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辨性閱讀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石。從漢字的字理入手,運用推斷,滲透思辨;從品析關鍵字切入,運用比較,促進思辨;從分角色朗讀入境,運用比照,融合思辨;從學生困惑處啟思,運用質疑,達成思辨;從真實的情境出發,運用辯論,有效思辨。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 思維訓練 閱讀教學
思辨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思辨性閱讀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石。語文課程一直存在低效高耗的現象,無目的的讀,無價值的提問,無創新的練寫,或是以教師、同伴的分析來代替閱讀思考。看似很熱鬧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卻沒有得到激發,語文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任務群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三者之間的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實施路徑
1. 從漢字的字理入手,運用推斷,滲透思辨
漢字的字理是指漢字的構字依據和組成規律,從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可以深入理解漢字的內涵與外延。將字理教學穿插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對漢字追根溯源,會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讓思維得到訓練,更好地解讀文本,從而輕輕松松讀懂內容。
例如,統編版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一文中有一句描寫大象耳朵特點的句子:“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學生讀了這句話后,教師首先提問啟思:“大象的耳朵有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耷拉’,‘耷拉’是什么意思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耷”的字形,“大”和“耳”組成“耷”,其本義就是大耳朵。教師適時書寫象形字“耷”,學生就直觀地感知到“耷拉”就是耳朵很大,垂下來了。學生理解了“耷拉”,腦海中有了畫面,讀起來也是繪聲繪色。
又如統編版二年級下冊《雷雨》一課。教師先板書“雨”,再讓學生回憶“雷”的寫法,補全課題。之后追問:“‘雷’為何是上面一個雨字頭,下面一個田呢?”學生一時語塞,答不上來。緊接著,教師出示小篆“”,讓學生猜字下半部分的部件可能是什么。有學生猜是“田”,有學生猜是“閃電”,有學生猜是“車輪”……教師不急于揭曉答案,讓學生充分猜測之后,才不緊不慢地說:“下面就是車輪,許多車輪一起滾過,發出的聲音很大,就像打雷一樣。”
以上兩個教學案例,就是從漢字的字理入手,運用推斷的方法學習,培植了學生的好奇心。
2. 從品析關鍵字切入,運用比較,促進思辨
在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詞中,往往有一些關鍵的字詞,用得恰到好處,十分傳神,在具體語境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帶領學生對關鍵字進行品析、比較,能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既訓練了思維,又能達到理解文本的效果。
例如,《雷雨》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教師讓學生交流哪些詞讓自己產生畫面感,學生找到了“壓”,如何體會“壓”的畫面呢?教師讓學生做動作,左手壓右手,左腳壓右腳。明確“壓”的動作后,教師順勢啟思:烏云壓下來,難道烏云壓到頭頂了嗎?既然不是,那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是烏云越來越多,越來越厚,就像是壓下來了。教師輔助以簡筆畫,讓學生形象感知“壓”的畫面。這個片段中,教師用實“壓”與虛“壓”進行比較,啟發思維,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烏云密布的場面。
3. 從分角色朗讀入境,運用比照,融合思辨
語文課堂十分重視朗讀,分角色朗讀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朗讀形式,很受師生的歡迎。所謂分角色,就是根據不同角色讀出其不同的特點。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心理,關注提示語能很好地捕捉角色心理,從而讀得繪聲繪色。例如,《大象的耳朵》一文中,當大象聽到小兔子問“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來了”時,大象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我生來就是這樣啊。”教師提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一出生就是這樣。”教師又問:“大象說這話時,心情是怎樣的?”學生回答:“驕傲。”教師對一個學生說:“你就是大象,來讀一讀,讀出驕傲、得意的感覺。”學生分角色讀對話,感受人物心情。教師再問:“當大家都這么問他的時候,他還是這樣驕傲嗎?”課文中有一句:“大象也不安起來,他自言自語地說:‘他們都這么說,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讓我的耳朵豎起來。’”教師請學生帶著“不安”來讀這句話,一個學生用很大的聲音讀出來。教師笑問:“‘自言自語’是什么意思?自己跟自己說話,會這么大聲嗎?”教師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去思考、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從而入情入境地朗讀,真正讀懂了故事。
結合文中內容,合理想象人物的動作表情,能極好地表現人物特點,這樣才能讀出故事味兒。在朗讀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中“喝酒”的部分時,教師出示了武松與店家的對話,其中有這樣一句:“武松敲著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來篩酒?’”教師請學生配上動作來讀。一個學生讀時,輕輕地敲了一下桌子,教師笑著問:“武松是這樣敲桌子的嗎?”學生馬上領悟,再讀時,重重地敲著桌子,聲音提高八度,就在這一“敲”一“叫”中,演繹出了武松的豪氣。這處朗讀,學生配動作,加表情,還原場景,在一遍又一遍的對讀中,武松直爽、倔強的個性已深深印在學生心上。
