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教材教數學,還要通過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實際問題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多角度拓展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思想、方法,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育人價值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學段主要采用主題式學習,第三學段可適當采用項目式學習”。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筆者針對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購物”一課,設計了“愛心小集市,讓愛不閑置”主題式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實際的問題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運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和語文、美術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方法,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思想、方法,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一、尋找數學學習與真實生活的聯系
關于人民幣的學習是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世界關聯的重要素材,其蘊含的單位十進制模型是學生后續學習的重要基礎。為更好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筆者開展了有關“人民幣知識與經驗儲備”的問卷調查,在二年級隨機選取4個班級作為樣本,以了解學生對人民幣的總體認識、對人民幣單位轉化的認識和用人民幣解決問題三個方面的情況。
調查發現,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貨幣量感缺失?!?元和10元分別可以購買什么”直接反映出學生對貨幣單位的量感。由于二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且隨著支付方式的改變(使用支付寶或者微信等進行交易),缺少使用人民幣的生活經驗,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正確回答1元和10元的購物問題。二是兌換能力不足。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幾元,但只有少部分學生認識幾角和幾分。這也導致學生對貨幣單位十進制關系的理解粗淺,雖然大部分學生知道1元=10角,但對于“如何拿出5元錢”這個問題,只有很少的學生想到了2種以上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確定了如下單元目標:一是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二是認識各種常用面值的人民幣,了解各面值人民幣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三是學生經歷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對貨幣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養,了解簡單的貨幣文化,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四是在購物活動中了解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感悟有序思考的數學方法,提升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增強應用意識。
二、設計指向真實任務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
學生在生活中的閑置物品比較多,既浪費資源,又浪費空間,有些閑置物品直接丟掉,十分可惜。面對閑置物品帶來的困擾,學生產生了將自家的閑置物品進行售賣,用得到的錢為父母買禮物或買自己需要的物品的想法。為此,筆者確定活動主題為“愛心小集市,讓愛不閑置”,并把驅動性問題定為:如何在愛心小集市中成為金牌銷售員?
【活動一】小小調查員
任務1:開展小集市啟動會,確定活動主題(如圖1)。
任務2: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協作,學生結合自身能力及擅長的領域,分工協作,分別進行采集數據、整合計算、查閱資料、采訪以及匯總資料等,共享資源,協力開展“愛心小集市,讓愛不閑置”的主題活動。
任務3:調查了解集市活動的要素。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地走訪超市等購物場所,了解集市活動要素。
【活動二】小小研究員
任務4: 結合生活經驗,研究人民幣相關的文化知識。
一是你想了解哪些關于人民幣的內容?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及時記錄調查信息。
二是你了解到哪些關于人民幣的知識?將自己或小組的調查結果進行整理,以適當的方式呈現(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呈現形式一般都是以文字或拼音、圖片或實物描述為主。對于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在家長的協助下以思維導圖或PPT等形式呈現)。
三是對整理的內容進行介紹。交流課前搜集的人民幣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組匯報人民幣圖案及構成元素的含義。接下來,學生觀看視頻,了解中國貨幣的歷史知識,并初步了解其他國家、地區貨幣的形態及面值等情況,了解簡單貨幣兌換的金融知識,形成初步的金融素養。
四是人民幣的兌換與計算。教師設置“人民幣的兌換與計算”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是以“數錢”活動為載體,使學生經歷分類、整理、觀察、操作等具體活動,了解人民幣的單位及元、角、分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購物”活動中學會付錢、找錢,感受付錢策略的多樣性;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形成對貨幣多少的量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顒恿鞒倘鐖D2所示。
交流前,教師需要了解學生準備分享的內容,合理安排展示順序。學生可以從課內重難點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也可以根據作品分類匯報。如果時間允許,建議教師給更多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完整、有序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生經歷“提出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選擇一定的方法進行調查—記錄、整理調查結果—展示交流”的全過程,有助于初步培養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任務設計和布置時應給予一定的提示或指導,重點任務是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和各種面值。
任務5:研究語文學科相關知識(“我是小小推銷員”)。這次口語交際,是讓學生嘗試做推銷員,向別人介紹一種商品。為了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推銷的方法,使學生成功地把一件商品清楚明白、簡潔生動地介紹給他人,筆者結合口語交際的內容精心設計了“嘗試性推銷商品”的活動,旨在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推銷的方法,給學生以商品推銷的初步體驗,使他們感受成功的快樂;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應對、傾聽、提問等能力;使學生學會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從外觀、規格、用途、使用方法、價格等方面有條理地介紹“商品”,努力用語言打動別人,并能針對別人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和解釋(如圖3)。
在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真正體驗到了推銷員的角色,享受到了口語交際的快樂,達到了初步學會推銷方法的目的。
任務6:研究美術學科相關知識,制作價簽、宣傳海報。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圖形、文字、色彩等要素,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海報,用“現實折扣”“2元小店”“1元起售”“低價秒殺”等生活化的語言概括了各自小店的特色。教師巧妙地將美術課程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感悟數學的審美價值,發展創新意識(如下頁圖4)。
【活動三】小小策劃師
任務7:策劃集市活動。師生共同策劃活動方案,活動目的是將學生閑置的物品與同伴分享、交換,得到自己喜歡的物品,并通過計算,得出付款數量,學習主動推銷自己商品的方法,學習設計促銷語。活動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及市場交換和物品交換意識,讓學生在情境模擬中提升實踐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活動流程為:準備售賣(教師提前布置場地,給每個小組劃分區域,各小組布置自己的售賣場地,擺標語牌、裝飾賣場,分類擺放閑置物品、擺好對應價簽,準備售賣)—開始售賣(教師宣布售賣要求后啟動售賣活動,A組學生扮演顧客購買B組學生閑置物品,在“商品”交易中進行特殊的語言交流,對買賣物品做記錄,學會簡單的數據統計、計算;有序地推銷、介紹自己物品,大方、聲音響亮地推銷交流;互換角色,體驗“推銷員”和“顧客”的不同角色)—售賣結束(整理物品,匯總、計算,統計收益)—評價、反思(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公正地評價自己、同伴、小組在活動中的表現)。
【活動四】小小銷售員
任務8:在小集市中,爭當金牌銷售員。教師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購物活動中合理使用人民幣,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在買賣過程中,學生將1元、2元等不同面額的人民幣與商品建立對應關系,感悟商品與貨幣的對等價值。在收付款的過程中,學生準確進行單位換算,形成對貨幣多少的量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述說購物的過程,并且反思評價,進一步積累使用貨幣的經驗,形成初步的金融素養,體會數學的實踐價值。
【活動五】小小點評家
任務9:學生自評、互評。在開展“愛心小集市,讓愛不閑置”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收獲頗豐。首先,綜合應用了數學、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明確所學知識彼此有密切聯系,可以整合,能夠學以致用。其次,團隊的智慧是學生克服困難的法寶。每一次遇到難題,學生都坐下來互相交流,不斷地發散思維,共享智慧,一次又一次地解決難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取他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可謂收獲滿滿。最后,學生提升了綜合能力。學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挫折,但回顧這一路,也在不停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由之前的一頭霧水到學會如何利用時間、有效管理項目的進程,這些都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不僅要用教材教數學,還要通過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多角度拓展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像數學家一樣思考,使學生在探尋數學方法與內容系統化和一般化的過程中把握數學知識本質,在深度思考中提升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進而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孔凡哲,趙欣怡.小學數學跨學科的主題式和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4(3).
[2]王永春,張珈瑞.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小學數學教育,2023(17).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