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中高年級以單元整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借助教材中已有的特殊單元文本群模式,整合普通單元中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建立在單元整合基礎上的群文閱讀,所關聯的一組文本中,除了需要處理比較多的文本信息,學生還可能閱讀未經編者處理的陌生文本。小學生自身閱讀能力有限,直接開展指向議題的群文閱讀,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圍繞議題開展充分的單元預習活動,即梳理群文閱讀的重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前置性預學任務,根據中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字詞句等基礎知識,通過閱讀課文和搜集、分析資料,對單元群文文本內容有整體感知。
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精讀課文《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作家張秋生的作品,選自張秋生的作品集《小巴掌童話》,教師可以從《小巴掌童話》中選擇《奇怪的雨傘》《你的天空,我的草地》等文本組成群文。這些文本盡管篇幅短小,但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畢竟是陌生文本,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課文之前,在班級微信群中將這些文本發給每個學生,讓學生在課外進行預習,并從每篇作品中找出類似課文“金色巴掌”的特殊表達,思考這一表達是怎樣將一些原本很平常的事物變得具有新鮮感的。學生開展預習活動,先學習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摘錄自己喜歡的有新鮮感的詞句,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有新鮮感的詞句。
開展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學生進行預習只是教學準備的一部分,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做好單元導學,即教師以導讀課的形式指導學生制訂具有整體特點的群文閱讀計劃。在具體操作時,學生需要通讀教師根據議題重組的單元文本,了解課文、插圖、課后練習及資料等教學資源,形成具體的單元整合群文閱讀計劃。這樣的導學活動,以學生的預習活動為基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中掌握如何系統開展語言運用實踐活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賣火柴的小女孩》,作為一篇經典童話,可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其中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表達以反復結構的方式,一次次沖擊讀者的心靈,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此,教師以“童話的反復結構”為議題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外,選擇低年級學習的《小壁虎借尾巴》《青蛙賣泥塘》和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組成文本群。在導讀課上,教師先讓學生說說自己預習這幾篇童話作品時有沒有發現共同之處,在學生指出多個文本都是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后,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以確立導學單內容的方式,擬定導學單,重點梳理文本中的反復結構指向的是什么內容,設計適宜的表格呈現反復結構的內容,分析這些內容之間的關系,初步體會反復結構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開展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教師需要聚焦議題落實核心目標,這一核心目標通常由一篇精讀課文承載,在其他課文中遷移運用與拓展,也就是溫儒敏教授提出的“1+X”模式。對于處在“1”位置上的精讀課文,教師需要確保其在群文閱讀中的核心地位,并使其有效落實所承載的核心目標。首先,教師需要明確精讀課文承載的學習任務。在統編教材中,單元中的精讀課文都是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有效抓手。教師需要圍繞學習任務設計系列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中習得方法。其次,教師要保證“1”的精讀效果。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讀”為重點開展學習活動,讀出文本中體現單元核心目標的語段,從中提煉表達方法,挖掘適合開展讀寫遷移的訓練點,這樣就能夠“讀”出內容、“讀”出方法。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古詩三首》之《山居秋暝》,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名作。詩的首句以“空山”開啟,學生在讀整首詩中看到詩人所寫的山中不僅有數不盡的秋色美景,如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蓮葉,而且還處處充滿了山民活動的蹤跡,既有洗浣歸來的婦女,又有打漁歸來的船夫,這樣的“空山”該如何理解呢?教師可以用“如何理解王維的‘空山’”為議題,選擇王維《輞川集》中的詩作《鹿柴》《鳥鳴澗》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其中,《山居秋暝》居于“1”的位置上,學生抓住詩句中的“空山”,先在三、四句詩中理解景物描寫中的“靜態描寫”特點,再理解五、六句詩中由人物出場“竹喧”“蓮動”帶來的“動態描寫”,對接單元語文要素“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習目標;之后,學生結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見人”和《鳥鳴澗》中的“夜靜春山空”,進一步體會王維“空山”詩句中具有的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結合的寫作特點。
在中高年級語文單元學習中,教師需要重視進行具有整合意味的語用訓練,體現單元整體建構意識。這種建構往往落實在單元讀寫有機結合上,即抓住單元中適宜開展讀寫結合的訓練點,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群文閱讀指向的語言特色、寫作方法,通過群文閱讀的比較,加深對文本中的寫作方法的理解。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物描寫一組》,課文由三個選自名著的片段《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組成,本身就是一個以“描寫人物的方法”為議題的文本群,每個片段突出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教師可用“提煉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為議題,讓學生從中提取描寫小嘎子、祥子、嚴監生的不同方法,體會寫不同人物為什么要運用不同的表達方法,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描寫的人物不同,適合運用的描寫方法也不同,所選用的方法需要與人物特點相匹配。
總之,在小學中高年級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實踐中建構有效的閱讀經驗與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統編語文教材的小學中高年段群文閱讀單元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22)GHB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