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用訓練,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是“積累精彩句段”,把握“文本主要內容”,能夠扣住“關鍵詞句”來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嘗試將平時積累的“特別有新鮮感的語言”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感悟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在語文教學中,關鍵語段的分析對于落實語用訓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理解關鍵語段,可以更好地掌握語用訓練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
筆者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為例,探討在語段教學中落實語用訓練的策略。
語段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單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語段的特點,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五自然段旁邊安排了泡泡提示語:“我發現這段話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學生閱讀泡泡發現這是一個典型語段,而且還發現這段話中有一個關鍵句,統整這個語段。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初步建立起對關鍵句的認知。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快速閱讀這個語段,說出自己的總體感受。讀完之后,學生發現這一段就是寫西沙群島的鳥多。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語段中直接描寫鳥多的語句,看看這個語段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本段的關鍵句“鳥的天下”。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這段話的其余語句并圈畫描寫的事物,剩下的幾句話分別描寫了樹多、鳥蛋多、鳥糞多,共同體現了“鳥多”。通過這樣的梳理,學生發現關鍵句“鳥的天下”,支撐它的是樹多、鳥蛋多、鳥糞多,形成了一個三角關系。教師可以繪制一個三角形的思維導圖,用這樣的方式展示這個語段的特9NGOJ7O2aGhXjw0gnsppxXaiS+xl8XLSX9qVxox7tEQ=點。這種結構圖的設計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讓學生了解了典型語段的特點,這是學生學習文章結構的關鍵途徑。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和第五自然段結構類似的語段。這樣的教學,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關鍵語段,就像文章中的“心臟”,它蘊含著文章的主題和情感,是整篇文章的靈魂。通過對語段的分析,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內涵。在語文教學中,關鍵語段的分析就如同探險家在密林中尋找寶藏的指南針,它能幫助我們走進文章,挖掘那些隱藏在字里行間的珍寶。
1.復雜性語段。對比閱讀第二自然段,學生發現第二自然段的結構與第五自然段相似,第一句也是整個語段的關鍵句,但是又與第五自然段的關鍵句有點不一樣。第五自然段的關鍵句簡潔明了,直接說“鳥的天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很長,除了寫“五光十色、瑰麗無比”之外,還具體介紹了很多的顏色,后面的二、三兩句具體介紹海水如何好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后訓練題為抓手,讓學生圈畫描寫顏色的詞語,探究不同顏色形成的原因:因為海底有山崖,有峽谷,山崖導致海水變成了什么顏色?峽谷導致海水變成了什么顏色?還因為海底怎么樣,海水就會怎么樣?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可以將關鍵句與段內其他句子關聯起來,理解了這個語段的第一句就是關鍵句,后面的兩句都是圍繞第一句話來寫的。
2.復合型語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兩個相同或類似的語段進行對比閱讀,再次強化對關鍵句的認知。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師讓學生扣住第四自然段的“成群結隊”“好看極了”,感受作者表達的中心:魚多、魚美,就能準確地找出這個語段的關鍵句。學生仔細閱讀第四自然段,發現這個自然段總共有四句話,后面三句是圍繞第一句話“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來寫的。學生看懂了語段的表達密碼,第一句話就是這個語段的關鍵句。
一段話中有關鍵語句,一篇文章也有關鍵語句。全文關鍵語句的分析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主題,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題目,接著再讀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理解“富饒”和“物產豐富”的意思,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句能不能作為全文的關鍵句。學生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第六自然段,找出這段話的關鍵句。學生發現第一句“富饒的西沙群島,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中有“富饒的西沙群島”這個短語,點明了課文的題目,說明這句話就是本段的關鍵句。
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圍繞關鍵句進行交流:課文中的關鍵句,不一定只有一句,可以多次出現,它們的位置非常特殊,可以位于課文的開頭段落,也可以出現在課文的結尾段落。因此,這篇課文的開頭有關鍵句,結尾也有關鍵句,開頭部分提到了西沙群島的富饒,而結尾部分則表明西沙群島會越來越富饒。由此可見,開頭部分是在呼喚,而結尾部分則是在回應,這樣一來,學生就了解了首尾呼應這個概念。
總之,關鍵語段的教學對于落實語用至關重要,讓我們在語文教學的海洋中,借助關鍵語段的航標,揚帆遠航,探索更多語用的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