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統稱為“新課標”)提出,應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音樂,感受我國的文化底蘊,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還提到了與戲曲相關的內容。京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國粹”之一,但如今很多小學生并不了解京劇,這主要是因為京劇表達的內容與現代生活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激發學生對京劇文化的興趣,感受京劇的藝術魅力,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方法,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滲透京劇文化,引導學生清晰、直觀地體驗京腔特點,唱出京腔的韻味,將中國戲曲文化發揚光大。本案例選自人音版五年級下冊第五課中的《京調》,分享教學實踐經驗。
一、內容分析
《京調》是根據器樂曲《京調》填詞而來,主旋律源于傳統京劇《蘇三起解》的選段,是旦角青衣的唱腔。器樂曲《京調》由顧冠仁編曲,是一首民族管弦樂曲,由清脆明亮的曲笛模仿唱腔的曲調,富有京劇的韻味。歌曲《京調》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詞,但卻蘊含了京劇的行當、臉譜、表演形式等知識,使學生在欣賞和學唱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領略京劇獨特的情調,感受京韻之美,學習京劇藝術文化。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視唱能力,并且對相關音樂知識有所了解。經過之前“聆聽 京調”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京調》旋律取材于京劇《蘇三起解》的選段,以及樂曲的曲式結構。同時,在以往的戲歌演唱學習中,學生存在一些演唱缺陷,并且缺乏對京劇人物行當、板眼節奏、京腔京韻等知識的了解。對此,本節課注重向學生傳授京劇知識,引導學生參與聽、唱、演活動,感受京劇文化。
三、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京調》的學唱、表演等創造性音樂活動,感受京劇獨特的聲腔、節奏。
2.準確掌握《京調》中的八分休止符和切分節奏型。
3.對京劇臉譜、人物行當、四大功夫等知識進行了解,能夠辨識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4.在表演中體現出《京調》的神、韻以及力度變化,培養學生對京劇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了解四大行當
五年級學生在之前已經學過戲歌,如《龍里格龍》,對京劇“四大行當”有了初步了解,為了讓學生感受京韻,掌握各行當的性格特征,教師在導入環節對《京調》進行創編表演,運用最后一句的拖腔改詞,與學生互相問好。
師:今天,咱們一起學習唱《京調》。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京調》的伴奏音樂,指導學生做蘭花指和亮相動作,繞著教室走圓場步,展示京劇四大行當的圖片。
師:京劇的四大行當是生、旦、凈、丑,剛才我們扮演的是哪一種行當?
生:是旦角。
師:你們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們做了蘭花指的動作。
師:沒錯,蘭花指是旦角最基本的指法,我們再跟著《京調》第一句的旋律演一演。
接下來教師用“da”哼唱《京調》的第二樂句,做一些有力的亮相動作,讓學生猜測扮演的是哪一行當。
生:是生角,動作非常有力。
師:生角和凈角都是京劇中的男性角色,我們一起演一演吧。
教師哼唱《京調》的第三樂句,做一些比較滑稽的亮相動作,讓學生繼續猜測。
生:是丑角,動作很夸張。
教師帶領學生模仿丑角的動作,再哼唱《京調》的第四樂句,做出右臂畫圈后在胸前定格,再打開的動作。學生猜測是生角,這時教師指導學生一起表演四大行當的亮相動作,感受不同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改編《京調》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京劇四大行當,并在模仿中分析各行當的扮相和性格,加深對四大行當的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聆聽《京調》熟悉歌曲的節奏和旋律,為后續的學唱奠定基礎。)
(二)打好板眼,抓住節拍特點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各個教學環節的緊湊性。教師讓學生完整表演四個動作,并予以肯定和鼓勵。
師:同學們的表演真有點戲劇演員的味道,我都要成為你們的粉絲了。那么,哪位同學知道京劇的粉絲叫什么?
生:叫京粉!
師:京劇的粉絲叫票友,會在戲劇演員表演到精彩部分時喝彩。現在請同學們來做老師的票友,一起為《京調》打打節拍,弱拍時拍手,強拍時跺腳。
教師播放伴奏演唱《京調》,學生一邊叫好一邊打節拍。
師:這首戲歌是幾幾拍?
