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基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需求,設計了五個領域目標,其中在“語言”目標中提出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與幼兒一起看圖畫、講故事”,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在此背景下,幼兒教師則可嘗試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全面優(yōu)化繪本閱讀活動的育人環(huán)境、互動形式、資源媒介等,以便更有效地培養(yǎng)幼兒的前閱讀能力。本文將從六個角度,即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呈現動畫故事、促進幼兒的自主探究、優(yōu)化教師反饋策略與形式、梳理繪本框架與主要內容、組織形成性的實時評價,闡述教師應該如何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興起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也在幼兒園科學保教、保育工作中逐步普及。其中,繪本是一種以圖畫信息呈現故事情節(jié)、表達主題思想的可視化讀物,圖文信息是對應的,且文字信息比較少,比較符合幼兒缺少語言儲備、擅長進行形象思考的認知特點。因此,在幼兒園“前閱讀”區(qū)域活動中開發(fā)繪本資源,據此組織繪本閱讀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前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中,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和條件,也可通過動畫資源創(chuàng)新繪本故事的呈現方式,甚至于有利于構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互動形式等等,有利于促使幼兒產生閱讀興趣,使其專心地閱讀繪本故事。為此,教師則可主動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有效優(yōu)化繪本閱讀活動的教學結構與實現條件。
1 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引入繪本主題
有效的閱讀情境能夠活躍幼兒的思維,也能順利激發(fā)出幼兒的閱讀興趣,幫助幼兒理解繪本故事的主題意義,是提高繪本閱讀活動效率的必備條件之一,將有利于優(yōu)化幼兒的語感。對此,教師則可在繪本閱讀活動的前期準備階段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充分發(fā)揮繪本本身的主題引領作用去整合電教媒體,由此引出繪本主題,有效活躍幼兒的思維,使其帶著好奇心觀察繪本中的圖畫信息,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閱讀意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繪本情境。
1.1 充分發(fā)揮繪本故事的主題引領意義,整合適宜的電教資源
客觀來講,信息技術中的數字化資源十分豐富,教師要想順利利用信息技術成功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便要根據繪本本身的育人作用、主題內容等有機整合電教資源,從海量數據中選出能夠幫助幼兒理解繪本內容的有效資源。為此,教師則應在繪本閱讀的前期準備階段自主分析繪本故事的主題內涵,由此整合與主題相符的電教資源,以便順利化靜為動,幫助幼兒準確理解繪本故事的主要內容。比如,在《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繪本閱讀活動中,我是這樣做的。這一繪本故事展現了鱷魚因為不愛惜牙齒而接受牙醫(yī)治療,而牙醫(yī)因為害怕鱷魚這一生物而產生害怕情緒的趣味故事,其編寫意圖是要引導幼兒懂得愛護牙齒健康,自覺改變生活習慣。針對這一繪本故事,我則利用信息技術整理了幼兒到醫(yī)院看牙醫(yī)的網絡視頻,展現了網絡中多個幼兒在看牙醫(yī)時感到害怕的搞笑視頻,據此創(chuàng)設了閱讀情境。
1.2 分析幼兒的身心發(fā)育規(guī)律,確定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與所需資源
創(chuàng)設繪本閱讀情境需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育規(guī)律,根據幼兒的成長特點去篩選、呈現、重組電教資源。為此,確定了繪本本身的育人主題之后,教師便要預設學生對于各類電教資源的反應,根據學生的閱讀起點、學習興趣等確定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的最終方案,利用幼兒最感興趣、喜聞樂見的電教資源呈現主題情境,由此優(yōu)化幼兒的閱讀思維與情感體驗,使其自主探究繪本內容。
在《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的閱讀導入階段,我先是詢問了幼兒是否會按時刷牙、是否有嗜甜嗜糖等行為表現,發(fā)現有幾個幼兒已經積累了看牙醫(yī)的就醫(yī)經驗。對此,幼兒便可分享自己到醫(yī)院檢查牙齒的經歷,而我也趁機播放了短視頻,展現了多位幼兒到醫(yī)院看牙醫(yī)的過程。這些短視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視頻中的主人公在看牙醫(yī)時都號啕大哭,十分害怕,與繪本中“鱷魚寶寶”的情緒是相似的。因此,在短視頻的啟發(fā)下,本班幼兒也心領神會,感受到了到醫(yī)院檢查時的恐懼、害怕之情,但是也明白看牙醫(yī)是為了保護牙齒健康。