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持續進步,教育教學領域在持續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美術教學愈加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水平,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勞動觀念。文章探討了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具體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價值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一種極具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將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與美術教學的藝術特性緊密結合,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勞動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讓學生通過參與勞動,掌握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美術教學,能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并通過美術作品表達對勞動的贊美之情,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參與繪畫、雕塑、設計等活動,能夠提高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美術教學,便于教師利用勞動教育的實踐性特點,引導學生將參與勞動的過程、場景、成果等作為美術素材,從而創作出具有深刻內涵且充滿勞動氣息的美術作品。
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時應遵循的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
勞動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實踐性。所以,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時,教師要遵循實踐性原則,確保學生能夠親自實踐、親身體驗,讓學生通過參與具體的勞動,深刻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價值,并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勞動經驗和美術素材。
(二)創新性原則
美術創作是一個充滿靈感、活力和創新的過程,而勞動教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用創新的表達手法將勞動元素與美術素材有機結合,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以勞動為主題的美術作品。
(三)跨學科原則
勞動教育與美術教育雖然屬于不同領域的學科,但是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在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將美術學科的藝術性與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聯系起來,使二者形成合力,在提高學生勞動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四)漸進性原則
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將勞動教育融入美術教學的過程也是如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時,教師要遵循漸進性原則,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科學制訂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并按照計劃開展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逐漸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三、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課程設計方面
1.主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強調教師要明確勞動教育與美術教學的核心目標,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增強學生的目標感和學習針對性,讓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勞動實踐與美術創作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富有創意的美術主題,如“勞動者形象描繪”“勞動場景再現”“勞動中的美學元素”等,從而提高學生觀察和體驗勞動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2.跨學科融合。在跨學科的視角下,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美術教學,教師不僅要結合勞動學科與美術學科,還要引入更多學科。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學科,展示歷史上與勞動有關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文風俗,充分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
(二)教學方法方面
1.開展實踐體驗式教學,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在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開展實踐體驗類的教學活動,將理論化的勞動知識切實落實到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美術教學內容,精心組織實踐體驗式教學,將勞動教育以實踐的方式融入美術教學,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深化認識的過程,從而真正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統一。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春天的暢想”時,教師可以先在導入環節明確主題——春天的暢想引導學生思考“春天在哪里”“春天有哪些變化”“春天與勞動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夠積極開動腦筋,從畫家的作品中尋找勞動的痕跡。這一單元的重點之一是“淡彩寫生方法”,要求學生通過認真觀察,明確近景、中景、遠景的基本關系,突出主體景物,同時思考該對哪些影響畫面表現的細節進行取舍。教材內容涉及有關林木的淡彩寫生,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在引導學生掌握淡彩寫生方法的基礎上,組織開展“春日植樹”活動,讓學生以植樹活動中的經歷和感受為素材,自主進行美術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增強學生的勞動參與感。
2.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互學互鑒共同進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借助小組的力量共同完成勞動實踐和美術學習。基于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時,教師可以科學地為學生劃分學習小組,分層布置探究任務,引導學生積極開展交流和討論,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互學互鑒的多重作用下實現共同進步。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親切的使者”時,教師可以先綜合分析學生的美術水平、興趣愛好等特點,按異質分組原則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然后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任務,如“勞動技能掌握型”“美術素材發掘型”“思維拓展創新型”等,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任務,與小組成員協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務。關于探究任務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運動會吉祥物的設計案例,學習吉祥物的創意設計方法,用藝術勞動為學校運動會增添亮點。在學生陸續完成吉祥物的設計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設計靈感、作品內涵、創作方法等,讓個人智慧在小組之間充分流動,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3.運用多媒體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視聽資源被廣泛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這些資源具有諸多突出優勢,如圖文并茂、視聽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相宜等,能夠將勞動教育與美術教學中靜態、單一、有限的內容,以動態、多元、拓展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勞動知識和美術知識。基于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為學生打造多元化、動態化的初中美術課堂。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獨特的裝扮”時,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與創作面具有關的視頻,涵蓋京劇臉譜、川劇面具、藏戲面具、社火面具等內容,讓學生同時調動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感受面具的設計。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和文字闡述相結合的方式,詳細講解不同面具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內涵和勞動元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面具藝術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直觀展示面具的制作過程,引導學生設計并制作簡單的面具,讓學生參與藝術勞動,提高藝術創作能力。
4.聯結生活教學,實現遷移運用。勞動與美術均源于生活,是生活實踐化和藝術化的體現。初中階段的勞動內容、美術知識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這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良好契機。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語言陳述、情境創設、實例引入等多種方式開展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并將勞動教育巧妙融入其中,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自覺開展以勞動實踐為素材的美術創作,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語言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經歷都可以用畫作來表現,或直接,或隱晦,或激烈,或無聲,那我們要如何用美術來表現生活、表達情感呢?”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自覺聯想到生活中的經歷,并將自身的勞動過程融入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之后,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與勞動有關的美術作品,如《九州無事樂耕耘》《幸福渠》《潮》等。《九州無事樂耕耘》通過描繪三位農民的勞作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意;《幸福渠》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繪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勞動場景;《潮》以夸張的寫意手法,塑造了一位頂天立地、充滿信心的中國青年農民的形象。在這些優秀的勞動類美術作品的影響下,學生能深入理解勞動與美術之間的聯系。
5.構建評價體系,注重回顧和反思。多元評價體系能為學生提供回顧反思、總結提升的平臺,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并及時得到教師的反饋。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動態調整教學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著手構建以學生自評為基礎、學生互評為輔助、教師總評為兜底的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突出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要處理好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關系,肯定和贊賞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讓學生在勞動實踐和美術熏陶中獲得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廣而告之”時,教師可以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為構建評價體系創造條件。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融入藝術類勞動元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招貼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們傳遞著各種信息。這節課將集中了解招貼的特點,學習招貼設計的基本規律,為勞動設計招貼。”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強調招貼的三要素,即圖形、文字和色彩,引導學生以勞動為主題,按照基本步驟設計并制作招貼。在學生完成招貼的設計和制作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評、互評。教師可以進行動態巡視,充分肯定學生的作品,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指導方法,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將勞動教育高效融入美術教學。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既是順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趨勢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學生勞動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生活自信心的重要舉措。因此,教師應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與美術教學的內在聯系,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開展跨學科綜合性教學,為學生勞動能力的提高和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