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議題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越來越受到受推崇,這是一種以議題為核心,以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以四年級上冊“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教學為例開展議題式教學,旨在構建沉浸式課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設故事情境,導入課程議題
議題式教學倡導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增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讓議題所“議”能夠延伸到學生生活中,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首先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故事情境,將其與課程知識相融合,讓課堂回歸生活,又將生活融入課堂,激發學生對議題式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強議題式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為學生創設如下故事情境:
一天,小明的媽媽生病了,需要臥床休息。小明看到媽媽臉色蒼白,很擔心,他決定要為家庭做點事情。于是,他主動承擔起一些家務,幫助爸爸做飯、洗碗、打掃衛生,還照顧媽媽的飲食起居。小明的爸爸和媽媽看到他這樣負責任,非常感動。
后來,小明的老師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要求寫一篇關于“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的作文。小明很開心,他寫道:“在家里,我盡力承擔起一些家務,因為我知道,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貢獻,我也要為家庭做出自己的努力。”小明的作文被老師表揚了,同學們也紛紛分享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和貢獻。通過這樣的一件事,小明明白了,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貢獻,只有每個人都盡心盡力,家庭才會更加和諧、幸福。
這個故事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家庭中的責任和貢獻,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家庭意識,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由此,教師引出本課議題“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
二、展開群組合作,探究議題知識
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議題展開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在情境的指引下掌握重難點知識,加深對議題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采用群組合作的方式,為學生創建多樣化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更加直觀且深刻地理解議題含義,以此促進議題式教學的有效實施。
(一)“我的家庭貢獻”
“我的家庭貢獻”一節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貢獻”的概念,認識家庭生活中我們可以為家庭做出哪些貢獻,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庭角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
1.家庭會議說貢獻
教師首先提出驅動性問題:我們可以為家庭做哪些貢獻呢?
基于此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說一說自己為家庭做出了哪些貢獻。
學生1:我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
學生2: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招待客人。
學生3:媽媽生病的時候,我和爸爸一起照顧她。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展開評價,并為學生創設新的生活情境:
一個周末的晚上,秦朗家里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主題是“每個人的家庭貢獻”。秦朗心想:我自己這么小,能為家庭做什么貢獻呢?你們是否也有這樣的疑惑呢?快讓我們看一看吧!
基于此情境,教師為學生劃分不同的角色,包括爸爸、媽媽和秦朗,教師為學生展示如下探究任務。
探究任務一:在爸爸媽媽的眼里,秦朗對家庭的貢獻是什么呢?(此任務由扮演爸爸媽媽的學生完成)
探究任務二:在秦朗的認識里,哪些才算是對家庭的貢獻呢?(此任務由扮演秦朗的學生完成)
基于此探究任務,教師指導學生展開分組探究,并進行匯報。
學生小組1:秦朗雖然只是一個孩子,但是他給家里帶來了溫暖、快樂和幸福,他的陪伴讓爸爸媽媽的生活更有趣,所以他的貢獻可真不小啊!
學生小組2:因為秦朗的笑容能夠讓工作一天回到家的爸爸開心、幸福,相信勞累的爸爸看到乖巧、懂事的秦朗就不會覺得累了;因為秦朗幫助媽媽做家務,如洗碗、倒垃圾、擦地等,減輕媽媽的負擔;秦朗的平安成長,好好學習也是對家庭的貢獻。
教師小結:通過參與秦朗的家庭會議,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年紀雖然小,但是我們對家庭也是有貢獻的,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是對這個家庭的貢獻。
2.貢獻小調查
貢獻小調查主要引導學生基于所學知識,對個人在家庭中的貢獻進行分享,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加深學生對課程議題的理解,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為此,教師可以先從生活場景出發,引導學生再次解讀家庭貢獻的意義。形如:
場景一:周末,小林和朋友約好出去玩,但是,小林的爸爸胃病犯了,媽媽還在出差,小林該怎么辦?
場景二:小杰的爸爸有點超重,肥胖對爸爸的身體非常不好,看著每天上樓梯都很費勁的爸爸,小杰該怎么幫助爸爸呢?