生:是■拍。
師:京劇中的強拍是“板”,弱拍為“眼”,《京調》是■拍,在京劇中被稱作一板一眼。現在請同學們拿起筷子和老師一起打板打眼,注意強弱(教師使用京劇的伴奏樂器尺板和單皮鼓)。
(設計意圖:此環節豐富了學生的京劇知識,讓學生對票友進行了了解,并通過教師的表演感知了京劇的板眼,認識了京劇的伴奏樂器,提高了學生對京劇文化的興趣,也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產生了好奇心。)
(三)運用躲板,掌握戲歌節奏
戲歌的節奏相較于普通歌曲而言更加復雜,并且會出現很多休止符,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之前,教師應預設節奏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節奏難點。
教師播放《京調》的伴奏,并在休止符處打板,讓學生指出休止符。
師:我打板的地方是?
生:是休止符。
師:休止符是這段旋律中最具有京韻的地方,在此處打板稱作“躲板”。
教師帶領學生跟隨《京調》的伴奏打躲板,在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打躲板后,讓學生齊打躲板,教師打板眼。
(設計意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準確掌握打躲板,并且熟悉了戲歌的旋律,在實踐中感受京劇節奏的獨特性和韻味之美。)
(四)嘗試念功,理解歌詞意蘊
為了加深對戲歌的感知,學生應通過理解歌詞意蘊了解戲歌的內在邏輯和內涵?!毒┱{》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詞,但每一句歌詞都體現了一個京劇知識:第一樂句介紹了京劇的四大行當,第二樂句介紹了京劇的四大功夫,第三樂句介紹了京劇臉譜,第四樂句介紹了京劇的伴奏樂器。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詞義,并嘗試“念”功,感受京韻,為后續的表演奠定基礎。
師:這兩個樂句分別指什么?(教師播放《京調》的第一、第二樂句)
生:生、旦、凈、丑是京劇的四大行當,唱、念、做、打是京劇的四大功夫。
師:沒錯,這兩個樂句介紹了京劇的四大行當和表演形式。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練習“念”功。
教師指導學生先吊嗓子,念詞時高位置發聲。
師:第三樂句是指什么?
生:京劇臉譜。
師:第四樂句呢?
生:京劇的伴奏樂器。
師:京劇的伴奏樂器有很多,分為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管弦樂器包括京胡、月琴等,伴奏中有旋律,稱為“文場”;打擊樂器包括板、單皮鼓、大鑼等,只使用打擊樂伴奏,稱為“武場”。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中,學生理解了四句歌詞的詞義,了解了京劇的角色、表演形式、扮相和伴奏樂器;通過“念”功,學生體驗了京劇的發聲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了對京劇文化的了解。如此,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展現京韻,并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
(五)學習唱腔,掌握力度變化
在進行戲歌表演時,力度的強弱能夠影響戲歌內容的表現。《京調》中并沒有出現很多明顯的力度變化,教師應對旋律進行處理,讓學生感受力度的強弱變化,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
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繪畫《京調》的旋律線,哼唱第四樂句的旋律。
師:同學們,聽到老師哼唱的旋律后,你們發現旋律的特點了嗎?
生:旋律有很大的起伏,有時強有時弱。
師:沒錯,這種起伏大的旋律是京劇唱腔的一種——西皮腔。
教師指導學生一邊哼唱第四樂句,一邊繪畫旋律線。之后教師唱出第四樂句,并將“演”字做漸強處理和延長。
師:在這句歌詞中你們聽到明顯的力度變化了嗎?
生:“演”字的變化很明顯。
師: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很強大的氣勢。
師:這種力度漸強變化的演唱方式是京劇唱腔中的喇叭腔,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演唱第四樂句,注意要唱出這句歌詞的氣勢。
(設計意圖:力度能夠將戲歌中的音樂形象、情緒充分表達出來。在此環節中,學生通過畫旋律線能夠感受旋律的起伏,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京劇的兩種唱腔:西皮腔和喇叭腔。在實踐體驗中,學生能夠學習京劇的演唱技能,并樹立發揚京劇文化的意識。)
(六)融入越劇,對比戲曲風格
京劇是我國“國粹”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劇種。我國還有豐富的地方劇種,來自不同的地區,唱腔和風格均與當地的語言、習俗等因素有關。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加強對京劇獨特風格的了解,教師應設計拓展學習,融入其他的地方戲,如我國第二大劇種——越劇,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對比京劇和越劇的風格,感受戲曲唱腔的獨特性。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京劇《蘇三起解》的選段,讓學生認真聆聽。
師:請同學們認真聆聽《蘇三起解》的選段,找到與《京調》曲調相似的句子。
師:其實《京調》是根據器樂曲《京調》填詞而來,主旋律源于傳統京劇《蘇三起解》的選段。我們今天學習的戲歌結合了現代歌曲和京劇唱腔。現在我要唱幾個樂句,請同學們認真聆聽。(教師演唱越劇《西湖山水還依舊》的前四個樂句)
師:老師剛才唱的是京劇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這么認為?
