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思維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和策略,對文本進行理解、分析、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注重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思維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有效地進行閱讀思維訓練,成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筆者以王崧舟的閱讀教學為例,探討基于閱讀思維訓練的教學設計策略。
王崧舟的教學設計,總給人一種巧奪天工之感。文本信息、課后習題、作者生平、相關作品、單元導語……都成了他的教學資源,他執教魯迅先生《好的故事》一課,脈絡清晰,化繁為簡,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妙用“課后習題”打開教學思路
1.第一道課后習題的教學
(1)初讀課文時你跳過了哪些詞語?
(2)現代文學初創時期是什么時候?
(3)出示20世紀20年代的詞匯,引導學生用現代的詞語與之一一對應;思考能否用現代詞語替換文中的詞語;引導學生從文本結尾處找到現代文學初創時間——1925年2月24日。
(4)出示“碧澄”和“蕩漾”所在的句子,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完成了閱讀指導,同時突破第一個教學難點。
(5)聯系上下文理解“錯綜”的意思,不一定局限在一句話的內部,有時還可以跨越一句話,甚至可以跨越一段話。王崧舟以課件展示文本第四、第六節的內容,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猜猜“錯綜”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王崧舟指導學生改編“云錦”的信息,改得就像一首詩。在此基礎上,王崧舟讓學生閱讀“云錦”的信息,讀完后說說對云錦的印象。
通過指導學生解讀課后思考題,王崧舟幫助學生打開了理解《好的故事》的大門。學生理解了20世紀20年代特有的晦澀詞匯,找到了故事的創作背景,發現了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都倒映在水里。
2.第二道課后習題的教學
(1)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課文哪些地方讓你認定,“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
(2)如果用文中三個詞語概括這個夢境,你會用哪三個詞語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
筆者一點也不奇怪學生為什么能從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找到依據,就像被開了閘的水,一瀉千里!筆者佩服的是,王崧舟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著急解決書上問的問題,他抓住的是題目里給的條件——“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突破了本文的第二個難點——當學生找到十幾處依據來證明這是一個夢時,誰還敢說他們沒有讀懂課文呢!
(二)巧借“相關資料”打通文化壁壘
六年級上冊“致敬魯迅”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王崧舟利用以下資料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
1.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夢常與人們的愿望、盼望、希望聯系在一起。這個好的夢與魯迅先生的愿望有什么關系呢?一起讀課后“閱讀鏈接”的第一段文字——馮雪峰《論〈野草〉》選段。讀一段資料,要學會抓住關鍵信息,你認為關鍵信息在哪段話里?
2.你一定還記得,這個好的故事寫于1925年2月24日,課前,老師請大家了解1925年前后魯迅先生的生活,不看資料,說說你了解的1925年前后的魯迅。老師也帶來了資料——王澤龍《論魯迅一九二五年前后的創作(節選)》。請同學們讀后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交流。
(1)找一個詞形容1925年魯迅先生的心情。
(2)根據資料的內容,用反問的語氣表達魯迅先生的苦悶、悵惘、孤獨。
(3)總結資料的使用方法。
王崧舟科學合理地運用“助讀系統”完成了一堂課的教學,最讓人感嘆的是他的教學每一處設計都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別具匠心。
王崧舟執教《梅花魂》一課,讓筆者再次領略到他在備課時的匠心獨運。課前,他談花論梅,吟誦學過的梅花詩詞引證“愛梅之人”,導出這堂課的主題——梅花;他出示一組描寫梅花的詞語、一組描述老人的詞語,讓學生讀出畫面感,讀出溫度,完成了詞語教學;他設計了一個導學表格,幫助學生理清了“梅花”的文脈,歸納出老人與梅花之間的故事線索:讀詩落淚、愛惜墨梅圖、因不能回國哭泣、鄭重送“我”墨梅圖、含淚送“我”梅花手絹。
王崧舟補充《梅花魂》未編入教材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梅花魂》,尋找作者種梅花樹的原因。在諸多原因中,師生聚焦離別前一天早上,外祖父送給鶯兒墨梅圖時說的一段臨別贈言。在外祖父看來,梅花有“三最”,王崧舟抓住“梅花具備了人的品格”提出“借物喻人”的表達手法,及時補充了“菊、蓮、牡丹”等花卉同樣具備的人的清正廉潔、淡泊名利、典雅端莊等品格,但是只有梅花代表的是百折不撓、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隨后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資料,比如文天祥、楊靖宇、岳飛……如果給這些愛國英雄種一種花,你一定會選擇梅花,因為梅花早已成了一種象征,一種頂天立地、堅守氣節的象征。梅花還是一份寄托,寄托的是一位老人眷戀祖國的赤子之心。
在此基礎上,王崧舟引導學生通覽全文,找一找那顆赤子心在文章的哪些地方熱烈跳動,思考問題“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比喻一種人格,寄托一種情感。對梅花一樣的人,你的心里升騰起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體會作者對外祖父深刻的思念之情。
王崧舟用詩意的語言、充盈的文學材料、巧妙的教學設計達成了一個個教學目標,啟發了一顆顆求知的心靈。有效的閱讀思維訓練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將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緊密結合,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