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就極為重視文化傳承,中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如此。無形的文化需要具體的個體去傳授,這個個體就是老師。正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李杲和羅天益便是古代中醫師徒授受的一個完美范例。
一對知心師徒,成就兩代名醫
李杲(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李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補土派的代表人物。據《元史·李杲傳》記載,李杲家資豐厚,為求學于當時的名醫張元素曾“捐千金從之學”,以示求學之心的真誠。李杲跟隨張元素“不數年,盡傳其業”。隨著日漸年邁,李杲想將自己的醫術傳于后人,但苦于沒有合適人選,于是對自己的朋友周都運說:“吾老,欲道傳后世,艱其人,奈何?”周都運向李杲推薦了羅天益(1220—1290,字謙甫,河北真定人)。
李杲和羅天益的經歷是非常類似的,都是先攻讀詩書,后棄儒學醫。李杲在羅天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可能也是李杲下定決心招收羅天益作為自己醫術繼承人的原因之一。李杲問羅天益求學的目的是什么,“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你來學習治病救人是為了金錢還是為了醫術,羅天益的回答沒有讓李杲失望,曰:“傳道耳。”李杲很滿意這個回答,欣然收下羅天益作為自己的學生。李杲對羅天益的培養可謂盡心竭力,羅天益也沒有辜負自己老師的信任。學醫三年,寒暑不輟。二人關系已經超越一般的師生情誼,李杲不僅在醫術上傾囊相授,甚至因為擔心學生生活艱難而動搖求學之心,給予羅天益白銀二十兩以示鼓勵。師生情誼可見一斑。羅天益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夜以繼日,精勤不倦,最終成為一代名醫,其辨證用藥酷似其師,但圓機活法尤出其師之上,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得意門生”使老師的學術廣為流傳
李杲臨終之前曾將自己所著醫書,以類相從,列于幾前,囑托羅天益說:“此書付汝,非為李明之(指李杲)、羅謙父(指羅天益),蓋為天下后世,慎勿湮沒,推而行之?!绷_天益謹遵師命,編纂出版了很多李杲的著作,如《內經類編》(又名《內經類編試效方》),按照其師李杲的原意,將病癥和治療原則按照《黃帝內經》的理論核心進行分類編纂而成,是研究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重要著作之一。另外還有《東垣試效方》,也是羅天益在李杲遺作的基礎上,以方劑為主體匯集而成。此書對于今人研究李杲的學術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中對于脾胃理論、陰火理論以及益氣升陽法等均有細致的論述。

羅天益作為李杲的得意門生,做到了“板行于世,以廣君之道”,使李杲的著作廣為流傳,學術思想人盡皆知。不僅如此,羅天益還極大地拓展了李杲學術成就的范圍,如羅天益在李杲“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思想的基礎上,將飲食所傷細分為飲傷和食傷,豐富發展了脾胃理論。
李杲和羅天益師生之間互相成就,醫道得以薪火相傳,最終成為一段杏林佳話。
新時代應探索創建新型師徒關系
古代對于老師的要求,總結最為到位者莫過于韓愈,韓愈在《師說》中將老師的職責定義為三項——“傳道、受(授)業、解惑”。關于道的解釋,不同學派有不同的理解,在醫學方面,道是“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奪造化之權,以救人之死”,也就是宇宙之機、生命之理。醫道精深,古往今來,無數求學之人窮其一生,也難窺堂奧。因此,需要一位老師帶領我們穿破迷霧,探求醫道。老師最為重要的職責就是傳承醫道,但傳承并不意味著什么人都可以教授。相反,由于培養一名合格的學生要付出極大心力,因此,古代醫家十分重視學生的選擇。《黃帝內經》當中有云“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歷代名醫無不看重對學生的選拔。名醫扁鵲經過長桑君十余年的考察,才有機會跟隨其學習醫術,得其禁方。每個名醫對自己學生的選拔自有其標準,但核心的一點是對德行的遵守和醫術的熱衷。認真選拔、傾囊相授、教學相長、互相成就,這是李杲和羅天益師生之間軌跡的描摹,也是古代中醫師徒傳承的完美循環。正是如此,中醫藥這顆璀璨明珠才得以歷經數千年演進而熠熠生輝。

新時代的我們,處在傳統與現代的轉型期,中醫傳承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中醫是文化與技藝的結合體,更需要具體的人去傳承。重新審視傳統師徒傳承關系的價值,創建新型師徒關系,摒棄陋習,發揚優勢,對于發展中醫教育大有裨益。我們可喜地看到,目前包含國家級在內的各個層次的師承項目不斷開展,并取得預期的效果,中醫正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這或許就是我們追古溯今,重新回顧李杲和羅天益師徒情誼的現實價值及意義。
責任編輯/孫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