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其中“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從世界歷史的客觀規律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時代,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從世界歷史的發展道路來講,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從世界歷史的價值取向來講,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與價值追求,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要實現“魂脈”與“根脈”的融通,在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精神力量的同時,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 鍵 詞:“第二個結合”;世界歷史;價值意蘊
中圖分類號:A81;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09-0013-11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內涵豐富、目標明確的重要論斷,并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展示了馬克思主義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理論品質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綿不絕、兼容并蓄的特質,突顯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導向。“第二個結合”充分反映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的辯證統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2]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既意味著民族歷史需要在世界歷史中把握定位,也意味著民族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組成部分,在相互交往中共同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
一、“第二個結合”順應了世界歷史的普遍規律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潮流,每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體系中聯系更為緊密。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無產階級解放的真理之光揭示了時代發展的規律,以順應時代發展之勢成為人類思想文化的先鋒。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有效破解了文化霸權、文化對抗的黑暗,實現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具有高度契合性,厚植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根基。
(一)傳統文明的民族歷史向現代文明的世界歷史轉變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傳統文明的民族歷史向現代文明的世界歷史轉變的歷史必然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3]通過變革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世界精神”解釋歷史發展的立場,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實際的生產生活mTiD39SAXGwVI6uihRwAPw==出發,揭示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根本原因。在馬克思看來,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驅動力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區隔,使得社會分工和民族之間的交往不斷擴大,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4]。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作用下,“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5],使得傳統的民族文明不得不向現代文明轉變,資本主義“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6],傳統文明的民族歷史向現代文明的世界歷史轉變具有現實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克服資本主義狹隘的民族界限。隨著世界歷史的深入推進,徹底告別了封閉的民族歷史和離散的地域歷史,“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為公共的財產”[7],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鑒代替了過去閉關自守的狀態。“如果各國重新回到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孤島,人類文明就將因老死不相往來而喪失生機活力。”[8]只有主動融入世界,才能使中華民族文明保持生機和活力。馬克思主義深入挖掘中華文明之內核,激活中華文明之時代精華。“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9]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需要堅持繼承性與發展性的統一,確保文化建設的中國特色;堅持傳統性和現代性的統一,推動構建文化體制、文化內容的現代形式;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融入世界文化發展中。
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傳統文明的民族歷史向現代文明的世界歷史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主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文明必須主動融入世界歷史,展開文明交流與互鑒,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匯集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以開闊的文化視野塑造現代文明。不斷賡續傳統文明是文化自信、自強在新時代的有力彰顯,“第二個結合”促進新時代文化建設具象化,表明中華民族正在以文化自信的勇氣和文化自強的銳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政治判斷力和領悟力為我國文化建設提出“第二個結合”的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規律總結,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天地。“百余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創新的主流,也成為傳統文化現代化實踐的主導方向”[10],表明了我們黨對推動傳統文明重煥生機、再創輝煌的堅定決心和必勝信心。
(二)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在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同時也孕育了毀滅自身的力量,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自誕生以來就通過殖民和掠奪實現財富積累和物質膨脹,資本主義發展史是壓榨勞動力、剝削工人的血腥掠奪史,使得“世界市場變得日益狹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場日益減少了”[11]。資本無休止地追求剩余價值,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虛假的繁榮”[12],資本與社會生產、消費等環節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資本邏輯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泡影,剩余價值的創造才是目的,導致勞動者的異化程度不斷加劇,資本家與勞動者的對立持續加深。資本的趨利性加劇資本擴張,“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13],從而將爭端引向全球。在世界歷史的發展中資本經歷了從積累到擴張再到揚棄的辯證發展過程,資本創造了自己的歷史,既為自身的發展拓寬空間,又將自身推至窮途末路。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和順利拓展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導向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展現出異于資本邏輯的優越性,順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堅持在無產階級立場上不斷認識事物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反思與超越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倡導實現社會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以人類解放代替資本主義的壓榨剝削、以環境保護代替資本主義的環境犧牲、以人與人之間的有機團結代替分裂和對抗,社會主義文明與資本主義文明存在著本質區別。馬克思主義符合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和規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中華民族以“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14]打破資本邏輯下的固定發展模式,在“第二個結合”的“化學反應”中展示馬克思主義的磅礴生命力和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美好品質,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懷不斷探求各民族文化共性,尋找與世界文化的對接點,有力地破解了“西方中心論”的桎梏,促進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以“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平原則,“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5],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緊密結合,促進中華傳統文明升級轉型,搭建世界文化交流平臺,為構建現代人類文明發展注入力量源泉。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規律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支撐,“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6],中華民族勠力同心推進民族復興的歷史就是一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鑄就民族文化的歷史。