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設置的唯一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本文以第一學段的教學內容為例,探索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形成積累與梳理語言文字的意識、習慣與能力。
識字、學詞、學句是第一學段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字、詞、句又是語言積累的重要對象。但是,第一學段教材中的字、詞、句學習容易以零散、碎片的形式出現,因而需要教師整合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特點,培養學生形成積累語言文字的良好習慣。
1.整合構字規律,引導學生在發現中積累
新課標對第一學段提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的要求,分散在四冊教材的不同學習內容中。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需要適當整合學習內容與資源,使學生學習的漢字之間形成一定的關聯,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關聯,如構形比較簡單、重現率比較高等,幫助學生在識字中舉一反三,進而認識更多的漢字。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中的《“貝”的故事》《中國美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偏旁為“貝”“火”“ 灬”的形聲字,在歸類識字中體會偏旁具有的表意功能。比如,“貝”字旁的字多與錢財有關,“火”字旁與“灬”點底的字多與烹飪有關。據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本冊教材《語文園地》中的識字內容進行整合,以形聲字中的形旁理解字義,幫助學生在自主識字中積累漢字。
2.整合課內外資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第一學段字、詞、句的學習需要向生活延伸,實現課內外資源整合。這種整合主要是指學生將課內掌握的識字規律遷移運用在課外,如校園、家庭、社會等場合,在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時,及時運用課堂上學習的識字方法進行自主識字,并經常與同伴交流自己在課外自主認識的漢字,養成積累漢字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是識字小達人”競賽活動,在不同時間選擇不同主題,像“我是校園識字小達人”“我是家庭識字小達人”“我是超市識字小達人”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積極識字,讓識字成為學生最樂意參與的課外學習活動。學生通過參與系列活動,逐漸養成自主學習漢字、積累漢字的良好習慣,為積累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
創設真實學習情境是開展任務群教學的前提,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教學同樣需要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在適宜的語言學習情境中,開展常用漢字特點辨認與分類整理活動,發展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自主識字
在第一學段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也可以創設仿真的問題情境。如第一學段學生通過學習積累了一些漢字后,會產生運用漢字進行表達的想法,也就是用學過的漢字記錄學習與生活。但是學生的識字量有限,在記錄時容易出現錯別字,這就成了學生學習中需要解決的一個真實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創設“種一棵‘錯別字’樹”的學習情境,即讓學生繪制一棵以“錯別字”命名的樹,學生據此開展學習活動。活動一:將自己記錄與表達學習、生活中出現的錯別字以干枯的“葉”“果”標示在不同樹枝上,以鮮活的“葉”“果”表示正確的漢字,“生長”在與之對應的錯別字旁邊;活動二:捕捉同伴、其他場合出現的錯別字,以同樣的方法呈現在“錯別字”樹上。當“錯別字”樹上長滿了葉子與果實時,學生就具備了很強的糾正錯別字的能力。這樣的活動,促進了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不斷獲得自主識字的能力。
2.創設語用情境,促進學生獨立識字
針對第一學段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教師需要重視語用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運用與建構語言經驗的實踐場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獨立識字的樂趣,逐漸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獨立識字能力。在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識字加油站”欄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 “尋找藏在家人稱呼中的漢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稱呼家人的過程中認識一系列的漢字。在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識字加油站”欄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尋找藏在家中各個房間里的漢字”的學習情境,先認識與衛生間有關的生字,再擴展到認識與廚房、書房、臥室相關的漢字。在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識字加油站”欄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尋找藏在家務活中的漢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先認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再拓展認識與自己干過的家務活相關的漢字。
有了學習情境創設、學習任務的設置后,教師還需要進一步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來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具體學習活動的設計需要根據學習內容特點進行。
1.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分類積累
在第一學段中,積累語言的重點是通過識字完成的,教師可在單篇課文學習、單元學習、本冊教材學習完成之后,組織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對所學習的生字進行分類,依據不同分類標準獲得的分類結果是不一樣的。如學習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后,教師以“生字家族聚會”為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闖關活動。第一關是小組合作找出本單元學習的生字中偏旁相同的字,先完成的小組獲勝。第二關是說出某類字的構字特點與形旁所表示的意義。第三關是在課文出現的生字基礎上,再說出自己認識的同偏旁的漢字,說得多且快的小組獲勝。這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形成分類積累生字的意識。
2.設計過程體驗,引導學生分類整理
第一學段的學生學習漢字、積累漢字,隨著識字量增大,積累的漢字越來越多,難免會出現雜亂無章的情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學習分類整理,主要是讓學生針對一些類似的漢字,及時進行觀察、分析、比較,以偏旁、結構為主,形成歸類的依據。之后,學生再遇到同類的漢字,就能夠依類歸并,構建同一偏旁、同一結構的漢字群。一年級下冊識字課《小青蛙》《動物兒歌》分別呈現的就是以“青”為聲旁和以“蟲”為形旁的字。學生通過課文學習體驗,逐漸形成分類整理所學習漢字的意識。
應該說,第一學段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內容遠不止識字這一項,兒歌、古詩、成語、諺語、警句等都可以是語言積累與梳理的對象,進入第二、三學段,值得積累的語言材料與語言經驗內容就更為豐富了。在任務群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切實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本文系2023年度山東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課題“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教學設計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3LXS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