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修訂出版說明中明確提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從新課標“主要變化”板塊闡述中不難看出,重視學科融合,展開跨學科教學探索,是優化課程內容結構、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保障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主要內容。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跨學科意識,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依托本區域教育資源現狀、學生語文學習探究意識和實際水平,創設更具靈性、富含詩意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在跨學科學習活動場域中主動探究,積極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之中,讓學習效率倍增,讓語文教學更能彰顯育人目標,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強勁助力。
新課標修訂闡述中指出:語文學科指導思想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把道德與法治學科和語文教學整合起來思考,無疑是堅決貫徹新課標思想的體現。為此,教師需理性地把握二者的教學內容,解析各自的特點,采取有效策略,促進教學融合。
在五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教學中,教師需正視本單元的教學主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采取適合策略來深化主義愛國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讓家國情懷、民族復興的種子深埋在學生思想深處。教師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鋪陳開來,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教育引領,牢固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良好個性的締造、健全人格的塑造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教育場域,讓學生較好地走進杜甫寫詩時的歷史背景,感受“安史之亂”給社會帶來的動蕩,體味到詩人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欣喜若狂的表現,讓學生初步感知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的內在元素,從中受到山河收復、祖國統一的教育意義,使得維護國家完整、民族振興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靈魂之中。
同時,教師還需借助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回望“不甘屈辱奮勇抗爭”“中國有了共產黨”等課程的學習,讓他們把二者共性內容進行梳理與歸納,從而更好地凸顯融合學習的深遠意義。教師還可以利用綜合實踐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觀本地的歷史戰爭古跡、革命遺址,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大會址”“延安革命圣地”,從中接受革命教育、民族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從中搜尋到更多的學習資源,促使學生較好地汲取素材中蘊含的文化精髓、德育教育養分,給予學生“靈魂”的精雕細琢,助力學生品德、素質的拓展和延伸,讓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語文課程在……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新課標中語文課程性質的重要論述,它為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為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教材內容的傳授,讓學生獲得系統的基礎文化知識,形成較為厚重的語言文字學習積累;還需關注將傳統文化教學與語文教學融合,使學生在日常語文學習中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形成厚實的文化素養,樹立文化自信。
在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現代散文與古典文學的相互交融,讓學生走進古典,體會現代文明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幫助學生領悟單元主題:純樸的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幅和諧的畫卷。例如,在《鄉下人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去領略文中所勾勒的鄉下人家優美畫面,屋前的瓜架,各種藤蔓舒展,刻畫出一種自然淳樸的鄉野風光。房前的花兒、草兒,點綴著鄉村風光……面對一個個如此美麗的鏡頭,教師應把《江畔獨步尋花·其六》適宜地推薦給學生,引導他們去欣賞,去體會恬靜、優美的鄉野神韻。隨著學習活動深入,學生眼中也會呈現出山花爛漫、雞鳴犬吠、鳥兒樹林、泉水魚兒等景象,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呈現《歸園田居(其一)》,讓學生再度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意蘊,領略傳統文化寫景之妙,抒情之真,凝練之深,讓文化自信自然地生發。
靈活地把傳統文化因子融入語文教學之中,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視角的拓展,汲取較為豐富的語文養分;而且還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走進傳統文化的殿堂,感受傳統文化的內蘊,使得傳統文化學習興趣倍增,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積累日漸豐富;更能細化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實踐探索,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的積淀,提升其文化內涵。
聚焦美術的文化特質,把它融合于語文學科教學實踐之中,能改進語文教學的形態,提升教學的效度。故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謹記“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的理念,從藝術構造角度來醞釀教學細節,借鑒美術學科中的“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領域內容,有機地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探究興趣,促進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
