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體現在閱讀所占語文教學時間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主要是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還是其他語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編者的意圖,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閱讀興趣是學生能夠讀起來、讀下去的內在動力與關鍵因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閱讀內容與要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營造獨特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激發閱讀文本的興趣。
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秋天的雨》,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精美的語言展現了多姿多彩、如詩如畫的秋天美景,適合學生誦讀學習。教師精心設計導語,創設吸引學生閱讀的情境:“同學們都喜歡魔法師,請大家說說自己知道的魔法師都有哪些,他們是什么樣的。這節課,我們要認識一個具有隱身功能的魔法師,需要我們從課文中去尋覓,大家想不想認識這個魔法師呢?”在學生的歡呼聲中,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個魔法師,不僅有隱身功能,而且擅長制造變化,尤其是讓大自然產生令人賞心悅目的變化。大家想不想看看這個魔法師都會哪些魔法呢?”學生以響亮的“想”字表現出極高的閱讀興趣。教師趁機導入新課:“那就讓我們跟隨魔法師的腳步,到課文《秋天的雨》里去欣賞魔法師的杰作吧!”這樣的導入設計抓住了學生普遍喜歡魔法師的心理,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在閱讀實踐活動中積累實用的閱讀方法。首先是積累優美語言的方法。這是學生閱讀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常見的方法有熟讀成誦、摘錄好詞佳句、進行批注等。教師需要調動學生在生活中對事物進行分類的經驗,對積累的語言也進行分類,掌握積累語言的方法。其次是搜集和運用資料。搜集資料并借助資料開展閱讀活動,是統編教材十分重視的閱讀學習任務,教師需要鍛煉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教給學生靈活運用資料開展深入閱讀學習的方法。再次是開展讀寫結合活動,即學習文本中的典范語言包含的表達方法,遷移運用在表達實踐中,讓學生從讀中學習、內化文本表達方法。
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荷花》,課文第2自然段中描寫荷花開放的表達就具有典范語段的特色,教師可以讓學生摘錄由三個“有的”組成的精彩語段,把它歸入排比句的類別中;之后,教師讓學生仿照這一句式寫一寫自己喜歡的花兒開放的情形,寫后讀一讀,與文本中的句子比一比;最后,教師讓學生搜集其他文本中描寫荷花開放的語段,摘錄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語段,豐富描寫荷花開放的語言。在這些閱讀實踐活動中,學生既認識了描寫荷花的典范句式,又積累了描寫荷花開放的多樣化的句式與語段,掌握了描寫荷花的方法。
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是不斷進階的結果,這從新課標在三個學段對“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最常見的閱讀要求就能看出:第一學段的要求用“學習”為關鍵動詞,第二學段的要求以“用”為關鍵動詞,第三學段的要求用“熟練地用”為關鍵動詞;這些要求的變化,體現的正是朗讀能力的進階結果。朗讀能力具有進階的特點,其他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同樣具有進階的特點。如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閱讀方法,從不同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要求來看: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要求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同冊的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要求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要求是“學習怎樣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要求是“了解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在統編教材中,針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學習要求,前兩次體現的是方法進階,后兩次則是難度進階。教師只有從整體上把握閱讀教學的進階要求,才能有序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比如,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朗讀課文是文言文課后練習提出的普遍要求,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朗讀文言文的抓手。在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的教學中,編者明確提出:“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這就是屬于文言文學習起步階段的朗讀要求,強調的是“跟讀”這種學習朗讀的方式,著重解決的是詞句間的停頓問題,主要落實的是讀正確的學習要求。在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的教學中,編者提出的朗讀要求是“把課文讀通順,注意讀好‘因釋其耒而守株’”,強調的是“讀通順”;在四年級上冊的教材中,文言文的課后訓練一般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比三年級的朗讀要求有了明顯提高,還具有自主性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自讀、對讀、齊讀中,落實“正確、流利地朗讀”的要求,真正體現文言文課文朗讀要求的進階。
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是多方面的,主要從閱讀習慣、閱讀速度、閱讀理解、閱讀記憶等方面進行訓練,每個方面的訓練都需要借助評價來衡量學習效果,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評價,既可以在閱讀活動過程中隨機進行,又可以借助專項訓練要求進行檢測。
以閱讀速度的培養為例,一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對本班的學生進行閱讀速度測試,發現7個學生存在閱讀速度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學習課文時讀句子不連貫,不能正確地斷句停頓,出現添字、漏字、讀錯或串行的現象,閱讀速度明顯低于其他人?;谠u價結果,教師為這7個學生進行了個性化的閱讀速度提升指導,采用了游戲化、趣味性十足的課件來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站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這一高度,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在注重指導學生掌握多種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學會2021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基于認知發展規律的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培育與提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