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的創設對于小學音樂教學改革具有積極意義,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還能為學生的音樂探究和實踐賦予有意義的環境條件,滿足其音樂素養深入發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探究了大單元整合教學背景中的情境創設策略,以單元為基本單位實施課程設計、整體推進教學,其間將以情境為輔助因素,帶動課程知識和內容的整合,并形成富有意義的課堂任務,引領學生的情境體驗和創造,驅動學生的主題探究和建構,從而以情境化的大單元整合教學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并切實滿足其核心素養發展需要。
大單元教學就是以單元主題為中心,將具有關聯的教學內容和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有效的組合整理,并按照學生的身心認知規律進行有序排列,以此生成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課堂任務及活動,滿足學生對單元內容的整體學習和實踐需要,并就此促成其對單元主題的深入探究和意義建構。大單元教學的開展打破了傳統音樂課堂中的“課時主義”現象,由教師發掘課時資源和內容之間的關聯而做出整體性設計,實現對相關內容和資源的整合與安排,以此可助力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大單元教學還能驅動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探究單元內容,這種教學模式更符合學生的身心認知規律,可降低學生有關音樂課程內容的學習難度,其間,學生還能圍繞主題進行整體化的學習和實踐,完成對單元內容其深層意義的探究和建構,這有利于音樂學科其育人價值的充分發揮,能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大單元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在單元主題驅動下對單元內容進行相互串聯、結合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它實施落地的關鍵是“主題確立”和“內容整合”,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開展中,教師要做好這些方面的研究與規劃,為課堂的高效推進和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助力。
在藝術教育領域中,主題一般是指文藝作品表現出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其主要內容,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的“主題”確立方面,教師要做到對單元內容的全盤考慮和分析,解讀其中心思想及主要內容。
以蘇少版音樂教材四下《田野在召喚》為例,本單元包含《春到沂河》《美麗的村莊》《五月的夜晚》《曉風之舞》《我們的田野》等內容,對這些內容進行逐一分析和全盤審視,能夠了解到這些內容不僅記錄了春天的美麗景象,還展現了我國的大好河山,寄托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等方面的思想情感,綜合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將本單元主題確立為“春覆山河”。
在主題確立之后,教師便要以主題為中心,將單元內具有關聯的教學內容和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有效的組合整理,供整體教學所需。例如,以“春覆山河”為中心,教師能夠發掘單元各篇曲目在“春覆山河”意境表現方面的一些關聯,其中,歌曲的歌詞中展現了“春覆山河”的畫面,而歌曲和樂曲皆以“曲調”的方式傳達了“春覆山河”的意境,這些便是各篇曲目在單元主題方面的關聯之處,教師可以整合這些內容,實施整體設計來滿足學生的高效學習及素養發展需要。
除了畫面、意境之間的關聯之外,通過深入解讀單元內容,還可了解到單元曲目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的一些關聯,比如《春到沂河》與《曉風之舞》中都具有音樂作品中的“三部曲式”常見結構形式,這些曲目都利用這一結構形式來渲染了春天的氛圍,傳達了春天的美好意境,這也是單元內容之間的關聯,需要教師的積極整合以及整體化的設計和安排。
單元主題的明確、單元內容的整合,這些是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開展的前提,落實好這些前提之后,教師便能正式開啟整體化設計,引領學生的主題探究和建構,在此期間,教師可以積極利用情境教學的優勢,生成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供學生進行音樂感知、鑒賞和創造,并以情境為助力生成實質性的驅動任務,驅動學生進行整體化學習和實踐,滿足其高效學習及素養發展需要。
信息技術是當前教育環境中受到廣泛應用的教育手段,以其為基礎的電教工具具有集聲、光、圖、色為一體的教學優勢,能積極營造情境來豐富學生的學習感知和體驗,教師可利用這一手段來創設情境,有效推進大單元設計。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四下《田野在召喚》單元的各篇曲目對春天的畫面進行了展現,對春天的意境進行了傳達,這些即單元內容的關聯之處,也是教師實施大單元內容整合的重點,那么在這一層面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妨利用信息技術來構建情境,助力學生去整體化感知各篇曲目的內容和意境。
就如,教師可以制作2分鐘左右的微視頻,并將視頻分為5段來展現不同的主題畫面,第1段可以展現沂蒙山的春日風光,第2段可以展現田野上的春日景象,第3段可以展現春日的晚景風光,第4段可以展現春天人們進行郊游等活動的歡樂景象,第5段可以展現春天籠罩我國河山所呈現出的美好的自然風光。將所制作的微視頻展示在課堂中,便能生成技術化情境,供學生領略各篇曲目的主題畫面和意境。
在此期間,學生不僅能夠逐一感受不同曲目中的春日景象,借由生動、形象的畫面而獲取對曲目其曲風、曲調及表達情緒的了解,還能在逐一感受之后對各篇曲目的畫面場景進行綜合審視與對比分析,從而發掘曲目之間的差別,感受各篇曲目在曲風、曲調和歌曲表達情緒方面的不同之處。這樣一來,在技術化情境的助力下,學生將能完成對單元內容的整體性學習、探究和鑒賞,獲取對歌曲目其內容、意境及音樂表現形式的有效認知,形成對單元主題內容及知識的整體化梳理,就此獲取學習效率的提升,并實現審美感知、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素養發展。
除了整體性的學習、探究和鑒賞之外,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對單元內容的整體性實踐、遷移和創造,使之能夠在這些輸出性的學習活動中完成對單元所學的綜合鞏固,從而有效習得音樂知識,并獲得音樂方面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實現藝術表現綜合水平的提升。
為了滿足這一方面的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可以在課堂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通過歌唱、演奏、創編和綜合藝術表演等藝術實踐形式來建構單元主題意義,開啟對單元所學的綜合實踐與輸出。以四下《田野在召喚》為例,在學生整體學完單元知識及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一項音樂劇表演的活動,該活動主要分為以下流程來進行:
1.劃分小組——將學生分為5~6人小組,讓其以自主與合作的方式完成音樂劇設計和表演。
2.創編舞蹈——貼合單元各曲目的內容及情感,并根據其中的音樂形象來設計相關的舞蹈動作,同時,需要將所要表演的劇情融入舞蹈動作中,對各篇曲目在音樂劇中的劇情舞蹈進行全面設計與規劃安排。
3.布置舞臺——對教室或音樂功能室進行簡單改造,添加些許裝飾來烘托氛圍,供音樂劇所需。
4.排練準備——對本組的音樂劇進行實際演練,在其中復盤、演唱一遍歌曲,并再次梳理劇情和舞蹈動作,后在舞臺上簡單走位,盡快完成排練。
5.正式表演——根據本組的創編結果進行音樂劇表演,隨后開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等活動。
這一音樂劇表演活動的落實,能生成音樂實踐遷移和創造方面的驅動性任務,驅動學生對單元所學進行系統化梳理與綜合化應用,在此期間學生能完成對單元所學的綜合遷移與鞏固,并獲取藝術表現、藝術創造等方面的關鍵能力發展,實現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整體教學開展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單元主題的確立和單元內容的整合,以便做好前提,積極推進整體化設計,還要在整體化教學的具體推進過程中,以情境為助力,生成驅動性的任務,引領學生的整體化學習和實踐,以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并助其完成富有意義的主題探究和建構,從而提升其音樂課學習效率,并促進其音樂素養的深入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廊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