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鎮位于六合縣境內西北部,地處江蘇六合與安徽天長、來安的兩省三縣交界,與中共中央中原局(后為中共中央華中局)所在地和新四軍第5支隊(后為新四軍第2師)指揮部相距不遠。境內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地,故有六合北部山區之稱,又因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歷史上曾為軍事要地。
1939年7月1日,新四軍第5支隊在安徽省定遠縣藕塘鎮附近的安子集成立,羅炳輝任司令員。這支新四軍部隊一直在淮南路東地區的六合、天長、來安、定遠等縣堅持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支隊成立不久,新四軍第5支隊第8團和第15團,在羅炳輝司令的率領下進駐竹鎮。從此,新四軍在六合一帶開始了為期數年的抗日游擊戰爭。
10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軍法處”組建,是軍隊內部保衛機構,主要任務是在軍隊內部進行肅反肅特,防止和打擊奸細敵探混入新四軍內進行破壞活動。1940年3月至6月,淮南抗日根據地津浦路東、路西各縣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同時,設立了專門保衛機構。路東各縣設軍法室,常布礎任六合縣軍法室主任,軍法室屬于江北指揮部軍法處領導,與縣政府、縣武裝總隊平行,履行公安部門職責。9月下旬,軍法室改為公安分處,并逐步建立了偵察、審訊、秘書三個科,以及一個警衛隊和看守所。
1941年1月,以江北指揮部軍法處地方工作管理科為基礎,成立淮南津浦路東聯防保安處。與此同時,路東各縣軍法室均改稱保安分處,六合縣保安分處主任是常布礎。縣保安分處即有捕、殺、押、罰等職權,是縣“三巨頭”之一。1942年11月,華中局在蘇北阜寧召開鋤保工作會議,決定為適應政權民主化與領導一元化的要求,把過去各根據地帶有軍隊性質、垂直領導的保安處改為公安局。明確規定公安局是抗日民主政權維持社會秩序的機關,隸屬各級抗日民主政府領導,定期向政府匯報工作。
1943年2月,津浦路東聯防保安處改稱為津浦路東專署公安局。與此同時,津浦路東撤銷8縣建制,成立吁嘉、天高、來六、東南4個辦事處,下設公安局。來(安)六(合)辦事處公安局設立在竹鎮中胡村的胡志鵬家中,這是六合縣歷史上最早成立的公安局,王凌青任首任局長。
1944年4月的一天,時任淮南津浦路東專署公安局審訊科科長洪沛霖受新四軍津浦路東專署公安局局長林道生委托,來到竹鎮組建竹鎮派出所,并在竹鎮市抗日民主政府附近的居民楊祿增家門口掛起了“來六辦事處公安局竹鎮派出所”牌子,這是淮南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個公安派出所,也是新四軍第一個派出所,所長黃經農,副所長孫標,民警隊長朱德有。派出所在行政上是竹鎮市的下屬部門,業務上屬來六辦事處公安局領導。派出所配有兩個班的武裝人員,派出所的主要任務是鋤奸、懲匪、防特,捍衛革命根據地。由于當時還是抗戰時期,派出所人員都是新四軍戰士,接受新四軍領導,同時要協助地方政府維持社會治安,故稱為“派出所”,意為新四軍派出機構。竹鎮派出所亦是中國公安派出所的起源地。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六合縣設立日本特務機關,成立淮南憲兵大隊,主要活動范圍在六合、儀征、天長、來安等地。他們經常以三五塊大洋收買幫兇,派到抗日根據地進行破壞活動。駐揚州的日特機關將經過訓練的女特務陳來和及娼妓黃錫林派至六合,混入竹鎮市婦女抗日協會刺探情報。汪偽特工組織偽政治警衛總署的特工人員到淮南津浦路東一帶活動,其偽行動縱隊、偽政治工作局經常在竹鎮一帶搞暗殺行動,專門捕殺新四軍民運工作人員,區、鄉、保長及抗日團體負責人。