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說文本的閱讀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語文閱讀視野,還能還有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不斷提升。小學語文教材中體裁為小說的課文愈發增多,或是以原文呈現,或是以改編版的內容呈現,將小說文本的特征清楚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小說文本體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為例,從小說類文本的文學特征出發,結合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以及環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文本內容,在切身感知小說體裁語言風格的同時,體會其中的藝術表達特色,感悟其中的思想主旨,幫助學生掌握小說體裁的特征,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
(一)深入研讀文本,明確體裁特征
針對小學語文小說類文本閱讀教學活動的實施和開展,教師要結合教學要求明確小說的文本特征,讓學生立足小說本身去學習小說、討論小說,從而掌握小說體裁特征,掌握小說閱讀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情,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以及思維能力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因此,對于本節課教學活動開展而言,第一個環節就是帶領學生完成對小說文本的深入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小說體裁的基本要素,從而為閱讀小說找準起點,為閱讀能力的培養夯實基礎。
為了促進小說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從小說類文本的特征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從而為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范式。針對《窮人》這篇課文,筆者立足大綱教學要求,同時對小說的文本特征展開深入分析,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自主對文章展開閱讀,完成文章當中生字、生詞的識記,在此基礎上對重點詞匯展開分析。
2.能夠對小說的主要情節進行概述,針對每個情節提煉一個關鍵詞。
3.能夠從桑娜的情緒變化認識到小說的沖突和矛盾,從而感知桑娜和漁夫身上的人性美。
(設計意圖:該環節立足小說類文本特征,結合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以及環境,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閱讀和鑒賞,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變化、人物形象的刻畫、環境的生動描寫,以此完成小說閱讀范式的構建,從而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小說,能夠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究小說閱讀的方法。上述指向性明顯的閱讀目標能夠促進小說教學成效的提升,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做好指引。)
(二)解析故事情節,了解文章內容
在小說類文本中情節是核心要素,作者通過情節的變化能夠反映人物的成長和變化。并且,作者通過設置情節沖突,可以讓讀者看出人物的底色,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所具有的道德品質,可以將文本中想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更好地凸顯出來。針對《窮人》閱讀教學活動而言,筆者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將重點聚焦在故事情節發展上,引導學生在感受故事情節的變化中理解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變化,感知其矛盾和掙扎的心理,從而凸顯主人公的人格品質。因此,在第二環節教學中,筆者主要以故事情節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展開解析。
1.完成課文內容的閱讀
教師:完成文章內容的閱讀,梳理文章的人物、情節,并且使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人物的出現順序。
(設計意圖:該環節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習復習之前所學的標注法,鞏固閱讀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人物及其出場順序進行標記,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其理解事件發生的順序,在此基礎上結合人物的出場順序、人物的行為變化對小說的情節展開更為全面的梳理,并且知道每個情節的主要內容。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初步了解,從而為后續深度閱讀活動的開展夯實基礎。)
2.結合內容,展開有效提問
教師:在文章的閱讀中,你認為誰是最善良的窮人?有哪些故事情節可以支持你的觀點呢?
