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有一句名言:“音樂是心靈的食糧,教授我們愛、喜悅和勇氣。”音樂能夠溝通心靈,也能夠使人感受愛、喜悅、悲傷等情緒。小學音樂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文化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觀察美、發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滲透道德價值觀教育,以此來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莫扎特曾說“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創造了一種美妙的氛圍”。音樂氛圍的具體定義為,受眾對某個特定環境中的音樂文化元素的總體體驗,除音樂本身內容外,還包含著周圍的場景和氣氛的營造,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音樂環境的整體感知。
音樂教學不僅是歌詞、旋律等內容,還包含著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景,以講故事的方式,將音樂創作背景講述出來。有意識地引入經典的有欣賞價值的故事內容,能夠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學生音樂知識的理解。
音樂游戲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能夠使學生感受音樂的樂趣,并在游戲活動中學習音樂知識。此外,在游戲環節中,加入競爭、合作等環節,能夠減輕學生的課堂學習緊張感,增強師生互動。如音樂課教學中,設計小組唱、師生接龍唱的游戲活動,設計游戲情境,結合角色扮演游戲設計,為學生布置演唱任務,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基于“多覺聯動和教學可視化”理念,多元渲染音樂情感。結合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如圖像、視頻等呈現音樂知識,制作PPT圖片、經典片段視頻,綜合講述音樂創作背景、文化內涵和體現的思想情感,代入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感知作者情感。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曾說“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它能夠超越國界、種族和文化的差異,讓人們感受到彼此的共鳴和理解”,由此可見,音樂是一種文化的延伸,能夠對人的思想、道德、思維和精神產生一定影響。在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教育中,滲透文化價值觀思想,以音樂教學助力德育教育,是發揮音樂教育育人作用的最新路徑。
每一首音樂的創作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包括歷史背景、人物背景、音樂主題背景等,探究音樂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更多有價值的音樂文化。引導學生探究音樂文化,就需要教師從多角度搜集音樂相關資料,以全知識性的音樂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文化探究學習欲望。在《剪彩波爾卡》一課的學習中,在背景學習中可以發現,這首音樂是1896年奧地利作曲家愛德華·施特勞斯為紀念某鐵路通車創作的具有描繪色彩的管弦樂曲。延伸性講解中國蒸汽機車的創造發展歷史,從中國制造到創造,中國蒸汽機車—綠皮火車—高鐵的發展,感知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結合跨學科思想,橫向拓寬學生音樂學習視野。
音樂可以表達出社會和文化的價值觀,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曲目在其創作和演繹過程中會受到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反映出當時的價值觀和思潮。音樂還可以傳遞出藝術家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很多音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藝術家對世界的思考和觀察,通過音樂來表達其對社會、人類和自然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探究音樂的情感,發現音樂的價值觀表達,能夠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豐富學生的音樂課堂學習體驗。如《樹葉兒飄飄》一課教學中,以拓展延伸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大樹爺爺”的精神,從平凡、溫暖、幫助、鼓勵等詞匯中,去聯想生活中的實際場景,基于“學教融合”的理念,啟發學生學會感恩,形成正確的音樂價值觀認知。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實踐教育活動中,應以“氛圍、情緒和德育”為核心,以音樂氛圍創建為教學基礎、以情緒表達教學為延伸、以德育價值觀教學為最終目標,以此來對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全面培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曙光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