學生1:小林應該跟朋友解釋清楚現在的問題,然后陪伴、照顧犯胃病的爸爸。
學生2:小杰可以鼓勵爸爸堅持體育運動,通過鍛煉減輕體重。同時,小杰可以和爸爸一起減肥,陪伴爸爸堅持下去。
基于學生的回答,教師過渡:我們能夠看到,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也是不同的,這是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我們有著不一樣的爸爸媽媽,所以我們都有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你對家庭的貢獻有哪些呢?你能發現家人間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的事情嗎?
基于此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從家庭角度出發展開議題探究,并鼓勵學生進行匯報。
學生小組3:曾經有一次,爸爸出差了,我一個人照顧發燒的媽媽,給她倒水、煮面。媽媽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學生小組4:爸爸是個“老煙民”,后來他下定決心戒煙,我和媽媽一起陪伴他,當爸爸想抽煙的時候,我們全家就一起出去跑步,后來爸爸真的戒煙了。
學生小組5:去年媽媽過生日的時候,我和爸爸商議一起給媽媽準備生日驚喜。
教師小結:不難看出,同學們在家里所作的貢獻非常多,我們的陪伴、關心和幫助等都是對家庭的貢獻,爸爸媽媽也會感受到我們的貢獻,這樣我們的家庭才會變得更加和諧。
3.我為家庭出點子
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探究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對議題展開深度學習,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指導意義。為此,“我為家庭出點子”環節將學生代入真實的家庭場景,鼓勵學生為家庭生活出主意、想創意,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從而體現學生對家庭的貢獻。
隨后,教師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家庭問題,形如:
問題一:當你們一家搬到新家住的時候,你有哪些好點子,讓你們家更溫馨、舒適?
問題二:當家里來了親戚的時候,你應該怎樣幫助爸爸媽媽接待他們?
問題三:爸爸要去外地出差,媽媽在給他準備出差用的東西,你應該怎么做?
學生1:當搬到新家的時候,我應該購買清潔用的工具,方便搬家過程中打掃衛生;可以裝飾一些墻畫,給新家增添一些藝術感;可以和爸爸媽媽拍一些好看的照片,制作一個照片墻,讓我們的新家看起來更加溫馨。
學生2:我應該幫助爸爸媽媽接待客人,比如幫助媽媽買菜、洗菜;給客人倒水;在客人走后,幫助媽媽打掃衛生等。
學生3:我應該和媽媽一起為爸爸準備出差行李,如疊衣服、裝行李箱等。
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和學生共同探究,研究一系列解決家庭問題的“金點子”。
教師小結:通過我們的學習可以看到,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為家庭做的貢獻非常多,不僅僅陪伴家人、關心家人,還可以和家人共同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嘗試著將我們的妙計轉化為行動,從而體現我們的價值,讓爸爸媽媽看到我們的成長。
(二)“我也有責任”
“我也有責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責任”的概念,認識家庭生活中,我們的角色責任、負責任的精神以及承擔家庭責任的收獲,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
1.家庭需要我盡責
“家庭需要我盡責”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家庭中存在哪些責任,我們應該如何盡責,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加深學生對議題意義的理解。
教師提出驅動性問題:作為家庭的一員,我們有什么樣的責任呢?我們應該怎樣為家庭盡責呢?
基于上述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展開探究,并進行匯報。
學生小組1:我們在家里應該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這是我們的責任。
學生小組2:當爸爸媽媽生病的時候,我們應該照顧他們,這是我們的責任。
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教師向學生展示教材46頁的情境圖,并提問:我們家里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這么多人組成的家庭中,如果每個人都不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的家庭會變成什么樣呢?
學生1:如果家里沒有人做飯,我們只能餓著肚子上學。
學生2:沒人洗衣服、倒垃圾的話,我們的房間會非常亂、垃圾成堆。
教師過渡:可見,我們在家庭生活中有著非常多的責任,那么這些責任只是某一個人的嗎?還是我們應該互相分擔呢?
學生3:我覺得家務活應該是家庭成員互相分laEJz8o9fcJaFN3JsMe6Ug==擔著來做。我們作為家庭的一分子,盡管年齡很小,可是在家務事方面也要盡到自己的責任。
師:那么,在你們家里,哪些責任應是一家人共同分擔的呢?