中國歷史多姿燦爛,朝代更替和銜接構成了中國歷史的風雨變遷和獨特魅力,夏朝的創始人夏禹通過治理水患被稱為治水英雄,同時重視政治改革促進了社會的安定繁榮,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銅文化,點綴了我國文化發展;周朝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文字系統,諸如編撰了《春秋》《詩經》等經典著作;秦朝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創造了無數歷史輝煌;漢朝時期出現了一批以司馬遷、班固為代表的杰出人物,其作品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唐詩宋詞至今被廣泛傳播,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明清時期涌現了眾多文學家、思想家,其文化成就頗具藝術價值,對賡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文脈富有借鑒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元素組成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五大特性,促進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因。一是連續性,中華民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以生生不息的DDY0P50h+/ujYCU6LHs8Fg==文明延續力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這就證明不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就難以在了解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的過程中走深走實;二是創新性,中華文明與時變、與俗化,以創新進取的精神不斷鍛造出符合中華民族特質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是統一性,中華文明以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猶如石榴籽一般緊緊相抱,形成了民族團結、國家安定的堅定信念;四是包容性,中華文明多樣的形態和豐富的內涵決定了它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多元性質,以開放的包容性與世界文明兼容并蓄;五是和平性,中華民族提倡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堅持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善意”化解“分歧”,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結合”不是生搬硬湊,是彼此高度契合的表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同根同源,但彼此交融、互相契合。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所塑造的“公生明,偏生暗”等崇尚正義的理念與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相通,所堅持的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與馬克思主義革故鼎新的品質相合。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堡壘,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踐行馬克思在主義。“第二個結合”將馬克思主義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再激活、再塑造。“第二個結合”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構建蘊含濃厚中華文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話語體系,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第二個結合”拓寬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道路
“第二個結合”為世界歷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到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和追求,在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基礎上讓世界文明的發展達到了歷史新高度,在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互鑒的過程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促進世界歷史的發展,推動著社會主義文化鑄就新輝煌。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基礎上,洞見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17]的事實,指明了共產主義的世界歷史發展方向。資本作為自我增殖、自我膨脹的力量,在推動社會發展時將自身置于一個矛盾體中,資本主義在創造自己世界的同時也埋下了埋葬自身的種子。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推動社會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變,在世界范圍內呈現出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表象。工業革命也促進了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擴大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因為資本難以摒棄其無休止追求剩余價值的本性,“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8],資本的繁衍和增殖需要以犧牲無產階級的勞動和自由為代價,那么這就引得無產階級奮起抗爭,資本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孕育了消滅自身的力量——無產階級。馬克思深刻洞察資本主義的暫時性,并指出:“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19]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分析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新特點,不斷探索無產階級革命的相關問題。列寧認識到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導致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列寧抓住這一矛盾,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促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局面。隨后,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雖然蘇聯模式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也存在思想僵化、教條主義盛行等弊端,“黨的變質引起思想路線的變化——思想路線的變化引起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導致蘇聯的最終解體”[20],蘇聯解體后社會主義更是陷入低潮。社會主義中國避免重蹈蘇聯的覆轍,堅持從自身出發,與實際結合探討中國問題。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將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21],社會主義文化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力量。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是堅持共產主義的世界歷史前進方向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歷史潮流中的思想先導,在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產生深遠影響。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2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契合并非偶然,而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是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融會貫通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中國煥發蓬勃生機,既在經濟發展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又在物質豐盈基礎上為文化建設注入活力,使馬克思主義在東方神州煥發史無前例的生命力,以銳利的歷史感知和博大的時代視野融入到世界歷史潮流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蓬勃發展,深刻地改變國際發展局勢、占據世界潮流制高點。
(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激烈競爭:促成世界文明發展新高度
前資本主義階段,社會生產技術落后、世界民族交流受阻等局限使得“世界歷史”并未真正形成。資本主義階段的世界歷史通過擊碎封建神學和封建制度得以發端,促進社會發展和生產力飛速進步,打通了世界各國的交往通道,以此迅速整合世界市場,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馬克思指出:“資本的趨勢是⑴不斷擴大流通范圍;⑵在一切地點把生產變成由資本推動的生產。”[23]資本的生產目的嶄露了其貪婪本性,資產階級以資本增殖的邏輯審視商品生產、流通等環節,政治強權、勞動壓榨等已然成為了資本的代名詞。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階段的世界歷史呈現二元對立,是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對其他國家進行統治和壓迫的世界歷史,是促使其他國家被動地卷入世界體系的一場血腥掠奪史。回顧中國歷史,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擊碎了中國社會,中華民族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利劍刺破黑暗,迎著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方向勇毅前行,才逐漸改變文明蒙塵、人民蒙難的局面。立足當下,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道路,避免歷史災難重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避了資本主義的桎梏,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峽谷”,“很久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即已能夠完全獨立地根據自己民族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決定自己的政治方針、政策和行動”[24]。通過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揚棄,努力構建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人類文明全新世界格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文化資源,賦予社會主義中國獨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具特色的思想資源。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激烈競爭的局面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超越了資本主義一元現代化主導的局面,以世界文明書寫新時代文明實踐。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為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指引方向;進入21世紀,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三個自信”的基礎上增添文化自信形成了“四個自信”,并進一步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文化建設的精神引領,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代華章,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注入中國力量。
