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素養。我們還以項目化課程的方式,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合作與創新意識。每周五下午,學生有兩節課的時間可以沉浸式學習這些課程,充分發揮潛能。
貫通家校社:創新人才培養的保障
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家校的雙向奔赴。為此,學校進行了家校貫通的探索,通過一學期8到9場“家長學院活動”,加強家校聯系,鼓勵家長支持孩子的個性化成長和多元化發展。同時,學校聯合家長,積極推動智創科學“家”活動。通過“家庭實驗室”“家庭科學秀”“科技電影我來說”等活動,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熱情,將創新活動、創新文化、創新精神從校園延伸到家庭,貫通家校。
學校積極探索大中小學貫通培養模式,在編程、機器人等項目上開發小初銜接課程,與轄區內小學緊密聯系,助力創新人才早發現、早銜接、早培養。針對初高銜接,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分別開發理科、文科、藝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并與寧波諾丁漢大學理工學院合作,多次開展科考研學活動,組織學生走進專業的實驗室,進行專題學科沉浸式體驗與研究。
此外,學校與各類社會單位開展合作,多次分批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核電站、高新材料企業等社會單位。當課內知識與生產實踐碰撞,當基礎教育與前沿科學相遇,當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銜接,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創新興趣才有可能被真正激發,創新人才的培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陶志偉:好的教育,要大力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按學生自身的特點發展學生,使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為使“讓每一個生命都像花兒一樣”的辦學理念更好地落地,杭州市春蕾中學探索了“個性化學程設計:促進學生多元發展”策略,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首先,科學規劃。
一是構建個性化學程的課程體系。學校在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資質潛能、現狀基礎等特點“量體裁衣”,開發建設了“百花苑課程”,做到基礎性、拓展性、專業性和綜合性課程齊頭并進。
二是提供個性化學程的學習方式。學校創新靈活的課程組織方式,在基礎性課程之外,資優學生可參加培優課程,偏科學生可參加補偏課程,后進學生可參加扶弱課程,有特長的學生可參加各項特色特長課程。
三是建立全過程、全要素的支持和服務系統。學校為每位學生建立了電子檔案袋,以跟蹤每位學生在各學程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大量數據的積累和分析,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建議,為學生和家長釋疑解惑、明確方向、心理賦能。
其次,有效管理。
建立小組——
一是建立學程個性化設計領導小組。收集、學習、研究各類政策(如中考政策變化、特色特長生要求等),為個性化學程設計做整體的規劃和布局。
二是建立個性化學程設計實施小組,積極為學生打造個性化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的主要制定人為班主任,其余任課教師為個性化培養小組成員,協助班主任及時落實培養方案。同時定期召開討論會,根據班主任、個性化培養小組成員反饋的情況,討論、優化培養方案。
三是建立個性化學程設計科研小組。為促使“個性化學程設計”從經驗層面上升到理論層面,更加科學,學校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在專家指導下深入探究科學的舉措、實踐。
兩個摸清——
一是摸清學生的發展情況。學校從初一新生入學前的全員家訪開始,各任課教師和班主任通力合作,統一宣講、動員,讓每位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資質潛能,初步明確自己的目標,并具備升學意識,為后續發展鋪平道路。
二是摸清各高中人才培養需求。學校積極主動聯系高中學校,了解其學生培養方向,并比照自身的學生培養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學校目前已經與杭州第二中學、杭州學軍中學、杭州高級中學等高中緊密合作,共同打造學生個性化學程培養方案,優化個性化學程舉措,實現個性化學程貫通培養。
三個指導——
教師方面,引導全校教師樹立多元發展理念,掌握個性化學程設計的策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特色特長,給予學生合理的發展建議。
家長方面,通過多種方式對家長進行指導,幫助家長了解信息,為家長釋疑解惑,讓家長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孩子合理選擇發展道路。
學生方面,指導每位學生盡力了解自己的特點,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如:學習能力強的走文化課之路,有音、體、美、科創等特長的上特長班、特色班,有國際視野與意愿的上國際班,操作能力強的上五年一貫制重點職業高中等。
四個環節——
了解:充分了解學生的真正興趣、稟賦、現有基礎以及家長的真實意愿等,對學生未來發展作出相匹配的規劃和實施。
指導:堅持開放辦學的思維,邀請專業人員進行指導。
調整: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意愿和外部條件的改變進行調整,確保學程設計最優化。
收獲:在初升高過程中,指導學生把興趣變成志趣,升入理想的高一級學校。
學校多元發展的育人模式,破解了“千人一面,萬人同語”的問題,由原來“千篇一律”向現在“百花齊放”的本真教育轉變,顯現出因材施教的“春蕾效應”。
議題二:學校如何引導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引導者、合作者,為教師培養創新人才提供專業發展路徑和支持系統?
