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了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旨在借助跨學科教學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數學是對學生思維的教育,在小學數學中實施跨學科教學,也應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線,促使學生形成跨學科的思考模式,掌握跨學科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問題導學能夠增強教學的思維性,促進跨學科教學目標的達成。基于此,下面以“時間在哪里”的跨學科學習為例進行說明。
一、創設生動情境,引起問題思考
數學知識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的深度學習帶來了阻礙。借助問題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教師:大家回想一下運動會上的情境,在我們進行100米、50米賽跑的時候,會使用什么單位來表示比賽選手的成績?為什么要使用這個單位?
學生:誰跑的長度長,誰就獲勝?。?/p>
學生:不對,大家都是要跑50米或者100米,跑的長度是一樣的。這里應該用時間來表示成績才是最好的!
教師:為什么要使用時間單位來表示我們的成績呢?
學生:在跑的距離一樣時,誰用的時間最短,就可以說明誰的速度最快了。
教師:非常好,在進行跑步比賽的時候,針對具體的場景,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時間單位來進行度量。
運動會是學生十分喜愛的一個場景,借助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對運動會的探索,讓學生發現時間的應用價值,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表現,了解學生是否能夠正確認識時間的意義,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關于時間的成語或俗語有很多,“一寸光陰一寸金”“分秒必爭”“一刻千金”等,那么,在1分鐘之內,我們可以做些什么?1秒鐘又可以用來做什么?1個小時呢?
學生:1個小時可以讓我們把作業寫完!
學生:1秒鐘的時間太短了,什么都做不了吧!
……
教師: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剛才有學生提到,1秒鐘的時間太短了,什么也做不了,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時間的秘密,了解時間究竟可以用來做什么吧!
(設計意圖:借助問題來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思考不同時間單位所表示的長短,促使學生初步形成時間的量感。從三個時間單位的角度展開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小時、分鐘、秒三者之間的區別,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獲得發展。)
二、揭示學習主題,增強問題意識
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懂得自己要學習什么,產生如何去學習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借助剛才的討論,我們對“時間是什么”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我們都知道,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么,我們怎樣才可以了解時間的流逝情況呢?
學生:(指著教室內的鐘表)可以使用鐘表上的指針來確定時間。
教師:怎樣確定呢?
學生:在鐘面上,長的針是分針,短的針是時針,當時針指著12的時候,就代表是12點。
教師:那么時間的流動是怎么表示出來的?
學生:可以通過時針、分針、秒針的運動看出來,秒針每動一次,就代表時間過去了1秒。
教師:大家還有什么要補充的?
學生:時針一天會走12次。
學生:不對,一天有24個小時,時針會走24次。
學生:可是鐘表上只有12個格?。?/p>
學生:這是因為時針一天會走兩圈。
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對這個道理表示不理解。于是,教師展示了一段動畫,讓學生在動畫的幫助下快速了解一天內時針走過的格子,知道分針、時針、秒針的轉動都是循環往復的。
教師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段視頻,引導學生了解古代人們是如何展開計時的。借助對視頻的分析,學生認識到古代的時候是沒有鐘表這種計時工具的,人們為了了解時間的流逝,發明了很多有趣的工具,如漏刻、渾天儀、日晷等,這些工具都可以幫助人們計算時間。古人還想到了利用太陽落下的位置來判斷時刻的方法。在學生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之后,教師現場為學生展示一個沙漏,讓學生猜一猜這個沙漏可以計算多少時間,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對這些趣味性的計時工具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教師: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了時針、分針、秒針的奧秘。那么對于時間的單位,大家都有哪些認識呢?
學生:時間單位一共有3個,分別是小時、分鐘和秒。
學生:我還知道這三個單位之間的關系,1個小時有60分鐘,1分鐘有60秒。
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三個時間單位之間的聯系,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時間怎么表示及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現在,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出來的問題:1分鐘可以做什么?1小時可以做什么?1秒鐘又可以做什么?
(設計意圖:借助對鐘表的探索,讓學生在撥動指針、觀察鐘表構成等活動中了解時間的奧秘,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三個時間單位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量感。)
三、開展互動活動,促進問題探究
新課標下的教學要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問題增強學生的交流互動,引發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思考,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
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習資料,如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司馬光珍惜時間的故事,讓學生對故事展開分析。隨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說一說在看完這些故事之后產生了什么感受。
教師: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時間過得快,有的時候又會覺得時間過得慢?
學生: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小時很快就結束了,但是在寫作業的時候,時間就會變得很慢。
學生:我也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
學生:我覺得這和我們的感受有很大的關系,當我們覺得開心的時候,就不會在意時間的流動了,因此,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但是當我們感到不開心的時候,就會一直想著時間怎么還不過去,時間就會變得很慢。
這番話引起了其他同學的討論。很多學生也認為自己的感受和時間的快慢有很大的聯系。
教師:在剛才的故事中,我們也了解了一些與時間有關的秘密,那么你們覺得,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自己的時間?
學生:我原本認為學習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但是司馬光卻可以專注在學習上,仿佛怎么學都學不夠,要是我也能夠喜歡上學習,時間是不是就不會那么難熬了?