(三)文化自信與文化互鑒的交叉融合: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個結合”強調了文化融合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引領作用。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激蕩和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第二個結合”所倡導的文化融合理念,使得文化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從毛澤東思想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到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成了“第二個結合”的外顯文化形式,形成了融會貫通的理論體系,賦予新時代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歷史上受到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與世界文明長期隔絕,導致中國社會落后于西方社會的發展。以此作為經驗教訓,中華文明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文化碰撞中日益成熟,成為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的例證。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成果,是在不斷推動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過程中獲得的。世界文化層出不窮、多姿多彩,中華文化日益走向世界舞臺,如何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成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5],成為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世界歷史發展的文明多樣性的現代方案。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互鑒的延伸和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尊重各國文化差異和多樣性,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文明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26]這既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作為,也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景。
三、“第二個結合”彰顯了世界歷史的價值取向
世界歷史的發展本質上是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發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打破了單一文明一統天下、強勢同化其他文明的迷思,創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二個結合”所彰顯的世界歷史的價值取向還體現在對人的本質的復歸和對共產主義核心要義的追求上,推動世界歷史向著更加公平、正義、和諧的方向發展。
(一)“第二個結合”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不是完全同步的。馬克思曾在對俄國農村公社問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并非線性的發展方式。實際上,人類社會發展呈現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彩色差異”[27],各民族間由于地理環境、人文習俗的不同,文明發展道路和文明成果也有所差異。“第二個結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更新迭代,創造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二個結合”鍛造了新的文化有機體,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特征,讓中華文明面向現代、面向未來,創造出中華文明與現代化融會貫通的文明新形態。
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古埃及、古羅馬文明等早已中斷,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不間斷性,中華文明所能代表的是一種獨特并且連續的價值觀念,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28]。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闡述,證明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暫時性和非終點性,也深刻論述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并非唯一的模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的狹隘界限,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范式,是世界文明多樣化發展的生動展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展現了中華民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唯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始終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綿不絕、兼容并蓄的特質,才能在不斷翻滾的世界潮流中以不變應萬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是“第二個結合”的文化闡釋。中國共產黨以“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29]的自覺,始終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明的繼承與發展。中華文明以“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人民立場,并在此基礎上強調“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精神世界追求,成為構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的精神指引;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的開闊胸襟,鑄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愛好和平發展、包容進取的獨特內涵;中華文明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30]的崇高理想,推動構建“天人合一”美好圖景的現代化。中華文明歷久彌新,以潤物細無聲的精神品質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厚植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底蘊。
(二)“第二個結合”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團結統一的內在規定
“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始終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情結,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內在規定”[31],“第二個結合”展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化干戈為玉帛”等崇尚和平統一的內在規定,與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32]的口號實現了良性互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和平統一這一理念上有著深刻的共鳴和相通之處,為推動國家統一和世界團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歷史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以大格局、大胸懷將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緊密相連,表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33]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著“和為貴”的思想傳統,注重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無論是古代的“大一統”思想,還是近代以來的民族獨立和統一運動,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國家統一的堅定追求。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強調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當代,我們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倡導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平統一理念的繼承和發展。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構建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首先,和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基礎,二者中本就包含和平發展的內容,這就要求國際社會要以“對話”代替“對抗”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摩擦;其次,發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力保障,只有通過改革發展才能助推夢想更好實現,以不斷發展的物質基礎為二者保駕護航;再次,合作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手段,在當今世界背景下各國聯系越發緊密,開展合作已是大勢所趨,合作有利于各國取長補短、互惠互利;最后,共贏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目標,中華民族共同體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因此,無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以及各國攜手同行的勇氣,由此才能將世界格局推向和平和諧、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第二個結合”實現人的本質復歸與社會發展的邏輯相通