學生4:我們家做飯是爸爸媽媽輪流做,他們分擔了做飯的責任;我負責刷碗。
學生5:我們家倒垃圾歸我負責,有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倒。
教師小結: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共同來承擔,大人要負他們的責任,我們也應該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到我們的責任。
2.負責任的精神
“負責任的精神”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在家庭生活中應擁有負責任的精神,能夠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持續在家庭中盡責,從而體現學生在家庭中的價值,加深學生對議題意義的認識。
教師首先提出驅動性問題:家庭責任的承擔,不能僅憑一時興趣,我們需要有負責任的精神,不僅要勇于負責,更要堅持負責。(教師出示教材閱讀材料)你理解教材中所闡述的這種負責任的精神嗎?
學生1:負責任的精神就是指對自己負責和對家人之間的約定負責。
學生2:負責任精神對承擔家庭責任來說,就是要負責到底,不能說不干就不干。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為學生展示各種家庭生活場景,啟發學生理解負責任的精神。
場景一:舅舅來家里做客,而父母正好去田里干活了,我們應該怎樣做?
場景二:家里的洗發水快用光了,但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們應該怎樣做?
學生1:舅舅來家里做客,而父母正好去田里干活了,我會好好地招待舅舅,給他倒水、陪他說話,直到父母回來。
學生2:當我發現家里的洗發水快用光了,我會告訴爸爸媽媽,或者在下次逛超市的時候提醒爸爸媽媽買洗發水。
教師過渡:通過這樣的場景分析,可以看到,當我們擁有了對家庭負責的精神,我們就會處處為家庭著想,主動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師指導學生展開課堂實踐互動“家庭承諾書”,由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思考,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提出在家庭生活中,哪些行為可以體現我們擁有負責任的精神,我們應該怎樣保持這樣的精神。小組探究結束后,學生獨立完成“家庭承諾書”,整理匯總自己在家庭中能做到的事情。
在學生完成“家庭承諾書”后,教師鼓勵學生互相分享,并挑選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及講解。
教師小結:在家庭生活中,面對我們要負的責任,可能有的同學完成不了,有的同學堅持不下去,相信大家學習完這一課能夠擁有負責任的精神,為家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承擔家庭責任的收獲
在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行課堂拓展,延伸議題的價值,促進學生獲得長足發展。為此,“承擔家庭責任的收獲”這一環節重點引導學生認識承擔家庭責任帶給自身的成長,鼓勵學生養成負責任的習慣。
教師向學生提出驅動性問題:只要我們有著為家庭負責任的精神,處處為家庭著想,就一定能夠有所收獲,就像《童年小事》中的作者一樣,主人公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家庭責任,他收獲了什么?
生:主人公收獲了媽媽的信任,受到了鄉親們的稱贊,感受到自我的成就感。
教師提問:在你的生活經歷中,你承擔過哪些家庭責任呢?你的收獲是什么呢?
學生1:我一直堅持收拾自己的房間,不僅提高了收拾房間的技能,鍛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父母還經常在其他人面前表揚我。
學生2:我一直負責家里倒垃圾的工作,鄰居都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我這樣做讓爸爸媽媽更加輕松。
學生3:我一直在飯后負責洗碗的工作,這讓我感到勞動的快樂,而且受到了媽媽的表揚。
教師小結:作為家庭成員,我們為家庭做出我們的貢獻,盡我們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收獲了快樂與成就感,同時讓爸爸媽媽更加輕松,體現了我們的價值。
三、整理課程知識,匯總議題內涵
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課程知識,匯總議題的內涵,從而加深學生對議題的理解。
家庭貢獻:我們年齡雖小,但是能與家人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相互陪伴,也能為家庭事務出主意,做出我們的家庭貢獻。
家庭責任:我們是家庭的一分子,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也應該為家庭負責任,處處為家庭著想,主動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我們在生活中才能收獲成就感和快樂,我們的家庭才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四、結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具有非常突出的實踐意義。教師應該結合課程知識的內容,選擇生活化的案例創設故事情境,導入課堂議題,以此降低課程知識的理解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場景再現的方法及群組合作,對議題相關的知識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究。另外,在議題式教學結束后,教師應該整理課程知識,引導學生挖掘議題的內涵,并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拓展,促使議題式教學對學生產生更加長遠的影響,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漳州市薌城第三實驗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