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探索,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通過以文化人、開放共享、自信自立的“三個堅持”實踐方式,走出一條“課程引領—場域體驗—評價激勵”整體推進的教育實踐之路,努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可感、有效。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課程建設 教育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問題的重要論述,是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1]。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學校”)突出有形、可感、有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目標,破解碎片化、空洞化、淺層化等問題,緊跟時代脈搏,通過以文化人、開放共享、自信自立的“三個堅持”實踐方式,逐步構建“課程引領—場域體驗—評價激勵”整體推進的實踐策略。
一、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源起及歷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開展各項工作的主線。經過多年探索,學校全面統籌、整體推進,逐步突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育人困境。學校著力破解重活動開展、輕課程引領的問題。針對國家課程內容、學科素養、教材情境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的校本落實,學校解決了重理論解讀、輕情境體驗的問題;針對先進文化、責任擔當、實踐反思的具身體驗,學校解決了重設計實施、輕激勵評價的問題,特別是以交互促進為核心的進階激勵。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提出“守望相助”的工作要求。守,就是守好家門,守好祖國邊疆,守好內蒙古少數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園;望,就是登高望遠,規劃事業、謀求發展要跳出當地、跳出自然條件限制、跳出內蒙古,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識;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眾要牢固樹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思想,各族人民擰成一股繩,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2014—2016年,學校提出“守望相助,逐夢共遠”教育思想,強調教育與祖國共命運、學校與社會共發展、教師與學生共成長、課程與課堂共進步以及軟硬件相協調的發展理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奠定良好的學校文化基礎。2016—2021年,學校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體系建設,以“共遠”思想為依托,開展系統案例研究,明晰了“課程引領—場域體驗—評價激勵”一體推進課程建設實踐路徑。2021—2024年,學校通過以文化人、開放共享、自信自立的“三個堅持”實踐方式,整體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內蒙古自治區轉變育人方式為契機,形成了與共建學校協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局面,發揮了示范作用。
二、“三個堅持”引領的教育實踐方式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學校堅持“三個堅持”引領的教育實踐方式,即堅持以文化人、堅持開放共享、堅持自信自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
1. 堅持以文化人,引領“五個認同”建設
學校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基因,堅持在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上下功夫。
一是注重講好身邊的故事。學校充分運用積淀的歷史文化遺跡,利用綏遠三大書院與雙清書屋、惜字庫等,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學校校史館門口的惜字碑,是保護語言文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見證;“塞北文豪”榮祥先生的故居,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再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抗爭與塞北文豪的愛國故事,成為學校話劇課堂實景演出基地。
二是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學校精心設計主題明確的教育活動,通過主題活動月舉辦各類校園節日,讓學生在文化互動體驗中深入學習交流;以團支部為單位組織召開“爭做民族團結石榴籽,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等,強化民族團結教育;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漢字聽寫大賽、經典誦讀等活動,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是積極調動學科教學的力量,及時做好校史梳理、保存工作。學校歷史教研組的教師整理校史資料,撰寫了十余萬字,修編校史;重新布展校史館,展現不同時期學校的發展變化,突出“學校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共命運、與中華共崛起”的發展主題。學校語文教研組的教師出版了名師閱讀導學書籍《古豐流響》,包括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主題,推動師生共讀,營造書香文化氛圍,傳承中華優秀思想精髓;依托古豐書院文化傳承,以萬余冊古籍為基礎,學校籌建中華優秀思想文庫,收藏校友捐贈全套《四庫全書》影印本1559冊,掛牌成立內蒙古圖書館呼市一中分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得觸手可及。
2. 堅持開放共享,創設教育大場域
學校積極探索多要素、綜合性、全域化教育體系建設,不斷發揮資源優勢,擴大對周邊學校的帶動作用。
一是創設特色教育基地。學校整合資源,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展廳,從歷史維度講“四個共同”,從發展維度講“六句話”。展廳內既有師生共同完成的五十六個民族剪紙作品,也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蒙古馬精神、三北精神重要論述的展示,充分做到以現場教學提升育人效果。
