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綜合性學科,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說明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可能是簡單的知識疊加。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打破傳統單篇教學模式,以任務群為核心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從靜態語文知識學習轉變為動態的語文實踐過程,將單元整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融合和分解,創新課堂教學的樣態。筆者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的教學為例,淺析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融創品質課堂的建構與實施策略。
本單元是一個詩歌單元。一首詩是一個藝術作品,詩歌不是數學題,教師生硬的分析不能帶領學生進入詩的世界。在教學中,教師以單元任務群為大目標,設立情境讓學生自主閱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單元的課文《綠》是我國現代詩人的杰出代表艾青的一首現代詩,以“綠”為話題的古詩很多。四年級學生接觸過兒童詩和古詩,有一定的資料收集的能力。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類整理學習兒童詩,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從“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再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千里鶯啼綠映紅”“春來江水綠如藍”“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這些詩句中都有綠,綠得有魅力,綠得有美感,綠得文人墨客爭相歌詠。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朗讀含有“綠”的古詩句,走進艾青的“綠”,在融古今詩歌于一體的情境中,聚焦單元任務“童詩大比武”,來一場“童詩見面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以文本為依托,讓學生想象這么多的綠集中在一起,不就像草地上的草在微風的吹拂下所呈現的婀娜多姿的情景嗎?有了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就簡單多了。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基于單元任務“童詩大比武”,教師可以分解任務目標,設計“制作一本童年詩集”的驅動任務,通過詩歌“見面會”、詩歌“采擷會”、詩歌“分享會”這三個任務進行單元統整教學。
每一首詩歌,都是詩人精心釀造的酒。艾青的《綠》以生活為原料,那是怎樣的綠呢?教師讓學生到詩中去圈畫,去朗讀,用高低快慢不同的聲音去感悟墨綠、淺綠怎么讀;思考嫩綠、翠綠、淡綠、粉綠又是怎樣的,把你對這些綠的感受讀出來,讀出色彩之美。思想情感是詩人創作詩歌的酵母,不同的人對生活的體驗不同,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體驗,再加上詩人表現生活的獨特情感體驗,他釀造出的詩歌就是生活和情感的融合發酵,這樣的詩歌必然別有一番風味。學生在朗讀中,細細品味,融入自己對生活對詩歌的體會,才能品出詩歌獨有的滋味。在教學《綠》一課時,教師從學生大聲的自由朗讀開始,減少不必要的誘導干擾,使學生自主建構對文本的最本色的理解,這是學生最初對詩歌的整體感知。為了讓教學的效果得以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朗讀指導:“集中、擁擠、重疊、交叉、飄動,詩文中是誰在集中?對,是綠,所有的綠集中在一起,擁擠著重疊著交叉著,這就是融合,融合后又有了創新,變成了新的綠,我們要讀出它的變化,讀出綠的動感,感受到綠的多,綠的豐富,綠的寬廣,綠的交叉,綠的飄動……”有了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對綠的含義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感受到詩歌內在的結構關系,領略詩歌的韻律之美。
基于單元整體的學習任務是不斷推進的,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詩歌的閱讀理解和朗讀等活動,還要根據任務群的要求進行詩歌的想象、仿寫與創編,逐一落實子任務教學,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鍛煉高階思維。
在學生品讀《綠》之后,教師提問:“在這首詩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學生對這個問題也特別感興趣,紛紛議論起來。一個學生說:“第二小節描寫了無數的綠,但是作者仍然不滿足,后面還用了一個省略號。”教師追問:“那是多少種綠啊?你能想象一下,猜一猜詩人還找到了哪些綠?”全班學生一起回答:“蒼綠、果綠、藍綠、青綠、豆綠……”學生的心里面都裝著一個綠色的大詞庫,真了不起。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化身小詩人,從關注生活到詩意表達,創作熱情高漲。有的學生說草地是綠的、桃樹是綠的、油菜田是綠的、山坡也是綠的……有的學生說那嫩綠的可能是剛萌芽的小草,淡綠的可能是鄉下人家種的蔬菜,淺綠的可能是長在河里的青苔,深綠的可能是深幽的叢林,翠綠的可能是桂花樹滿樹的葉子……一幅幅綠色的畫面,深深淺淺,明明暗暗,或濃或淡的綠色背后,是一個美麗的、綠色的大自然。
圍繞本單元詩歌課文和詞句段運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第二階段的綜合性學習,舉辦詩歌“分享會”,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
從冰心的《繁星》到艾青的《綠》,基于單元任務群的“童詩大比武”,學生通過朗讀和想象,感受現代詩語言簡短、形式自由、情感真摯的特點,體會新詩想象的張力與獨特的表達。教師引導學生對比閱讀《綠》與《西湖漫筆》,感受詩歌語言的豐富多彩。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難道春天只有綠色?”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春天是五顏六色的!”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學生明白了,綠代表生機與活力,詩人將綠寫到了極致,滿天下似乎都是綠色的。詩人認為風、雨水、陽光都是綠的,這是詩人動用所有的感官,迫使我們也不得不進入那個躍動的、有溫度的綠的生命世界。艾青筆下的綠,不僅僅只是顏色,它象征著希望,象征著自由,象征著蓬勃向上的力量,象征著對祖國的熱愛。
從課堂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實施到詩歌的朗讀體會,課堂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是“美好課堂的構建者”。詩歌的學習是這樣,其他文體的學習也是這樣,這是一個消化、意化、活化、融化的過程,從活化到融化是再生、是創造。基于單元整體的任務群教學,需要教師構建融合與創新的課堂教學,雖然任重道遠,但是意義非凡。
[本文系山東省淄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人才工程專項課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融創品質課堂建構與實施”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2ZJZX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