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回憶起在羅森購買的種種美食,擔憂退市是要退出中國市場。還有部分網友解釋,退市不是關門,不是倒閉,只是股票不能交易。
那么,上市24年的羅森為何選擇退市?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便利店,羅森退市是否會對在華門店經營造成影響?這背后,又折射出中國便利店賽道怎樣的變化?
據悉,羅森的母公司三菱商事持有羅森50%的股份,2019年,日本國內第二大移動運營商KDDI與羅森展開資本合作,也持有部分股份。2024年2月6日,KDDI宣布,將在資本市場上對羅森進行要約收購,收購總額將達到近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0億元)。在此之前,KDDI計劃從三菱商事以外的普通股東手中收購股份,從而使持股比例增加到50%。
3月7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公示了KDDI株式會社收購株式會社羅森股權案。交易前,羅森由三菱商事株式會社單獨控制。交易后,三菱商事和KDDI將各自持有羅森50%的股份,共同控制羅森。羅森將成為兩家企業的權益法適用企業,羅森的股票將從交易所退回,不再公開交易。
根據報道,KDDI跨界收購羅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通信以外的業務,KDDI設想通過羅森的實體店網絡,來強化自身的金融和保險業務、吸引顧客。另一方面,日本便利店行業也面臨著市場飽和、人手不足的瓶頸,羅森今后將采用KDDI的數字化技術,來提高門店的運營效率、拓展網絡銷售等新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羅森品牌1939年始創于美國,1975年從美國取得特許加盟許可后在日本開出了第一家店鋪。2000年,日本羅森同步于東京證券交易所與大阪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已有24年。1996年,羅森作為第一家外資連鎖便利店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開出首家店鋪,在中國市場的28年,羅森在區域特許加盟和收購本土便利店等措施的支持下,中國門店總數達6330個。而據羅森公司相關高層表示,計劃到2025年把在中國的店鋪數量增至1萬家。
對于網友最關心的是否會影響羅森中國門店的正常營業,官方客服回應表示,沒有收到相關通知,店面是正常營業的,后續以官網披露為準。羅森中國總裁室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此事系日本羅森內部股權變更及投資戰略調整,不會影響公司正常經營。
2020年,羅森中國先于7-Eleven和全家首次實現全年盈利,成為首個在中國市場實現全面盈利的日資便利店品牌。此前,受鮮食供應鏈搭建費時費力、盈利周期長,對區域不熟悉等原因,日資便利店的擴張一直很慢,羅森中國的大步快跑和盈利水準,使其成為外資便利店品牌在中國沖擊萬店的一個樣本。
具體來說,羅森中國很早便開始采用區域授權、大區域加盟一類的模式向陌生地區進軍。比如,在京津冀與超市發聯盟,在四川收購“WOWO超市”等,借助這些本土大企業的倉儲物流體系、供應鏈及工廠資源、市場熟悉度來實現對陌生市場的快速覆蓋。
截至目前,2019年設立的沈陽羅森已開出656家門店,2021年設立的成都羅森已開出846家門店。

