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優化作業設計便成為落實減負增效的重要途徑。筆者本著尊重初中學生特點,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性及發展需求的原則,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貼近時代脈搏、有社會現實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任務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與主動性,力求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主動探究中建立知識與生活的關聯,提高思維水平,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任務情境 優化作業設計 策略
“雙減”政策背景下,減負增效已然成為教學的重要課題,作業內容與形式的改革更應引起重視。大單元教學理念下,相較于傳統的作業形式,貫穿單元的情境式作業任務更加注重整體性、多樣化、體驗性、趣味化、互動性、創新性等,因此,更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采取科學合理的策略,可以將枯燥的作業內容變得有趣,將單一的作業形式變得豐富,將機械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這樣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與熱情,提高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一、設計貼近生活類作業任務,讓學生在激“趣”中主動探究,豐盈人生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指出,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知識、學習課業、養成習慣的場所,而不是一個真正的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場所。其結果是,它們與孩子的生活經驗脫離,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這一觀點啟示我們在作業設計上要注重生活與知識的關聯,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激發探究熱情,在實際運用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寫作板塊是“抓住細節”。鑒于細節描寫對文章寫作的重要性,單元學習之外,我們拓展了“五感法寫活細節”的專題訓練,設計了“悅生活·京味文化行”的專題作業,讓學生在品嘗京味美食的同時,以有情感、有溫度的文字打造“舌尖上的北京”,提高細節描寫能力。
用文字烹制美味,用心靈感受生活
【起始作業設計】祥和而靜謐的胡同,悠然而古樸的四合院,種類繁多而可口的京味佳肴……令人流連忘返。趁著周末,或家庭聚會動手做幾道地道的北京菜肴,或三五好友約起,走街串巷尋訪地道的北京美食(如炸醬面、鹵煮火燒、豆汁、焦圈兒、艾窩窩、北京烤鴨等),來一趟舌尖上的京味美食之旅。以下建議能幫你擺脫純粹的“吃貨”身份,變身京味文化傳播者哦!
要求:(1)拍照留影,定格美好。與京味美食來一次親密接觸,拍照留念,并給照片起一個恰切的名字,或三言兩語介紹一下照片。
(2)文字留存,美味永遠。①調動多感官,具體描寫出京味美食的特點,描寫品味美食的美好瞬間。 ②嘗試運用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潤色自己的表達,讓文段文采飛揚。③(挑戰級)嘗試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并恰當表述。④寫出不少于400字的片段。
(3)(選做)自媒體傳播,分享美好。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用班級群、朋友圈、動態等分享自己的美食、美圖、美文,講述自己與北京美食的故事。
【評價階段探究作業設計】班級公眾號本周專欄“京味美食推薦榜”計劃推出十份作品。學生來稿眾多,如何甄選?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堂所學及自身寫作經驗,設計一份美文評選標準。關注角度:外形(調動多感官寫出美食特點)、內在神韻(美食的內在寓意與韻味)、文化意蘊(情感、文化)。
與傳統作業相比,這樣的貫穿性作業任務讓學生走出教室,在行走中開闊視野、體悟生活,有效激發了寫作積極性。美文評選標準的擬定既是課堂寫作指導之后的固化訓練,也為后續遴選優秀文章及自查問題并合理修改指明方向。
在科普作品《昆蟲記》的閱讀推進中,我們也設計了一些貼近生活的作業情境,以消除學生與科學作品的隔膜。
漫步昆蟲天堂,感悟自然魅力
荒石園,“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法布爾的“鐘情寶地”,昆蟲的天堂。
大膽的女獵手螳螂、美麗的女囚大孔雀蝶、萬象更新時的歌唱家蟋蟀……在作者靈動、幽默的敘述中,一個個富有靈性的昆蟲翩然登場,讓人們在歡笑之余也感受到法布爾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思考。
恰逢法布爾先生誕辰200周年,年級將舉辦昆蟲文創產品展來向先生致敬。請自愿結組,從《昆蟲記》中選取12個“最昆蟲”,制作四季書簽、臺歷、折扇、筆筒,或繪制小報,展示“人氣昆蟲榜”,感受法布爾筆下搖曳多姿的生命世界。
作品要求:(1)所選的12個昆蟲能體現四季特色。(2)你的創意產品是濃縮的科普(請標注昆蟲的名字、特性、人們的評價等)。(3)給你的作品寫一份解說詞。
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真實問題的引領下,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創造性地完成整本書閱讀,既讓枯燥的閱讀變得有味道,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設計文學體驗類作業任務,讓學生在入“境”中品味鑒賞,創意表達
文學類作品意蘊豐富,表達的往往是作者獨特的生活感悟,與學生的經歷、體驗相去較遠。設計文學體驗類的任務情境,拉近作品與學生的距離,既能讓學生在入“境”中更好地感受作品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又能使學生習得寫作技法,個性化表達所思所悟。
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生哲理”主題下的篇目,展現了古今中外作家對自然、人生、理想等主題的深刻思考,能給青春期的學生帶來豐富的人生啟發。恰逢畢業季,我們設計了“我寫我思,陪你畢業—送給學長的畢業禮物”的單元貫穿作業任務。基于學情,我們結合單元文本主題和每篇文章的獨特文本價值,在貫穿任務下再設計有梯度的進階作業任務群(見表1),架構起單元教學邏輯。
我寫我思,陪你畢業
——送給學長的畢業禮物
“我寫我思,陪你畢業”文學微創作活動來啦!
