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連云港市區的地理中心區,毗鄰港口,隴海鐵路穿境而過。1984年12月19日,國務院批準連云港市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歷經40年的艱苦創業,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連云港經開區)已成為連云港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對外開放的支撐點,先后榮獲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首批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等國家級“金字招牌”,綜合實力穩居國家級經開區前列,成為新亞歐大陸橋沿橋省份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中國投資的熱點地區。
有無資格搞——把握歷史機遇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中國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重大戰略方針。1979年7月,中央決定設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4個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帶動整個國家對外開放。1984年2月24日,鄧小平同中央一些領導人進行座談,討論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及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問題。他指出:“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他還提出,“除現在的特區之外,考慮再開放幾個點,增加幾個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p>
1984年3月26日到4月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天津、上海、大連、煙臺、青島、寧波、溫州、北海8個城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VlRQ5oAGSyNY+PaG9tl4JxKPfcJ/sm1nPEXr3/FEahY=特區和海南行政區,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省區,以及中共中央、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總參的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
江蘇并沒有接到參會通知,原定的開放城市名單中也沒有連云港、南通兩市。在會議進行中,時任江蘇省省長的顧秀蓮代表江蘇省委、省政府趕赴北京匯報和爭取。她利用多種機會迫切地表達了希望開放連云港、南通的愿望。最終,經她提議并報請國務院領導同意,增列了連云港與南通兩市。
4月7日,《人民日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18日,市委辦公室向省政府發傳真電報《關于連云港市要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反映》,匯報連云港各界群情激動的心情以及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對外工作思路,表達興辦經濟開發區的決心和計劃。市政府辦公室擬定《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精神,實行進一步開放的意見》。
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決定進一步開放包括連云港、南通在內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提出實行10項政策和措施,其中就包括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了扶持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國家比照經濟特區推出一系列傾斜政策。連云港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歷史新紀元。連云港經開區建設發展的大幕也由此拉開。
應該怎樣搞——敲定開發建設方案
1984年4月20日,連云港市向省政府匯報關于對外開放的相關工作,其中對經開區選址、規劃情況作專門匯報。省領導指出,規劃考慮盡可能全面些,要進一步調查研究,聽取中央部委、省廳有關專家意見。
5月初,市政府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9日,市領導趕往南通,向在那里視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谷牧匯報辟建經開區的構想。谷牧指出:“搞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主要抓好規劃的制訂,要聽取各方人士意見,搞好可行性研究?!?/p>
7月7日,市政府《關于報送連云港市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方案的報告》上報省政府并轉呈國務院。報告中將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港口建設、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并列為整個城市“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重要建設工程。提出連云港經開區采取“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實施、由小到大、逐步發展”的方針,先劃出地理地質條件最優的3平方千米,從發展工業和旅游服務人手,成熟一個,建設一個,逐步將經開區建成以加工工業為主,金融貿易、旅游服務、科技、教育、文化協調發展的綜合型臨海經濟活動中心。7月下旬,省委書記韓培信到連云港視察,主持撰寫《關于南通、連云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調查報告》給省委常委會、省政府黨組。10月8日,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座談會在天津召開,連云港經開區開發方案獲批通過。
12月19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南通、連云港兩市進一步對外開放方案的批復》,指出:“連云港要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與沿隴海線鐵路各省的經濟技術協作,為腹地的經濟發展服務。”并且,“可以有準備地逐步興辦經濟開發區”,目標是將連云港、南通建成“華東地區新興的工業、外貿港口城市”。
在哪里搞——選址爭議一波三折
在擬訂上報經開區建設方案的同時,關于經開區的具體選址一直在討論中。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建0在靠近新浦宋跳一帶,便于利用國家給予經開區的優惠貸款,對老城區進行改造;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經開區應建在港口城區,以港口為依托,帶動連云港發展。
1984年4月中旬,市政府辦公室擬定《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精神,實行進一步開放的意見》,提出經開區選址放在云臺區中云鄉以中云臺山為中心的開闊地帶,面積30~40平方千米。4月20日,省領導聽取匯報時要求提兩個選址方案。5月,按照省領導指示,市政府組織市規劃局和市農業區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商談經開區的選址問題。
根據選址“不能在市中心區,要有開發空間,地理界限明確、便于管理”的要求,市農業區劃辦公室擬訂了三個預選方案:第一處為宋跳東南角一帶,位于花果山鄉境內,西邊和北邊均有河流,有獨立的發展空間,并且比較開闊,同時地理界限明確,封閉管理容易,稱為“南城方案”;第二處為黃九埝,位于中云鄉境內,該處靠近港口,國際交流便捷,同時北有排淡河,南有中云臺山,封閉管理條件好,稱為“中云方案”;第三處在大島山東側,位于云臺鄉境內,遠離城區,土地開闊,便于封閉管理,稱為“大島山方案”?!爸性品桨浮迸旁诤蜻x地址的第一位。