張玉璠:優化教育改革生態鏈,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路徑與支持系統,為培養創新人才鋪路。
深化課程改革,讓全體師生動起來。通過課程改革,學校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開放靈活的環境和合作探究的實踐平臺,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立足于學生的興趣能力,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與支持;推動教師設計互動性強的活動項目,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課堂參與度;促進教師融入多學科、多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近年,學校開展的系列“雙新示范”活動中,既有基于學生興趣和需求的生涯規劃課、強基課和“英才培育”課等校本化探索,也有反思后不斷評估改進教學設計與策略的“紅旗杯”教學競賽;既有“燃燈守望”導師制分享會,又有“岸芷汀蘭”青年教師學科閱讀沙龍;既有“讓學生站立在課堂中央”的教學開放日,也有“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思維課堂”的跨學科教學實踐。
提升專業引領,讓師資隊伍強起來。學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教科研評比和學術交流,提升其職業榮譽感和專業認可度;強化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鼓勵教師關注科技前沿和課改動態,持續更新、精進自我;針對有潛力的教師提供專項培訓指導,助其成為教學首席和團隊骨干;培養教師專長,注重教師的成果累積和輻射,擴大其學術影響力;引導教師回歸教育本源、尊重教學規律、堅持長期主義,面向全體學生,真正落實因材施教。
涵育成長環境,讓系統生態優起來。人文關懷上,學校倡導“用心工作、快樂生活”,籌建完善的教工之家,開設形體館、乒乓球室等,實施“嘉游贛”“健步行”等身心康健福祉計劃,平衡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專業發展上,設立教師發展專項資金,派教師赴上海、深圳、蘇州等地學習;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全國知名課改專家來校講學,開闊教師視野,使其了解教育趨勢、明晰發展路徑;發揮“名師工作室”帶動作用,實施“雛鳳助飛工程”和“青年教師成長計劃”,制定完善《新入職教師研修手冊》,搭建名師優師、中青年骨干教師、新入職教師等不同群體的展示交流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教師社區,促進校際交流合作。橫向方面,建立學校職能處室、學科教研組、學生組織和家長委員會等不同群體的協同體系,完善反饋機制;縱向方面,注重初中和高中、中學和高校的貫通銜接,形成共赴愿景、共享資源、共謀發展的合作體,指向培養創新人才的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
議題三:如何通過開展校園活動、打造創新實驗室和創業孵化器等,營造鼓勵嘗試、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葉曉燕: 成都市武順街小學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學校“紅鞋子·行動教育”辦學理念,緊扣愛國主義教育和養成教育主線,深入探索黨建德育引領下的武順文化育人實踐。
加強協同,提升育人實效
學校主動攜手紅色教育基地、社群公共團體、公益慈善組織等機構,不斷完善學校、家庭、社會的共育機制,讓每一處紅色遺跡、紅色歷史場館都成為學校汲取紅色文化育人力量的可靠基礎。
積極鏈接社會資源,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武侯區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模擬法庭”連續三年榮獲區特等獎。
組建“紅領巾志愿者”隊伍,在社區常態化開展植綠護綠、尊老敬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服務。在實踐體驗中,學生進一步學習黨史故事、理解革命精神的內涵;進一步感受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增強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開展活動,激發成長活力