正值畢業季,我們向全體初一同學征集“哲美小篇,傾吐生活之思”系列作品(圖+文),送給即將畢業的初三學長們。學校將以我們的作品為素材定期推送公眾號。讓我們用充滿真情與哲思的文字,陪伴學長們度過這段特殊的奮斗時光吧。
真實、有挑戰、有意義的作業情境,調動了學生沉浸品味意蘊豐富的文學類文本的熱情,學生品鑒景物之美、感受哲思之真,同時,又在作業任務的激發下,遷移所學,嘗試借物表達自己的成長感悟。如下面這位同學就借楓樹談人生哲理。
楓葉的執著,紅到天際,紅成燃燒的火焰。每一片紅楓葉,都是由曾經的稚氣的淡綠色葉片,經歷長時間的風吹雨打、歲月沉淀而成。我愿化成一片火紅的楓葉,在秋天里高歌,在秋天里自由自在地飛翔,再大的風雨,也不放棄,不退縮,堅定執著地磨煉自己,笑對挫折,永不言棄。
——《紅色楓樹林》
三、設計緊貼時代類作業任務,讓學生在感“時”中緊跟時代,提升素養
語文教材收錄了很多紅色經典作品,如《消息二則》《最后一次講演》《沁園春·雪》等,還有《紅星照耀中國》《艾青詩選》等名著導讀。這些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如何拉近學生與紅色經典的距離?設計緊貼時代脈搏的情境作業任務就是一個很好的橋梁。教師可以借助紅色節日、紀念日等,讓學生體悟紅色精神的豐富內涵及現實意義。
例如,在設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貫穿作業任務時,我們巧妙結合了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一大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滄桑巨變,中國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為了更好地銘記輝煌歷史,賡續奮斗精神,班級將開展“以青春之我,報青春之中國”的主題演講比賽??删劢埂拔矣幸粋€夢想”“我的偶像”等話題,運用單元演講知識,結合自身、同齡人或偉人成長故事,自定題目,暢談見解,展現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單元學習中,我們將寫好一篇演講詞的知識能力點細致拆分,依據單元篇目及拓展篇目的獨特價值設計與單元課堂情境任務群相配的單元作業任務子任務群(見表2),逐步幫學生搭建寫好演講詞的知識能力框架,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單元大任務。
貼近時代脈搏的情境作業任務,既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演講的魅力,把握演講詞的一般寫法,又能在真實情境的演講中鍛煉綜合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體悟偉大祖國風雨兼程的光輝歷史,并在時代大潮中傳承、發揚紅色精神。
又如,在暑期推進《紅星照耀中國》閱讀時,我們結合紅軍長征90周年的紅色大事進行設計。
紅星閃閃照我行,勇攀人生新征程
2024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重走長征路已成為一種新時尚。踏上征程,是一種回望,是一種銘記,更是一種傳承。
十月份,年級將開展“紅星閃閃照我行,勇攀人生新征程”長征專題升旗演講,并承辦長征專題展覽。請認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完成以下任務。
(1)自由結組,共同完成展覽設計。展覽分成五個板塊:①前言。對專題作總括性介紹。②兩萬五千里的記憶。可繪制長征路線圖,可數字說長征……③可敬可親的人。抓住人物特點、精神品質,圖文并茂地描繪長征途中的英雄人物。④紅星閃閃照我去奮斗。挖掘長征精神,關聯自身經歷,談談長征感悟。⑤結束語。寫一段話激勵同齡人。
(2)結合閱讀感悟,以“長征”為話題寫一篇演講稿,參與競選。
這樣的多元作業任務設計緊跟時代步伐,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表達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體悟紅色情懷,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促進了閱讀提升,引領了精神成長。
四、設計融通開放的跨學科作業任務,讓學生在識“廣”中拓寬視野,優化思維
在推進《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時,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進行了跨學科作業設計的嘗試。
西游歷險,感悟成長
漫漫取經路,勵志成長記!取經路上,我們看到師徒四人的“變”與“不變”,正是這看似矛盾的關系,讓我們看到了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也懂得了結伴行遠的道理。請閱讀這本書,在跨學科視野中感受沿途之美吧!
作業一:西游路線我來繪
請繪制從長安出發,師徒一路上遇到的八十一難地圖。
要求:①圖中嘗試體現出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②在相應地點簡要標注遇到的妖怪、妖怪的法器、如何降服妖怪等。
作業二:西游經典我來演(中英文)
嘗試將感興趣的精彩章節改編成短劇本,設計臺詞、動作、服裝、背景等展示角色特點,選用中文或英文進行表演,拍攝3分鐘左右的視頻。
作業三:西游宣傳我在行
年級開展 “大話西游”微話劇節,邀請你的團隊參與宣傳工作,請完成微話劇節logo及宣傳海報的設計。
作業四:西游歷史我梳理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佛學家玄奘。玄奘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唐太宗李世民是與玄奘同時代的著名君主,他有哪些卓越貢獻?玄奘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入天竺的,絲綢之路的路線是怎樣的?請觀看紀錄片《大唐西域記》,寫出你對以上問題的理解,圖文并茂地呈現在A4紙上。
跨學科綜合的情境、鮮活的內容、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優化了學生的思維,更呈現了許多驚喜。
構建以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的作業是作業設計的一個趨勢,這是由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決定的,也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教師應改變過去“問題回答式”教學,逐步接受并嘗試“任務情境式”教學,重視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學習感受,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趣味性、挑戰性與開放性兼備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提升能力、優化思維、培育素養。
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與創新策略研究”(課題編號:HDGH2021009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