對此,我便引入了《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這一繪本故事的主題,幼兒可自主觀察繪本封面,聯想鱷魚、牙醫(yī)之間可能發(fā)生的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直接利用信息技術搜索了幼兒到醫(yī)院看牙醫(yī)的搞笑視頻,一方面是要營造輕松的氛圍,使得幼兒能夠對繪本故事產生情緒,另一方面則是要通過視頻中主人公看牙醫(yī)的經歷去培養(yǎng)幼兒的共情能力,使得幼兒也能因為“看牙醫(yī)”這一活動產生害怕、擔憂、恐懼等情緒,由此培養(yǎng)幼兒的語感,為培養(yǎng)幼兒的繪本分析與理解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也十分關注與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了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夠愛護牙齒健康,在了解了少數幼兒有看牙醫(yī)的經歷之后也鼓勵幼兒主動分享了生活經驗,便于進一步活躍幼兒的思維,同時有利于促使幼兒理解繪本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樣一來,幼兒便可在主題情境的引導下自主閱讀繪本故事,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意識。
2 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動畫故事,創(chuàng)新繪本呈現形式
客觀來講,信息技術能夠將原本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以形象生動、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動畫、視頻、音頻等電教資源都有利于豐富幼兒的感官體驗,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專注力,使其能全神貫注地概括繪本故事,以便切實提升幼兒的前閱讀能力。為此,教師可根據繪本故事自主搜索或者親自制作動畫故事,將靜態(tài)的圖畫信息轉變成動態(tài)的動畫資料,在此基礎上錄制朗讀配音,配合動畫內容生動地呈現繪本故事,切實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促使幼兒自主分析繪本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具體來說,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動畫資源的思路有如下幾方面。
2.1 根據繪本內容,確定動畫角色的特點與數量
在利用動畫呈現繪本故事時,幼兒便不再需要閱讀紙質的繪本內容,只需認真根據動畫內容去梳理繪本故事即可,所以教師必須準確根據繪本中的各類角色設計動畫角色,一一對應,基于提升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目的美化各個角色,由此設計數量具體、特點鮮明的動畫角色,同時梳理故事梗概,編寫動畫腳本。
2.2 圍繞繪本故事,完善動畫故事的時空環(huán)境
通常情況下,一個完整的繪本故事會有完整的時空線索,所以待確定了動畫角色之后,教師便要根據繪本故事本身的特點去設計具體的時空環(huán)境、整體色調等,盡量還原繪本故事的具體內容,由此幫助幼兒掌握整個繪本故事的時空環(huán)境。
2.3 基于繪本內容,錄制聲情并茂的朗讀音頻
待設計好動畫角色、時空環(huán)境特點之后,教師則可自主錄制朗讀音頻,配合動畫節(jié)奏、具體畫面呈現具體的對話、旁白等語言內容,以便綜合鍛煉幼兒的視聽能力,使其更有效地把握繪本故事。
比如,在《月亮船》繪本閱讀活動中,我是這樣做的。這一繪本記錄了蒲公英被大風吹離家鄉(xiāng),因為哭泣引起月亮上仙女的注意,最后在仙女的幫助下回到自己家鄉(xiāng)的故事。在蒲公英回家的過程中,繪本中也插入了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如長城、天安門等,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對此,我便嘗試利用信息技術圍繞繪本故事制作了配套的動畫,使用flash動畫軟件制作了蒲公英、仙女、兔子、月亮等必要的形象,然后通過動作指令操控這些動畫形象,通過角色的動作、對話等展現了《月亮船》的故事內容。其中,在呈現長城、天安門、喜馬拉雅山等名勝古跡的景象時,我并未制作虛擬動畫,而是直接在動畫中插入了相關風景名勝的照片,以便由此拓展幼兒的生活常識,使其能真正了解我國風景名勝,由此激發(fā)出幼兒對祖國山河的向往之情,使其能夠順利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國家榮譽感。待設計好動畫之后,我便使用麥克風錄制了音頻,對照動畫內容、節(jié)奏等朗誦了繪本中的文字信息,展現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我在朗誦時也十分注重聲調的起伏,同時會變換不同的聲線去區(qū)分蒲公英、小螞蟻、螳螂、仙女這幾個主要的角色,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去渲染氛圍,希望幼兒在觀看動畫時能夠自然而然地在腦海中建構相應的畫面,順利地理解繪本內容。
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我利用室內的智能教學軟件播放了這一動畫視頻,而幼兒也目不轉睛地看著一幀幀動畫,由此了解了《月亮船》這一繪本故事的主要內容。通過客觀觀察與記錄可以發(fā)現,幼兒普遍對動畫內容的記憶更深、興趣更濃,有少數幾個幼兒看完一遍動畫之后便能完整復述故事情節(jié),順利積累了有效的繪本閱讀經驗。