“第二個結合”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成就、彼此交融。中華優秀傳統中提倡對人的關注,具有突出的人文性,馬克思主義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出發點闡述“第二個結合”的形成淵源,由此掌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取向方面的契合性。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與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具有相似性;其次,中國古代“以百姓心為心”[34]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所強調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35]高度契合;最后,中華文明強調將人置于家國天下之中與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6]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
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發端于在為人民群眾解除壓迫、尋求解放的過程中。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規律,并指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關鍵在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揚棄,因此馬克思主張消滅剝削和脫離了共同體的私有制,通過“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37]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就此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相互契合,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理念展現了中國古人關于社會理想的美好愿景。《禮記·禮運》記載著“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38],強調將天下視為統一整體,追求整個社會的和諧共處,也成為了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
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與青年黑格爾派敵視人民群眾的唯心史觀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39],明確了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社會角色。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繼承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40],以此高度肯定了人民群眾的作用,闡述了站穩人民立場、造福人民的重要性。中國古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思想均聚焦于以民為本,注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參考文獻】
[1][1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7.
[2][11][16][32][3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358,669,393,135.
[3][4][35][3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540-541,3,232.
[5-7][17][3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5-36,35,32,295.
[8][21][2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8,120.
[9]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99.
[10]康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實踐路徑與價值導向[J].中國社會科學,2023(8):4-9+204.
[12][27]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0,894.
[13][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8,89.
[15]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中國軍轉民,2022(17):8-9.
[18][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683.
[20]吳恩遠.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對蘇聯解體原因研究綜述[J].世界歷史,2009(1):102-115.
[24]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Z].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17-318.
[25][28]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7).
[2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29]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30](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77.
[31]鐘君.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紅旗文稿,2023(14):19-22.
[33]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86-87.
[34]陳鼓應.老子譯注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246.
[38]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6:310.
[4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The Praxis Logic and the World Historic
Implication of “The Second Combination”
Liu Fusheng, Li Yan
Abstract: The“two combinations” represent the most potent tool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second combination” means another effort to emancipate our minds. From the objective laws of world history, we are still in the era pointed out by Marx. Marxism has brought advanced ideologies and theories to China, activating the gen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the light of truth, guiding China into the modern world, and facilitating the renewal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enriched the cultural life of Marxism and has pushed Marxism to make a new leap forward in Chinese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Meanwhile,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enriched the cultural vitality of Marxism, propelling it towards new leap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world history, there is no single authorized model of modern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ndows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modern strength, whil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urn, provide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ith profound foundation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modernization, expanding the path choi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wards modernization and offering a Chinese solution to humanity’s quest for better social systems. In term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world history, every civilization is rooted in its own soil of existence, uniting the extraordinary wisdom and value pursuit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s is a basic feature of human society. The adhere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im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oul” and the “roots”, endow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ith formidable spiritual strength while pioneering a new model for human progress.
Key words: “the second combination”; world history; value implication
(責任編輯:劉亞峰)
收稿日期:2024-06-12
作者簡介:劉富勝,哲學博士,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李琰,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科規劃英才計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2YC020;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重慶地方特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