生:曲調比較低,不像京劇那樣有氣勢。
師:沒錯,這是浙江一帶的地方戲——越劇,以唱為主,曲調委婉清悠,讓我們一起嘗試為越劇打板吧。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與學生合作表演,能夠在對比中感受京劇的大氣和越劇的委婉,使學生既能學習京劇知識,還能豐富其對地方戲的了解,感受兩個劇種的風格和唱腔韻味,對我國戲曲音樂產生熱愛之情,并在課后主動了解其他的戲曲文化。)
(七)搭建舞臺,體驗戲曲表演
在課堂結束之前,教師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實踐中體驗京劇的扮相,模仿身段唱腔進行戲曲表演?!毒┱{》是旦角青衣的唱腔,因此本環節從旦角的扮相入手,讓學生在體驗中認知京劇。
1.制作旦角“行頭”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旦角的扮相,讓學生提出問題。
生1:旦角不是女性角色嗎?為什么男性也會扮演?
生2:旦角額前的頭發是怎么盤上去的?
生3:水袖有什么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旦角服飾的差異,如青衣多穿女褶子、富貴之家的小姐多穿裙褲。
師:同學們,我們了解了旦角服飾,那么“蘇三”這一角色適合的類別是什么?請你們利用廢舊布料、繩子、水晶片等環保材料制作水袖,練習抖袖、耍袖的技巧。
2.嘗試旦角妝容
教師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為每組準備一個化妝包,讓學生在組內互相上妝,既要化妝,還要勒頭、吊眉、貼片子。在此過程中,學生既了解了旦角的扮相過程,還能感受到京劇演員的辛苦,理解什么是“上妝2小時,臺上5分鐘”。
3.模仿身段唱腔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旦角的標志性動作,如蘭花指、轉小五花等;讓學生模仿旦角的儀態,表演《蘇三起解》中的選段《蘇三離了洪洞縣》。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蘇三走路的儀態進行觀察和模仿,練習圓場步,掌握動作要領,鍛煉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和表現力。
4.創編京味新曲
“阿卡貝拉”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演唱形式。教師引導學生將《蘇三離了洪洞縣》《京調》和“阿卡貝拉”融合,對京劇進行創編,讓學生從戲歌中提取固定音型和旋律音作為伴奏,再讓學生穿上設計的服裝,先對《蘇三離了洪洞縣》進行演唱,再演唱《京調》。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學生制作了旦角的“行頭”,嘗試了旦角的妝容,并在表演中模仿京劇唱腔和身段,在舞臺上展示學習成果;學生在創編中實現了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結合京劇文化和現代文化元素,既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又發展了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悟國粹之美。)
五、教學反思
在這一課中,教師圍繞“京腔京韻”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學習京劇知識,并在實踐中感悟京劇韻味,使學生受到京劇文化的熏陶,樹立傳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意識。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在本課教學結束后,學生對京劇的興趣有所提高,掌握了更多的京劇知識,如戲曲的唱腔風格、京劇的人物行當等,愿意主動演唱戲曲,同時,在課堂上進行戲曲表演,提高了學生的演唱能力和表現能力。很多學生在表演時能手、眼、身、法、步齊跟上,在課下也會積極練習,模仿戲曲演員,培養了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梢?,本節課激發了學生對京劇的熱愛之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落實了新課標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京劇是中國戲曲的代表劇種,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應積極響應新課標的要求,對戲曲教育引起重視,在課堂中普及戲曲知識,使學生能夠感受京劇獨特的藝術魅力,感悟京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思想精髓。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重視京劇教學,滲透京劇文化,豐富學生的京劇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使京劇藝術真正走進學生心中。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榆楚安家中心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