與此同時,中國便利店市場格局加速變化,特別是三、四、五線城市增速明顯。據相關資料顯示,2023年新增的門店里面有60%以上是在三、四、五線城市。而與本土企業的深度綁定,加上更多元的加盟模式,同樣幫助羅森走進更為廣闊的下沉市場。
據悉,湖北省內的羅森便利店由中百集團和羅森合作開出,門店的中文標識為“中百羅森”。2016年年初,中百集團獲得羅森(中國)華中大區域加盟資格,可以引進羅森的門店設計和服務管理,在湖北、湖南和河南采取直營或加盟方式發展便利店業務。七年間,中百羅森便利店門店覆蓋了湖北、湖南21個地級市和縣級市,門店總數突破800家,在下沉市場打開局面。
不過,目前國內的便利店行業已進入存量市場,品牌既要面對本土便利店、夫妻店的同業競爭,還有著來自超市線上業務、即時配送電商平臺的異業競爭。
此次羅森退市的行為雖然未影響門店運營,但也揭露了羅森在經營、轉型中面臨的巨大壓力。羅森在官網發布的公告中提到,公司所屬的行業除了競爭環境加劇、消費者需求多樣化之外,還面臨原材料費、人工費、物流費等各種成本上升的嚴峻形勢。羅森認為,“本次交易將有助于提高公司價值”。
新零售專家鮑躍忠談道,目前整個便利店行業面臨多重挑戰。一是全渠道的影響。如今中國市場已遍布融合了全渠道的有力競爭者,包括便利店在內的所有零售業態都有必要進行轉型,這是一大挑戰;二是新業態、新零售的挑戰。電商、外賣、專業店、餐飲店等模式都可能對便利店形成挑戰;三是來自消費周期的挑戰。假如某一領域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開始下行,勢必影響到該領域的相關企業。
鮑躍忠指出,目前各種模式的線下門店增多,線上零售形式也日趨豐富,國內零售市場已呈現高度競爭的態勢。

梳理發現,外資品牌像7-Eleven、羅森、全家等進入中國市場后,在管理經驗、品牌創新與影響力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但經過多年發展,該競爭優勢日趨平緩,已不具備壓倒性優勢。從門店規模來看,目前位居中國市場前三甲的分別是美宜佳、易捷和昆侖好客,均為本土品牌。為了更快地跑馬圈地,外資品牌放下了一線城市選址的“高冷”姿態,開始深挖下沉市場潛力。
然而,下沉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由于中國市場每個地區的差異性,想要下沉的外資品牌,會面臨與目前門店集中的一線城市不同的城市人口結構和居住形態,這給外資連鎖便利店下沉擴張帶來了諸多區域性挑戰。除此之外,食品作為便利店中消費頻率較高的商品,在全國加速布局的外資品牌,也要面臨中國各地口味和飲食文化差異的挑戰。
事實上,要打造“千店千面”難度很大。它不僅需要經營者靈敏捕捉到不同地區甚至社區的細微消費差異,從而調整商品擺放、選品、促銷定價和增值服務。還需要利用新技術的賦能解放人工勞動力,實現科技與個性化服務的有效結合。
面對行業競爭壓力,便利店品牌紛紛嘗試尋求新的增長點,通過數字化轉型、發力鮮食等方式占據優勢。今年4月,7-Eleven便利店在廣州開出全國首家小食堂。該門店在原來的基礎上將熱食區域放大,同時新增堂食用餐區,主打現制、現烤、現炸的產品。7-Eleven便利店母公司柒和伊控股集團指出,7-Eleven便利店將重新定義目標客群及價值主張,加大店內的食品占比以滿足當地需求。
美宜佳醞釀數字化變革,并在2024年初正式進入業務變革階段,進行組織、人才等方面的革新。羅森則希望通過與KDDI的合作,加快數字化建設,采用KDDI的數字化技術來提高門店的運營效率、拓展網絡銷售等新業務。

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認為,電信企業的收購或將對羅森的數字化運營帶來支持、提升,不過,并購的最終效果仍有待觀望。他還表示,對于便利店連鎖企業而言,無論是前端的門店運營、商品結構的開發與優化,還是后端的供應鏈建設、數字化運營能力,都需要著力提升,并根據市場情況因地制宜進行開發。
可以預見的是,精細化運營管理、數字化+AI助力經營提效已成行業共識。《2024 年便利店發展報告》分析指出:在精細化運營管理方面,便利店行業通過自建工廠和物流網絡,實現了對上游生產環節和物流環節的深度控制。此舉不僅有效降低了采購成本,加強了品控管理,還極大加速了新品的推出速度,從而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優質的商品選擇。而數字化管理轉型則為便利店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便利店能夠實現對人力資源的精細化管理,優化運營流程,并顯著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