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蘊涵著豐富的內容和人類的智慧: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這一切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
所謂“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模式就是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從傳統角色定位的束縛中走出來,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傳授教學知識,并由老師給予指導、點評的一種學習方式。
角色互換教學模式的興起和發展,是有它理論基礎的,總的來說,有以下幾種:
1.“主動學習”理論: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明確指出:“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為了有效地學習,課堂上應該盡可能地給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學習的知識、方法及學科思想等具體內容。
2.“再創造學習”理論:荷蘭教育家弗萊登塔爾有研究表明:教育應是一個活動過程,在整個活動中,學生應處于一種積極創造的狀態,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提供自由廣闊的天地,引導學生探索獲得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3.“教育情感發展”機制論: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導演要給演員表現的機會,課堂上運用“微笑、激勵、共鳴”的教育情感發展機制,通過多樣化、機智應變的手法,使課堂出現輕松而又富于創造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上課模式,實施起來要有一定的步驟和規劃,老師要提前做好周密的安排,提前預見可能會出現的一切情況。
開展“師生角色互換”教學,要挑選比較簡單、通俗易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的知識,最好是學生曾經接觸過、有操作基礎的課題,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使教學更具可操作性。如果把這樣的內容交給基礎好的學生來講,就會在同學間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提高學生的關注度,促進課堂效率。同時,老師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關注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學生課堂反饋的信息,教師有針對地對學生講課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
在運用“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時,參與講課的同學只有一個,如果每次都是安排一個同學講課,一學期下來,能參與到這種角色互換教學中去的人就會很少,就很難提高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和興趣。因此,教師要擴大學生參與的面,樹立每個人都是課堂主人的意識,只有共同參與才能實現課堂的高效,讓同學們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學習模式。
要做到人人參與,小組分工合作無疑一種理想的選擇。這一過程中必須明確要求每個成員都要承擔相應的職責,明確自己的任務,這樣,組內成員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養,合作的學習任務也才能順利完成。
在課堂講課的過程中要明確一點,“師生角色轉換”教學,并不是整一節課都是讓學生講,而是穿插使用。在教學實踐中,一般是讓學生講20分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講課的情況進行補充,避免出現漏洞和知識點講授不清楚的情況。在學生講課的過程中,老師既要聽課,也要時刻監督學生。通過聽課,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易懂和難理解的內容,教師再補充教學內容的時候就能準確把握知識點,直奔主題,提高課堂效率。
實踐中,教師需要把握“互換”的尺度,要以學生的身份聽課,評價學生講課的思路、內容,及時掌握學生的想法和知識水平,為補充教學內容、把握重難點提供參考;教師還要時刻維持課堂紀律和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和質量,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課堂教學調整。
有小組分工教學,就必須有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小組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了解自己小組的優缺點,促進“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模式的完善和發展。課堂將結束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教學效果、教學設計、重難點的把握、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個環節促進了以后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在討論過程中,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等,也增進了班級的凝聚力和同學之間的感情。
教師最后簡單小結、鼓勵和適當地補充,這要看具體課堂的教學情況,可以讓學生反思完善,談本節課的收獲;可以提綱挈領地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可以出示歌謠,幫助學生記憶主要內容……總之,教師要起到“畫龍點睛”、擊中要點的作用。
“學生老師”走上講臺,和同學們共同學習、探討,課堂氣氛是活躍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如何呢?不會只是花架子吧?這就需要訓練題目跟上來,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編寫訓練題目,以達到當堂鞏固、當堂消化的目的。
實踐證明,采用“師生角色互換”教學,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取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展現歷史課堂的魅力,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作者單位:山東平邑縣東城賽博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