7月初,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領導研究確定將中云臺地區作為經開區首選地址。7月7日,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報送連云港市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方案的報告》中,從選址、規劃制訂等方面,提出選定“中云方案”的多項理由。省政府同意連云港市政府的上報方案,責成省開放辦、省建委等部門派人到連云港實地考察。
8月,市規劃局擬訂《中云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草案)》,市委、市政府召集有關方面的專家對方案反復研討和修改。9月1日,市政府將《連云港市中云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上報國務院。12月19日,國務院發文批準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置定在中云臺地區:東起經四路,西至黃石公路,北起排淡河,南到中云公路,近期規劃面積3平方千米。
1985年6月17日,谷牧到連云港視察,察看連云港經開區的選址情況。當谷牧站在云臺山一處高地俯瞰中云鄉時,他說:“這個地方不錯,界線明確,靠近港口,交通方便,連云港需要辦一個開發區。”臨走前,谷牧勉勵連云港市有關領導,他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云臺山周邊會出現一座如香港一樣的美麗城市。
何時開始搞——工程建設正式啟動
隨著選址的確立,經開區進入了具體的建設階段。1985年4月3日,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經開區管委會)正式成立,市建設開發公司劃歸經開區管委會領導,由該公司負責實施經開區的開發建設。5月中旬,經開區管委會組建管委會工作機構,成立管委會辦公室、區物資供應公司與市建設開發公司.統稱為“一辦兩公司”。
5月30日,市規劃局批準《關于建設“中云經濟技術開發區”定點的報告》,對經開區近期建設規模3平方千米、起步區1.3平方千米的四至界限明確劃定,啟動征地拆遷工作。
6月25日,經開區管委會進入經開區現場辦公,在云臺區協助下開展征地拆遷工作,落實全面開工的各項任務。7月中旬,4000萬元專項開發貸款、1萬噸鋼材、1萬噸水泥、5000立方米木材等落實到位,排出13項工業建設項目。同時,依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13號文件擬定連云港經開區稅收優惠政策及土地使用、企業登記、企業勞動工作、涉外經濟合同等管理辦法。
7月26日,市政府主持召開經開區管委會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摒棄當時多數城市通用的“三通一平”或“五通一平”,按照深圳標準實行“七通一平”,并要求全市各部門、各單位本著“不賠不賺,賠了也要干”的精神,支持經開區建設。7月底,經開區建設工程指揮部成立。
8月21日,《連云港市總體規劃調整和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審查論證會召開,確定近期開發面積1.3平方千米。28日,經開區管委會、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建設開發公司會同省規劃設計院兩次開會研討經開區近期規劃的詳細方案,擬定近期建設指導思想為“一次形成,分期實施,集中興建,滾動發展”。9月5日,經開區管委會批準由市建設開發公司承建12個項目,預投資額4795.5萬元。30日,經開區場地回填工程全面展開。10月8日,市規劃局《關于報送<連云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起步區規劃>的報告》上報市政府審議。21日,市政府批轉該報告,要求經開區管委會按照此規劃組織實施。
1985年11月25日,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幢標準廠房開始打樁,全面拉開了建設大幕。建設者們克服基礎建設負擔大、資金匱乏等困難,至1987年底,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53億元,建成道路7萬平方米,建造各類房屋近4萬平方米,開發土地面積0.43平方千米。參與民航機場、供水管網、供電線路、通訊設施等區外配套工程建設,基本實現“七通一平”,具備投資辦廠的條件。
具體搞什么——實現全面突破
建區初期,連云港經開區側重吸引內陸腹地企業,特別是三線軍工企業共用共建經開區。1985年3月,經開區第一個內聯項目——中國醫藥工業公司與連云港市制藥廠合資建設年產480噸藥用鋁箔生產裝置由國家醫藥管理局批準立項。經開區由此拉開工業項目引進的序幕。1988年,經開區進入開發收益期。至1989年,全區共有外資項目6個、內資項目56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3億元。
1990年1月,連云港經開區的規劃定位由單一的工業區調整為基本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城區。連云港經開區管委會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的戰略重點,提出“以內引外,以外引外”,對外招商逐步擴展到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泰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1997年8月,連云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開始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企業。2001年,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的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獲國家科技部正式批準。為大力發展出口加工貿易,連云港市決定在連云港經開區建設出口加工區。2003年3月,出口加工區獲得國務院批準。連云港經開區形成了開發區、出口加工區、高新區三區合一、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2004年至2011年,連云港經開區承擔起臨港產業區開發建設的使命。在突出招商引資工作的基礎上,連云港經開區進一步加大對高新技術項目的扶持力度,支持企業研發高新技術項目,逐步確立了“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方針,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逐步發展與之配套的第三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此外,連云港經開區注重做好企業服務,成立連云港經開區行政服務中心,提高服務企業效能。
從2012年起,連云港經開區進入港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階段。隨著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云港片區、連云港綜合保稅區相繼獲批,連云港經開區迎來了“三區疊加”的重大戰略機遇。根據連云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蘇北最高、沿海一流,大手筆建設現代化新港城幾何中心”目標要求,連云港經開區明確“高層次商務開放區、高水平科技研發區、高品質生活居住區”城市定位,構建“雙軸雙廊、一核多片”總體空間結構,推動城建項目加快落地;發展“4+N”主導產業,全力打造“中華藥港”、高性能纖維產業園、高端裝備制造研發生產基地等;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引領作用,著力打造開放創新發展“策源地”;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優化環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至2023年底,連云港經開區主要經濟指標與建區之初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約1300倍、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約620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約670倍、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約145倍。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75項,其中2項、41項分別被全國、全省復制推廣?!拔鍣M八縱”路網框架全面形成,智慧水務、海綿城市等建成投用,一批教育、醫療、商貿等服務配套資源加速集聚。全區城鄉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和參保率逐年攀升。一座具有國際氣息、蘊涵現代氣質、充滿都市活力的宜居宜業宜游之城,正面朝大海,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