在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中,教師需整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引入美術類教學素材,采取“賞”“評”交融的策略,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探究興趣,讓課文學習充滿活力。例如,引導學生多次讀課題,初步想象課題中的畫面景象。學生會在多人次課題閱讀中心生好奇感,會不知不覺地走進閱讀聯想、想象之中。這樣學生會用稚嫩的語言來描繪課題場景,用具象化的思維來勾勒出“雪地里的小畫家”種種圖像。思考、對話的整合,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發散,拓展其學習視角,使得探究學習愿望變得越發強烈。
接著,教師還需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課文中的一幀幀畫面,以驗證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再度感知課文,形成豐厚的學習積累。此時,教師還需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引導學生結合課件畫面,展開相應的表達學習活動,讓孩子們一邊觀看、一邊傾聽,使得自己的閱讀想象、學習理解變得更豐富。隨著學習活動的展開,教師還需設計新的學習任務,以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小手把看到的、想到的繪畫出來,適當地添加一些注釋,或是畫面內容簡介等,讓語文學習與美術創造有機整合。在此情此景下,引導學生學習借鑒課件中的內容,把自己的學習思考或是生活經驗支持下的想象,用一幅幅精美的畫作表現出來,既讓學生的探究興趣增長,又能實現深度學習。因此,融合語文與美術活動的學習,可以助力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有利于他們學習思維機器的開動,促進他們發散思維活力提升,真正實現輕松學習、快樂學習。
隨著新課標的落地,“勞動教育”與“學科融合”已然成為教學改革研究的新方向,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切入點。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語文學科特點,以及新課標的目標要求;還要關注《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精神,進一步落實好勞動教育引領,強化勞動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細化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感受勞動、體驗勞作,學習分析思考,提升感悟力;而且還能較好地整合多元的教育資源,創新語文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用語文學習所得去表達勞動感受,描繪勞動收獲,讓語文學習朝著更美好的方向推進。
在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圍繞課文主題,結合文中的每一部分內容,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思維碰撞,獲得多樣化思想沖擊,形成愛勞動、勞動創造美好的學習感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形成科學的勞動觀念奠定基礎。例如,引導學生審讀課題——青山不老,青山為何不老?如此引領,學生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思考力聚焦到文本閱讀之中,從課文的字里行間中領悟到勞動的真諦,明晰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財富等。還可以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一段鼓勵學生審視文中內容,展開必要的閱讀想象,使得學習感悟變得更加深刻,學習理解變得更為細膩。
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是教師與時俱進的實踐,是創新語文教學模式,提升語文教學質態的探索。為此,教師需在教學中靈活地引進信息技術手段,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融合的優勢,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延展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理解的空間,也可以借助各種資源平臺,讓學習變得隨時隨地,沒有限制。
在三年級上冊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中,教師需圍繞課文體裁、主題意義等層面作出更多的研究與思考,努力把它演繹成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之中,參與到研討、互動之中,使學習活力得到提升。引入信息技術手段,把小貓、老母雞、小蜘蛛、老屋進行擬人化,使其具備卡通形象,以此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邊播放畫面,一邊引導學生結合畫面進行故事描述,使得觀察、思考、想象、表達融為一體,真正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這樣融合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還能有利于學生把握與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學生會在討論、思維碰撞等互動中,感受到故事內在的思想精華。
接下來,教師還可以設計故事續寫活動,促使學生把學習、思考和表達完美整合,較好地踐行“讀思達”理念。從案例實踐可知,關注學科融合教學探索,展開跨學科教學實踐,是教師理性貫徹新課標思想的體現。當然,此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精準地研判教材編寫特點,審視教學內容中蘊含著的教育因素,充分挖掘跨學科融合教育的價值,助力學生和諧發展;另一方面還需探索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路徑、方法,豐富語文學科內容,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得學生知識得以科學整合,較好地助力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素養發展,語文學科教育意義也能得以彰顯。
語文教學蘊含著科學元素、藝術因子,教學時把它與美術、勞動、信息技術等學科進行融合,無疑會改善語文教學的格局,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習視野的擴展,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得以創新。教學時,教師需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從小學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入手,將不同學科內容有機地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之中,以達成優化內容組織形式的目標。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新課標導向下小學語數實用性閱讀學科融合行動研究”(課題編號: Fjxczx22-35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