一是緊抓“紅色精神進校園”。通過支部書記上思政大課、教師創演革命精神舞臺劇、學生創演少年英雄課本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悟和傳承紅色精神。二是實抓“紅色文化有陣地”。通過打造紅色文化墻、搭建紅色作品專欄、營造班級紅色文化環境等方式,使校園成為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展示奮進自我的場所。三是狠抓“紅色文化行為化”。充分發揮文化的“化人”功能,使紅色文化特質在師生的行為中得以體現。
“章”顯風采,落實特色評價
運用少先隊的人人可為、天天可為、階梯進步的“紅領巾獎章 ”核心激勵體系,結合學校的行動教育文化,設置“行動章”特色評價,記錄武順娃們在一次次紅色行動中的點滴成長,持續激發少先隊員的內生動力。
總覽成效:以文化人,穩中向好培育創新人才
一是豐富學校文化內涵。進一步塑造學校的集體人格,形成“穿紅鞋子,走紅色道路”的集體價值認同,使學校的文化理念成為師生成長的行動指南。
二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引導學生與黨同向同行,在習得知識、收獲能力、涵養情感、浸潤品德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提升綜合素養,樹立文化自信,實現全面發展。
三是助力教師全面成長。強黨性、明師德、提師能,培養一批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馬耀國:把學校文化作為辦學的“魂”。北京市玉淵潭中學以“優勢教育”為育人特色,以“潤玉至善,臻美致遠”為辦學理念dd38170e17b17c30461f881ee23028f4ce7f0e7bf3d303ce8651a2a4a78a7ef1,強調發現優勢、激發潛能,促進學生優勢發展。同時以文化引領價值追求,培育學生的“美玉品質,君子之風”。
把課程文化作為育人的“根”。推進課程建設五部曲。第一部曲,確定學校的優勢教育理念,基于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不斷發現和發展學生優勢、潛能。第二部曲,探索多樣化的特色育人機制和策略。基于真實情境,聚焦項目式學習,驅動教與學育人方式變革。第三部曲,確立學校特色發展的創新路徑。聚焦學校特色發展的創建路徑,組建特色課程實施隊伍,明確特色創建任務,設立特色創建的機制。第四部曲,基于學科課程的邏輯,形成各個課程群的特色,優化課程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第五部曲,梳理學校的課程群特色,基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育和個性化發展,逐步優化基礎性、拓展性和綜合性三級特色課程。
形成淵博課程體系。淵博課程體系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視角設計課程。以培“玉”為主線,通過“識玉課程”,發現學生優勢,興趣奠基;通過“潤玉課程”,發掘學生優勢,延展學生能力;通過“琢玉課程”發揮學生優勢,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此外,學校成立了人文、科技和礪學三所創新學院,邀請科學家進校園開展系列講座,與國防科技大學聯合開發“礪學成淵 博學自強”科技創新課程群,包括編程、天工、創客、健康、建模等課程,以此打造科技教育的校園新樣態。
把行動文化作為提質的“本”。聚焦進修集團的引力文化。有效轉化海淀進修集團的五個“一體化”(學校發展一體化、學生培養一體化、教學教研一體化、教師研修一體化和課程資源一體化)優勢,成立16個教研員名師工作室。同時融通進修集團五個“研究性”優勢,即奠基性優勢、前瞻性優勢、貫通性優勢、生成性優勢、輻射性優勢,有序貫通進階,提升學生成長動力。
夯實校本賦能的內驅文化。學校基于高質量育人的教師成長行動路徑,落實教師成長的校本化賦能系列舉措,實現“三導”策略:形成從大學專家指導,到市區教研員輔導,再到校本培訓的教師引導體系,如清華大學成長營系列、中國科學院科學探究系列和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系列;在校本創新內容上,設計指向協同育人的年級育人專題、指向教師論壇的班級文化主題、指向教學提質的命題研究實踐、指向精準改進的學業質量分析、指向育人質量提升的學科課程建設、指向協同體制的學科教研組研討和指向問題解決的學科備課組研討等。
把顯性文化作為發展的“鈣”。學校形成了玉中特色的六大儀式課程和八大節日課程,探索用儀式見證成長、用文化浸潤生命的鮮活德育活動。在初中開設30余門校本課,在高中開設10余門選修課,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此外,學校創建了新質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基于科大訊飛、海淀進修教研專業的全國引領優勢,為師生邀請人工智能+教研員雙導師,賦能教師專業成長,支撐學生的學科實踐和課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