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引領學生品味文章語言、探索表達方法,巧搭讀寫之“橋”,切實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植入文本教學的“土壤”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閱讀課堂教學;文本;語言運用能力;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領悟語言表達方法,形成語言運用的基本能力,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引領學生品味文章語言、探索表達方法,巧搭讀寫之“橋”;強化語用意識,打造“語用型課堂”;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品味文章語言,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咀嚼文字,揣摩字詞,發現語言運用的妙處,領悟其用法,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言運用能力。
(一)揣摩詞句,文意兼得
在文章“牽一發而動全身”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重敲輕磨、細品慢嚼,在語言的反復錘煉中實現“我口言我心”。例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感悟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真摯情誼。從文中的語言出發,“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這句中的“帶著”“頂著”“穿過”“送”幾個動詞的連續運用,把當時那個炮火情境中朝鮮婦女不畏犧牲、為戰士送食物的深厚情誼自然表現出來。接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文中挑選一件戰士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展開想象,再寫下來”,指導學生通過一連串動詞的使用,突出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學生有了真正情感上的認同,此時的理解便不再僅僅是停留在詞義上的理解,而是升華到表達層面的理解,夯實了語用的基礎。
(二)關注精彩,享受魅力
文章中的精彩句通常都蘊含著作者獨特的情感,表現著作者運用語言的得法、準確、生動。學生只有讀透這樣的句子,才能讀懂作者的內心,才能習得表達方法。例如,在教學《匆匆》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認真品讀,找一找優美的句子。學生找到了句子“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教師讓學生思考:這些句子有什么特點?有沒有使用什么修辭手法?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句中“遮挽、跨過、飛去”等動詞用得好;有的說,這些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接著,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也寫一寫類似的句子。學生寫出這樣的句子:“看電視時,時間悄悄地從眼前閃過;玩耍時,時間從追逐嬉鬧中跳過;散步時,時間從輕快的步伐中飄過。”教師抓住這些讀寫結合點,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寫作興趣,而且讓學生領會到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美讀經典,心隨文動
經典片段通常都包含關鍵詞、精彩句,美讀經典片段對學生來說是一種享受。教師可用音樂為媒介,渲染情境,撥動學生閱讀的心弦,借助適宜的音樂,讓學生與音樂和諧共振,心隨文動。《青蛙寫詩》是一首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在教學中,教師播放《小青蛙》音樂,課堂上樂韻彌漫,充盈著一股夏日的清新感。隨著歡快的旋律,學生優美地讀著課文,仿佛走進了詩情畫意中,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
二、探索表達方法,培養語言鑒賞能力
品味語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語言,也是為掌握語言做準備。掌握語言除了要理解語言,還要有好的表達方法作為載體。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一)厘清文章脈絡,增強語言的條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厘清文章脈絡,形成完整的閱讀框架,盡快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布局的特點。例如,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作者的游覽順序和過程”。這樣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語言和文字,學習觀察和表達的順序,從而有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對全文的梳理,也是對如何謀篇布局的借鑒。
(二)揣摩細節描寫,提升語言的質感
很多學生的作文簡單無味,就像“白開水”一樣,原因則是缺乏細節的描述。在寫作文本中有各種各樣的描寫手法,如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與環境描寫等,這些豐富的描寫手法都隱藏在優美的語言中。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引導和點撥,才能使學生悟出真意、明確目的。
例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之后的訓練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文字中找到描述人物神態和行為的詞語,如“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通過掌握課文對聽障人士的動作描寫,學生可以感受到他的勤奮和堅持,感受其高超的繪畫技巧。 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把教材當作例子來教,使學生懂得如何去鑒賞一篇文章,實現了閱讀教學的提質增效。
(三)體會修辭方法,感受語言的魅力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如果加入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文章的語言就更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教師要運用有效方法,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領悟文章語言的涵義。
例如,在教學《花鐘》一課時,有如下教學片段。
師:把睡蓮當人來寫,它們會像人一樣地生活。我們寫文章時也可以把動物、植物當作人來寫,有人的動作、神態、生活。這樣,文章會更加生動、有趣。
師:中午十二點左右,什么花開花了?
生:午時花。
師: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
師:不就是開花了嗎?都是開花了,有意思嗎?
生:沒意思。
師:課文里用了什么詞?
生:怒放、蘇醒。
師:都是寫開花,但作者卻用了不同的動詞來表達。
師:正是這些準確、多樣的詞,把每一朵花開放時的樣子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老師把他們變成一首小詩,趕緊讀讀吧!
在此片段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挖掘寫作的“秘密”,抓住“擬人手法”“用不同的動詞來表達”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描寫花開放的不同表達方法。接著,教師巧妙地運用文本設計了“(時間),(什么花),(怎么開放)”這樣富有寓意的小詩,既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又提高學生對語言運用的能力。這樣,優美的語言融入充滿特色的句式中,給學生留下妙不可言的感受。
三、巧搭讀寫之橋,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領悟、模仿,進行讀寫結合,舉一反三,強化對語言的吸納,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一)語言典型處模仿寫,強化語用意識
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借助范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時,教師讓學生仿照文中的句式寫:秋天的雨把_____________色送給了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把____________ 色送給了____________,像 ____________。最后,教師把學生所寫的優美句子串成一首詩,讓學生感受到這如詩如畫、爭奇斗艷的秋天的美。教師抓住這些讀寫結合點,引領學生在仿中求變,在仿中創新,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寫作興趣,使其領會了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空白處補寫,領悟豐富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會留下一些“無字處皆有意”的“空白”,給學生寫作訓練提供良機。教師如果讓學生從無字句處浮想聯翩,就會收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后思考:文中對偉大的父親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是對兒子只是進行了簡短的描述,那么,七歲的阿曼達是如何克服恐懼與害怕,獨立熬過38小時的呢?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想象:如果你是阿曼達,你會怎么做、怎么想呢?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以《勇敢的兒子》為題進行練筆訓練,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等進行想象,描寫阿曼達在逆境中的堅強,以照應課文后的“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想象處續寫,增添文本色彩
許多課文的結尾處,雖意猶未盡,卻戛然而止,留給了讀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文本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巨人的花園》一課圍繞冷酷無情的巨人和純真善良的孩子展開記敘,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起先,巨人將孩子們拒之門外,最終在一個小男孩的啟示下,巨人拆除了圍墻,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引導他們想象巨人發火時的表情、動作、心理等,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教師指導學生讀出語氣,加深理解。然后,教師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巨人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巧用教材,善于捕捉機會,架起語言運用能力之“橋”,引導學生進行語用實踐,體現語文課程的核心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汪潔飛. “要素”引領,讓“語用”落到實處[J].教學月刊,2022(3).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