3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幼兒探究,突出幼兒自主性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有著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其中一個關鍵作用便在于能夠全面解放幼兒的思想、眼睛、嘴巴、雙手,也可解放繪本閱讀活動的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將完全以幼兒為中心。為此,教師則可在繪本閱讀活動中主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幼兒的自主探究,使其能自主總結繪本故事的主要內容、評價繪本的主題內涵等,全面突出幼兒的自主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前閱讀能力,在此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促進幼兒的閱讀探究行為。
3.1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自主探究,優(yōu)化幼兒的自主意識
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立的閱讀個體,所以在同伴共讀之前,幼兒應該獨立地、自主地閱讀繪本故事。對此,教師則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繪本內容,幼兒認真觀看每一幅圖畫信息,逐幀翻閱,初步梳理繪本故事。在此過程中,如果幼兒需要回看繪本內容,那么教師也應快速調整繪本頁面,滿足幼兒的閱讀需求。
比如,在《大衛(wèi)不可以》繪本閱讀活動中,我便直接從信息技術平臺中搜索了電子版同名繪本,據此組織了繪本閱讀活動。在閱讀繪本時,我會利用室內的智能工具逐一展現繪本故事,幼兒坐在自己座位上認真觀察每一幅圖畫的內容,總結“大衛(wèi)不可以做什么”,根據繪本所設計的場景思考“大衛(wèi)為什么不可以做這些事情”。在此過程中,我并不會催促幼兒,而是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閱讀狀態(tài)進行對話,確定幼兒掌握了圖畫信息之后再呈現其他的圖畫信息。待第一遍閱讀活動結束后,我便會詢問幼兒是否有記不清、看不完的圖畫,根據每一個幼兒的需求再次呈現相應的繪本畫面,由此促使幼兒實現個性化閱讀,以便優(yōu)化幼兒的自主閱讀意識。
3.2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閱讀交流,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
在組織以幼兒為中心的閱讀探究活動中,幼兒之間的同伴共讀活動有利于發(fā)散閱讀思維、總結更多的閱讀結論。對此,教師則可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同伴共讀活動,鼓勵幼兒及時與同伴進行交流,分享彼此的閱讀感想、閱讀心得等,由此培養(yǎng)幼兒的繪本理解與分析能力,以便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前閱讀能力。
依然以《大衛(wèi)不可以》繪本閱讀為例,當幼兒通過獨立閱讀梳理了繪本故事的主要內容之后,則可直接參與小組共讀活動,與其他幼兒一起討論“大衛(wèi)”做了哪些不被允許的事情,分析“媽媽”對“大衛(wèi)”說“不可以”的原因。在同伴共讀活動中,幼兒有可能會因為閱讀印象不佳而無法實現有效交流,可直接使用移動智能工具重新翻看繪本,鞏固記憶。在此過程中,幼兒會自發(fā)地圍繞自己無法與其他同伴產生閱讀共鳴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反復觀察繪本的細節(jié)內容,比如“大衛(wèi)”的神情、“媽媽”的表情,以及事件的背景、環(huán)境等,這就非常有利于提升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使其在集體智慧的啟發(fā)下積累有效的繪本閱讀經驗。
在上述案例中,信息技術是呈現繪本故事的媒介,也是促進幼兒進行自主閱讀、合作交流的重要工具,便于實時呈現繪本資源,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同時,教師也可根據信息技術實時記錄幼兒在自主探究、小組共讀活動中的閱讀行為表現,據實分析閱讀效益,更精準地設計閱讀輔導策略,由此優(yōu)化師幼對話效益。
4 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師反饋,優(yōu)化閱讀指導
客觀來講,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突出幼兒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求一線教師完全放任不管,因為自主性并不等同于自發(fā)性,幼兒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普遍缺少自發(fā)性,需要在教師的科學指導與合理干預下積累語言素材,實現有效閱讀。對此,教師應立足于幼兒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主動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師反饋,通過和諧、平等、民主、多維的師幼合作逐步提升幼兒的繪本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為優(yōu)化幼兒的閱讀行為與效益做好充分的準備。
4.1 利用信息技術提出高質量的繪本問題
有效的繪本閱讀往往是伴隨著思考展開的,然而幼兒的閱讀經驗不足、思考能力低下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如何提出高質量的閱讀問題也成為師幼共讀活動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此,教師則可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高質量的閱讀問題,并且要實時觀察幼兒的閱讀狀態(tài),在合適的時機下主動提問、追問,由此鍛煉幼兒的閱讀思維與閱讀能力。