此外,國民黨的韓德勤部也派特務到淮南路東包括竹鎮一帶收集情報,搞暗殺活動。他們還在六合、竹鎮一帶造謠惑眾,妄圖搞亂抗日根據地民眾的思想,詆毀共產黨和新四軍的形象。日、偽、頑特務組織在竹鎮一帶勢力交錯、活動頻繁,他們以公開的或者秘密的,直屬的或者委派的,偽化的(即實為頑特卻以偽特面目出現)或者土匪的形式出現,進行各種各樣的破壞活動。為此,新四軍竹鎮派出所針對日、偽、頑挑釁和破壞活動進行打擊和斗爭。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打擊敵特活動,為派出所戰士偵查破案提供線索,許多化裝成小商小販的敵特分子無處遁形紛紛落網,全面清理了竹鎮抗日游擊區的“定時炸彈”。派出所戰士不僅鋤奸反特,而且還要打仗。1944年12月22日,派出所接到“內線”王世隆情報,由日偽軍組成的一個營將于程橋換防。竹鎮派出所聯合新四軍來(安)六(合)支隊在羊山頭設下埋伏,斃傷俘虜約300人,繳獲曲射炮、輕重機槍、擲彈筒等20余件,受到了新四軍軍部通令嘉獎。憑此一役,“新四軍第一所”威名遠播。
當年派出所的新四軍戰士還留下不少軍民魚水情深的佳話。他們在竹鎮制定了“東西不還不走,水缸不滿不走,地不掃不走”的“三不走”規定。他們在嚴格執行部隊紀律的同時還注重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1944年10月,抗戰形勢嚴峻,加上嚴重的旱災,給根據地軍民造成了巨大困難。為了保衛抗日政權,維護社會治安,竹鎮派出所戰士與百姓同吃同住。當時,戰士曹康就住在村民胡志鵬家中,發現年邁的胡志鵬孤身一人,貧病交加,眼看就要錯過播種的時節,農時不等人啊!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曹康主動帶領王文飆、張永欄等戰士一起幫忙播種。
新中國成立初期,派出所干警在打擊匪盜、改造社會殘渣余孽、反投機倒把等方面積極工作,維護農村社會治安,維護基層社會穩定,支持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壯大與發展,使竹鎮一帶的社會面貌生機勃勃。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平息“毛人水怪”的社會影響。當時,竹鎮地區流傳:每到晚上,就有一種全身長滿長毛的水怪從水里爬上岸來,不僅襲擊單身行人,還要吃小孩,鬧得人心惶惶。竹鎮派出所干警經過一個多月的蹲守,真的抓住一個“毛人水怪”。原來,此人是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恐怖面具的國民黨特務,他故意散布謠言,制造恐慌,擾亂人心,破壞社會穩定。1954年1月10日,《新華日報》第一版刊載了制造“六合毛人水怪”案件的反革命分子侯家彤被槍決的消息。
改革開放時期,竹鎮派出所干警繼續守萬家燈火,護一方平安。1982年冬,竹鎮地區20余頭耕牛先后被盜,一時間老百姓人心慌慌。那個年代耕牛是莊稼人的命根子。民警接到報案后,發出誓言,如果來年開春還未找回耕牛,我們套犁為群眾耕田耙地!民警經測算,耕牛最快每小時行走不足6里路,作案人得手后必然沿著山路驅趕。后民警憑著牛糞來到了鄰省某地,終于找到了被盜耕牛的下落,一舉打掉了作案于蘇皖兩省的盜牛團伙。為此,老百姓興高采烈地自發送來錦旗,上書“昔日新四軍第一所保家衛國,今朝竹鎮鄉派出所看家護院”。
新時代以來,竹鎮派出所繼承和發揚“新四軍第一派出所”的優良傳統,提出“糾紛不化解不走、隱患不排除不走、群眾不滿意不走”新的“三不走”規定。派出所干警不斷踐行新的“三不走”精神,近兩年共調解各類糾紛2000余起,成功率99.8%。排除各類安全隱患320多起,群眾安全感達99%以上,案件發生率在全市最低,使人民群眾真正具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