答案預設:文章中最善良的窮人是桑娜,因為她在經歷內心的掙扎之后,仍然選擇收養這兩個孤兒,真正守住了自己善良的本心。
(設計意圖:該環節以問題驅動學生將人物和事件進行有機結合,立足小說當中的人物,從情節出發,借助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情節的發展當中深入感悟人物的形象,體會主人公身上閃爍的品質。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在小說閱讀中將這兩個關鍵要素聯系起來,在整理文章結構的同時,為后續對人物的深入解讀做好準備。)
3.引導學生完成圖式繪制
教師:從桑娜的“沉思”和“忐忑不安地想”出發,嘗試完成情節圖式的繪制,從而將文章情節的發展和變化更為清晰地展現出來。
(設計意圖:借助情節圖式的繪制,能夠一改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解的方式,在更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參與興趣的同時,讓抽象的情節以更為具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還可以讓學生以更為主動的姿態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通過上述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在閱讀中對小說的情節展開深入解讀,并且可以借助情節的變化對人物的行為以及品質展開思考。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更為深入、全面的了解,也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深度閱讀的興趣。
(三)聚焦文章人物,喚醒情感共鳴
對小說類文本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關注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對人物多個方面、多個維度展開分析,包括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動作等,感知人物的心理變化以及性格特點,從而讓學生與小說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師:在分析桑娜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答案預設:從桑娜的神態、動作、語言以及心理活動等。
(設計意圖:在該環節引導學生對人物的形象圖進行繪制,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對桑娜的性格以及身上的品質進行分析,認識到其身上閃現的人性之美,讓小說當中的人物形象更為立體,也更為生動。)
(四)結合環境特征,實現整體感知
《窮人》這篇文章涉及很多環境方面的描寫,但是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文章表面上是對環境進行描寫,實際上是將環境作為載體,進一步豐富人物形象,同時烘托緊張的氛圍。因此,在閱讀中,教師可以立足環境描寫對學生展開指導,從而引領學生對文本的內涵展開深入的品讀,實現對人物形象更為全面的感知。
1.再讀文章內容
教師:請大家現在繼續對文章展開閱讀,尤其是仔細閱讀文章中的第1自然段內容,將文章中描寫環境的詞語以及句子進行標記,感知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之間存在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對第1自然段內容的細致品讀,同時標記環境描寫的內容,學生能夠感知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之間的關系,完成對文章當中重點詞語的標記。并且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深入解析,學生可以在語言品鑒中更為準確地理解人物形象。)
2.完成語句品鑒
教師:在上述閱讀中,相信大家已經對文章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為深入的感知。我們都知道描寫有心理描寫,也有環境描寫。現在請大家圈畫出文章對于環境描寫的語句,并且思考環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語句當中所傳遞出來的感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文章之后對語句展開品鑒,讓學生將重點放在對具體語句的分析上。該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從各種環境描寫中感受文章中的緊張氛圍,同時在環境的對比中體會窮人身上那熠熠生輝的人性品質,感受人物形象的立體感。)
3.關注文章細節,實現深度閱讀
小說中有很多關于細節內容的描寫,有關于環境方面的細節描寫,也有關于人物心理活動方面的描寫。因此,針對小說類文本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細節要素作為單獨的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細節進行深度閱讀,在實現對小說類文本更好閱讀的同時感知其文學性。
教師:現在請大家完成下面三個任務:
(1)深入閱讀文章,找出桑娜和漁夫的語言及動作細節。
(2)結合描寫桑娜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語句,感受桑娜內心的矛盾、忐忑和掙扎,進而發現桑娜美好、善良的內心世界。
(3)思考細節描寫對人物的形象有著怎樣的作用和價值。
(設計意圖:在《窮人》一文中,語言方面細節的描寫將桑娜內心情感的變化清楚呈現出來,讓其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同樣,漁夫的一些動作細節也彰顯了其內心的糾結以及掙扎。當漁夫糾結過后,立馬提出要將孤兒抱過來的建議,在前后對比當中將漁夫內心的善良以及淳樸清楚彰顯出來,讓桑娜和漁夫身上人性的美好更為立體地展現出來。引導學生對細節展開品讀,能夠進一步拓展閱讀深度,對其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價值。)
【教學總結】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工作持續不斷的深入推進,語文教材內容也在不斷優化。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非常注重對學生文體意識的增強。針對文體體裁不同的文章而言,無論是其寫作特點還是語言特色都不盡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以及學習方法的選擇方面也需要各有側重。本次教學活動立足小說類文本內容,結合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以及環境,展開小說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對小說類文本特征有著更為清楚的認知,讓學生在對情節的解析中、人物的分析中以及環境的解讀中實現對文章內容的深入了解,在更為深入了解小說文本類型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同時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對學生閱讀能力、閱讀素養的提升有著顯著的正向價值。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以小說體裁為主,通過多元化教學設計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掌握小說類文本的閱讀方法以及技巧,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有效助推。但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開展仍然存在不足,如可以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對文章的內容展開梳理,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找準切入點,突出文章的重難點,使學生感悟到人物心理活動、對話和環境描寫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再如,就小說中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這部分,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并通過個別讀、同桌讀、輕聲讀、大聲讀等多種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感受來。與此同時,本課待改進的地方是應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學生用準確精練的語言表達。在今后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從實際學情出發,確保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結合語文教學內容采取更為多樣化的方式展開教學,在構建更為高效、高質語文閱讀課堂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不斷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臨洮縣洮陽鎮五愛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