4. 從學生困惑處啟思,運用質疑,達成思辨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如果習慣于接受現成的答案,將會產生思維惰性,停留于淺層次的認知,從而錯失對問題本質的把握。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將變得狹隘,難以觸及智慧的深處。因此,學生要敢于質疑,善于追問,勇于探究,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八課《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課前,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上交流時,有學生質疑:“通過查找資料,我知道了朱自清18歲就考入北大的預科班,21歲發表新詩,22歲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24歲創辦《詩》月刊,27歲到清華大學任教,他明明很有成就,為何他在課文中說,‘漸漸空虛’‘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是呀,如此優秀,如此有成就的朱自清為什么感嘆時光匆匆呢?”教師抓住這個問題契機追問學生。學生回答說:“可能他覺得時間不夠用,為抓不住時間而感到懊惱;也可能是要告訴人們,時光是匆匆的,一去不復返,因此我們要更加珍惜時間。”一個小小的質疑,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升。同時,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也了然入心了。這樣的質疑,在課堂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5. 從真實的情境出發,運用辯論,有效思辨
辯論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一種常用形式。在準備辯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觀點去收集資料,尋找有力證據。在辯論中,選手需要用準確、有力的語言表達思想,同時,還要能聽出對方的邏輯漏洞予以反駁,這就極好地培養了學生快速反應和應對對方提問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應變能力。
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就是《辯論》。教師課前與學生協商,在四個話題中確定了一個話題—“電腦時代需要/不需要練字”。并請學生回家準備辯論素材。第二天的辯論賽中,正方提出:“我方認為電腦時代需要練字。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不能因為有了電腦就不去練字,這樣相當于拋棄了歷史,拋棄了文化。”反方反駁道:“電腦是時代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古人云:‘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我們只有不斷進步,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正方又提出觀點:“古人云:‘字如其人。’一手好字可以提升個人形象,同時,現在考試都是網上閱卷,一手好字還可以讓你贏得高分。”反方辯道:“書寫是很重要,可考試時更看重的是正確率,有練字的時間,不如多讀幾本書,拓寬知識面,開闊思維。”正方回應:“練字靜心。練字可以培養專注力,還可以陶冶性情,這難道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嗎?”正反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來來回回近50個回合,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學生們個個酣暢淋漓,好不痛快。
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對教師的要求
1. 樹立思辨意識
無思辨,不語文。教者要樹立思辨意識,教給學生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的方法,從而將理性思維植入學生心中。
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對文本中的新鮮詞、對未知的領域抱有強烈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是思辨意識的前提。其次,要具有懷疑精神及分辨信息的能力。在面對各種信息時,要學會辨別真偽,不被不實的信息所誤導。再次,要有邏輯推理能力。在閱讀中去質疑、比較、推斷,從而增強邏輯思維能力。最后,在閱讀中多元思考,考慮來自不同渠道和背景的信息,從而更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與作者展開對話。
在課堂中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至關重要。在一個鼓勵提問和討論的環境中,個人的思辨能力更容易得到鍛煉和提升。總之,樹立思辨意識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提高。
2. 深入研讀教材
思辨性閱讀要求教師找準問題質疑點、矛盾沖突點,帶領學生進入有挑戰性的思辨過程,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個人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載體。只有深入研讀教材,查閱工具書,關聯文化內涵,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才能設計出有價值的思辨問題。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看似平常,卻須深入琢磨才能領悟其中奧秘。
3. 厚植文化底蘊
厚植文化底蘊并非一日之功。教師可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如詩詞、散文、古籍,促進文學素養的提升,豐富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還可以積極地參與和體驗文化實踐活動,如參加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尋訪歷史遺址、參觀博物館等,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仰與自豪。
(作者單位:湖北省赤壁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