二是創設精品的校本課程。學校利用“開學第一課”講述校史,拍攝“民族團結一家親”系列短視頻,講好中共內蒙古地區早期革命家李裕智等10位烈士校友故事。作為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示范校,學校構建了雕刻56個民族形象的版畫課程,舉辦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剪紙展,內化學生的愛黨、愛國、愛人民情懷;開設“一中人畫一中”藝術課,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學校文化和校園景觀為基礎,設計、制作二十四節氣海報,切實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是創設開放的育人環境。學校修建沿河健步道,倡導低碳校園建設,用新理念、新技術、新風尚,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校園生活中。學校注重館校共建,利用區位優勢實現與烏蘭夫紀念館、內蒙古博物院進行館校共建,建立館外學習基地,每學期組織約1200名學生外出學習。同時,學校積極推進實踐育人,立足鄉土資源,開設以蒙草為代表的生態研學、以伊利健康谷為代表的農畜產品研學、以二連國門為代表的向北開放研學、以航天六院為代表的國防研學。通過研學實踐,激發學生的鄉土自信。
四是創設共享的育人資源。作為自治區教育系統的首家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學校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以及新媒體矩陣的宣傳作用,開設線上家長慕課、中考閱卷人、高考考前心理輔導、考后志愿填報公益講座等系列精品節目。
3. 堅持自信自立,創新教育實踐路徑
學校積極探索學校內外和課堂內外緊密結合的教育實踐路徑創新,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心、入行。
一是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整體育人路徑。學校通過不斷深化思政課程化和課程思政化,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課程思政上,讓教育者先受教育,突出價值融入,多途徑搭建學科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溝通交流平臺,助力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推進學科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學校與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交流學習、集中研討、活動策劃。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推進中,學校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思政課程,先后在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論壇等活動中進行交流展示,并獲得好評,以大思政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二是探索依法治校的基層治理路徑。學校成立校園糾紛調解委員會,建立法治副校長、法律顧問、學校代表、屬地代表、家長代表互動聯席問題解決機制。2023年5月,呼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校園糾紛調解委員會聯合牽頭在學校成立呼市首家“人民調解校園工作室”,探索建立校園糾紛人民調解組織,在做好法治宣傳教育的同時,通過學生聽證、案例模擬分析,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三、“三位一體”保障的實踐策略
學校教育及其內容越貼近學校師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特征,就越富有感染力,也就越能取得更好的成效[2]。學校以“五個認同”,即對國家、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為切入口,走出一條“課程引領—場域體驗—評價激勵”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之路。
1. 課程引領
一是進行國家課程中相關教育內容的深度挖掘,將其落實到學科教學中,讓教育效果持續化、常態化、穩定化。學校明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范圍,經過各學科教師的反復研討論證,明確各學科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契合點,形成《學科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方案》,將其作為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參考資料。
二是開展特色校本開發,創設學校特色課程體系,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發展歷史,融入師生學習生活。學校以地理、生物、歷史等六大學科教學資料為基礎,結合學校文化和校園景觀,設計課程內容,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路徑。
2. 場域體驗
針對輕情境體驗的問題,學校以小專題、多情境、大場域的教育場域建設策略,通過構建文化體驗、責任擔當、實踐反思多主體互動體驗場域,實現學生在知與思辨、情與理性、愛與責任、做與習慣、美與追求五個維度的發展。
場域一:文化體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學校打造為文化育人大場域。為此,學校升級榮祥文化會客廳,確定“詩與國家”教育專題,進行“塞北文豪—榮祥”主題展,開設校本課程“瑞芝堂詩鈔鑒賞”。
場域二:責任擔當。基于教育實踐、案例分析和調查研究,學校開發了國防教育、遠足活動、植樹活動、成人禮活動、學長大學推介活動、畢業典禮六項教育體驗,產生了持續且深遠的影響力。學校于2015年創新統整并搭建“青春系列”教育活動,延續至今,在學生生命歷程中留下深刻印記。
場域三:實踐反思。學校將校史館重新布展,確定“以史為鑒”的教育專題。依據話劇教育理論,學校設計創排青春版紅色話劇《尋找·李大釗》、校史微劇《如一》,將其作為校史館駐演項目,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窗口。
3. 評價激勵
針對缺乏激勵評價的問題,學校創建了以學生、教師、課堂為對象,以參與激勵、多級展示、推薦推廣為梯次的“三維三段”交互式進階激勵評價模式。
在學生層面,圍繞“五個認同”,學校制訂了8個方面32項學生評價激勵量表,鼓勵學生成為活動的參與者,最終將學生過程性、結果性材料上傳,作為綜合素質評價加分的重要參考。在教師層面,學校鼓勵教師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方向,申報學校創新項目研究,擇優進行區域推廣。課堂層面,由教研組推選學科示范課,在全校范圍內展示優質課堂,利用信息化區域教師研修中心實現教育教學提質擴優。
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學校創設“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實踐策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深走實。學校整體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策略來源于實踐,著眼于育人,以有益本校發展、廣泛惠及他校,是扎根理論創新、彰顯科學實踐的直接結果,更是契合國家政策、地區任務和學校實際、符合教育規律的具體體現,能夠有效實現有形、有感、有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顧金玲,許鋒華.主體性理論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生成與實現[J].中國德育,2024(6):13-18.
[2] 洪雷.學校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及其實現[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2(2):159-168.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