學生:我覺得,只要是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時間都會很快過去,不僅僅是學習。
……
教師:大家的想法都非常好。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不論我們愿不愿意,時間都會不斷地流逝,所以我們要學習魯迅和司馬光等人的品格,珍惜我們的時間,將我們的時間花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教師:大家還知道哪些與珍惜時間有關的小故事?也可以結合你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說一說珍惜時間的方法。
學生:我知道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也是講一個人努力讀書的事情。他的做法也是在珍惜時間。
學生:我經常見到媽媽同時在做好幾件事情,比如在燒水的時候切菜,在洗衣服的時候收拾家,等等。這樣做,是不是也是在節約時間?
教師:沒錯,將事情安排妥當,當然可以幫助我們節約時間!
教師:剛才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1個小時、1分鐘、1秒鐘可以用來做什么?有的同學表示1分鐘或者1秒鐘太短了,沒有什么考慮的必要性,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實際試試看,1秒鐘和1分鐘是不是真的沒什么討論的價值!
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1分鐘內寫一寫字,解決一個計算題,在1秒鐘內完成一次拍手,觀察一些圖畫上的細節。經過一番體驗,學生認識到1分鐘、1秒鐘看似很短,但是只要應用妥當,一樣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設計意圖:采取閱讀故事、實踐體驗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展開交流互動,能夠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讓學生可以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收獲生活能力的提升。這一互動活動的展開,能夠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索中受到啟發,體會到珍惜時間的必要性。)
四、搭建知識結構,激活反思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對學生認知規律的了解設計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發學生對知識之間關聯的思考,促使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對如何解決跨學科問題有更好的認識。
教師:在本次的學習中,我們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學習到了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我知道了小時、分鐘和秒這三個時間單位,還知道了這三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1分鐘等于60秒,1小時等于60分鐘。
學生:我還知道了怎么去觀察時間的流動,當我們想要知道時間過去了多少,或者現在是什么時間,就可以去觀察時鐘,通過觀察時針、分針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來了。
……
教師:大家說得都很好,我們知道了時間怎么來表示,也懂得了怎么來觀察時間。剛才也有同學提到,我們應當珍惜時間。那么,具體可以怎么做呢?你們有什么好方法來珍惜時間?
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展開交流討論。
學生:我平時在寫作業的時候經常會拖沓,作業總是無法按時完成。今后我可以給自己定一個鬧鐘,在鬧鐘沒響的時候絕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按時完成作業了。
學生:但是你怎么確定鬧鐘響的時間?
學生:我可以對自己過去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統計,了解自己需要花多少時間來寫作業,這樣就可以定好鬧鐘了!
教師:這是一個好方法,通過約束自己,讓自己在對的時間內專注在對的事情上,這樣就可以保證時間不被浪費了!
教師:大家還想到了哪些珍惜時間的好方法?
……
教師: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課后,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給自己制訂適合的珍惜時間的計劃,把自己的想法落到實處。
(設計意圖: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搭建知識框架,讓學生將知識、思想、方法等零散的信息整合在一起,進而對跨學科主題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讓學生的跨學科問題解決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
五、借助問題手段,促進能力活化
在跨學科教學中,借助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展開對認知的遷移,可以讓學生獲得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加深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理解。
教師:借助這次“時間在哪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我們學習了很多有關于時間的知識?,F在,讓我們來共同解決下面的問題,進一步體驗時間的魅力吧!
問題1:我的1分鐘大挑戰
在一分鐘的時間里面,我可以寫出來( )個字;可以讀出來( )段文章;可以完成( )道口算題;我的脈搏跳動了( )下。
問題2:我的1分鐘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做以下事情的時候經常會花費1分鐘的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我在日常生活中做過的珍惜時間的事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4:我對于這節課的總結:
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完成上述問題,介紹自己對1分鐘的看法。
在學生解決了問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成果展示的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時間的意義。
(設計意圖:在本次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的變化以及對相關知識的獲得,還要重視學生在能力上的發展,讓學生真正運用學習到的知識去優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相關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六、結合過程評價,促進自主質疑
教學評價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了激勵、引導、反饋等作用。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使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對如何學習、怎樣運用知識形成更加完整的認識。
教師: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新知識?知道了哪些道理?對于這節課的知識,你還存在哪些困惑?將自己的想法都分享出來吧!
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師引導:所謂珍惜時間,實際上是指我們將時間花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去行動。大家還可以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更多的觀察,仔細思考珍惜時間的更多意思。
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進行全面的觀察以及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出發對學生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本次教學實現了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的有效融合,通過教師的提問引起學生反思,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現階段的不足展開分析,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七、教學反思
(一)關注個性差異,實現因材施教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本次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之間的差異來采取適合的教學措施,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針對性的引導。如有的學生對于小時、分鐘等基本知識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個時候,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導,讓學生更好地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而有的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比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礎知識。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則要放慢腳步,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理解,使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不斷的提升,等等。
(二)增強問題的開放性,促進積極參與
問題導向下的跨學科教學要具有開放性,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到跨學科學習中,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分析。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正確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需求,設置多樣化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發散性思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真正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借助問題導向展開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如何運用知識去解決跨學科問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文以“時間在哪里”跨學科活動為例,探討了如何在跨學科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交流互動等。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參與程度,而且可以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思維、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使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提高核心素養,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常州市冠英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