比如在《我爸爸》繪本閱讀活動中,我便制作了電子課件,預設了幼兒在閱讀繪本故事時可能產生的疑問、需求,由此設計了多個問題,比如“我爸爸會做什么?”“我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還根據具體的繪本情節(jié)設計了細節(jié)化的問題,如“爸爸長什么樣子?他是中國人嗎?”“爸爸的杯子里是什么?”等等。在幼兒展示閱讀結論、復述繪本故事的時候,我便會適時地進行提問,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繪本的細節(jié)內容,使其能夠自主分析“爸爸”的形象特點與品質,由此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
4.2 利用信息技術提煉繪本中的語言素材
客觀來講,幼兒在閱讀繪本時經常會忽視文字信息,也缺少自主積累、梳理繪本語言的學習意識。對此,教師則可利用信息技術提煉繪本中的語言素材,結合圖文信息引導幼兒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不同表達方式,鼓勵幼兒進行模仿、背誦,由此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
依然以《我爸爸》繪本故事為例,在繪本中作者多次使用“爸爸像……一樣……”這一句式去描寫“爸爸”的動作、能力等,也展現了安東尼對爸爸的敬佩與愛戴之情。在閱讀繪本故事時,幼兒缺少自主梳理、積累語言素材的意識,所以我便在電子課件中整理了相關語言知識,還截取了繪本片段,利用繪本原文解釋這一句式的結構,據此組織幼兒模仿繪本語言去描述爸爸的形象,希望幼兒都能主動贊美爸爸、表達自己對爸爸的愛。
5 利用信息技術梳理繪本框架,增強閱讀印象
信息技術的功能豐富,各類思維工具、動畫軟件等都能夠化抽象為簡單與具體,直觀展現繪本故事的框架、主要內容等,便于幼兒有效記憶繪本故事。對此,教師則可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幼兒梳理繪本故事的框架、主要內容等,切實加強幼兒的閱讀記憶,由此活躍幼兒的思維,促使幼兒自主復述繪本故事。
比如,在《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繪本閱讀活動中,我便利用智能思維導圖軟件引導幼兒梳理繪本故事,促使幼兒自主總結“媽媽”與“兒子”之間的故事。在制作思維導圖時,我會編輯必要的文字信息,如“媽媽”“兒子”兩個角色,也會寫出“懷孕”“成長”等關鍵詞,引導幼兒梳理繪本中母子之間的相處故事,同時也會在各個關鍵詞下插入繪本圖畫,展現母親用愛與兒子相處的過程。對照具體的圖畫,幼兒也能猜測出各個關鍵詞的意思,自然而然地積累語言素材,同時也能夠在思維導圖的啟迪下完整地概括繪本情節(jié),順利積累語言素材。由此,便可進一步提升繪本閱讀活動的質量,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前閱讀能力。
6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實時評價,賞識幼兒增值
評價是對已經發(fā)生的區(qū)域活動做出價值判斷,評價預期目標完成水平的思維活動,也能夠對下一輪區(qū)域活動提供借鑒意義,所以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也要設計形成性的即時評價活動,有效激勵幼兒,突出幼兒的學習增值與進步發(fā)展。在此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實時的繪本閱讀評價活動。
6.1 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能夠反映幼兒閱讀行為與效益的素材
信息技術具有云儲存功能,也能夠實時上傳各類資料。對此,教師則可在繪本閱讀活動中及時拍攝、掃描能夠展現幼兒閱讀行為特點、閱讀效益的過程性資料,據此設計形成評價方案,以便精準評價幼兒的閃光點、學習進步情況等。
比如,在《大衛(wèi),上學去》繪本閱讀活動中,我利用移動設備拍攝了本班幼兒在小組共讀活動中討論故事情節(jié)、回答教師問題、主動質疑問題等各類學習活動的實況視頻,也利用辦公軟件實時記錄了觀察結論,利用關鍵詞記錄了每一個幼兒在本輪繪本閱讀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閃光點。
6.2 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評價工具與手段
目前,教育領域內已經生成了多類智能教學評價軟件,如電子版檔案袋、Excel表格軟件等均可進行數據分析,客觀評價幼兒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的增值性學習情況。對此,教師則可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閱讀評價工具,利用智能評價軟件做出即時評價結論,動態(tài)展現幼兒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的成長狀態(tài)。
依然以《大衛(wèi),上學去》繪本閱讀為例,我直接將課堂實錄視頻上傳至電子版檔案袋評價工具中,同時利用數據統(tǒng)計軟件分析每一個幼兒回答問題、主動發(fā)言的次數,據此設計了評語,實時賞識了幼兒的能動行為。同時,我還會根據幼兒個人的成長狀態(tài)使用電子版檔案袋軟件去對比,展現幼兒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的變化,由此賞識幼兒的進步、成長,通過賞識評價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自信。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教師也應在繪本閱讀活動中主動利用信息技術組織繪本閱讀活動,既要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閱讀情境,也要利用動畫資源動態(tài)呈現繪本內容,借助信息技術變革師幼互動形式,優(yōu)化幼兒的學、改進教師的教,引導幼兒自主探究繪本故事、梳理繪本框架,結合智能化的實時評價活動逐步優(yōu)化繪本閱讀活動的結構與效益。
(作者單位:昆山開發(fā)區(qū)綠地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