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數據分析觀念”細化為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分為“數據意識”和“數據觀念”。新課標明確指出,數據意識主要是指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的感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據意識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產生統計需求,進而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表達、分析與決策的全過程。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作為小學數據表達方式教學的起點,不僅承接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學內容,還進一步探索了更為清楚、直觀的數據呈現方式,為分析數據、解決問題、作出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學生通過完整地學習第四單元,不僅能體驗統計的過程,還能為后續學習各類統計圖表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從這一單元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出發,探討了基于數據的問題解決結構的整體性設計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數據分析活動的全過程
新課標強調,教師在開展小學第二學段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教學時,應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用數學語言表達數據所蘊含的信息,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教師要以真實問題為驅動力來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因此,在這一單元,教師應緊密圍繞實際問題來展開教學。
(一)設置具體問題,激發數據收集的需求以下是教學片段。
教師:“同學們,我們即將迎來學校的秋季運動會,咱們班要選擇一個集體項目參加比賽,你們希望選哪一個項目呢?”
(課件展示選項:三人四足跑、無敵風火輪、趣味套圈、協力競走、紙衣接力)
(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觀點)
教師:“看來大家都有各自心儀的項目,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作出決定,最終選出我們班級參與的集體項目呢?”
學生:“可以收集大家的意見,匯總數據,然后比較
結果。”
教師:“非常正確!既然大家各持己見,那么我們就要通過調查來收集數據。沒有現成的數據,我們就自己動手去收集。”
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應當是生動而具體的。在這一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分工合作,收集了全班學生的意見,這有助于學生逐步發展數據意識。通過真實參與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數學中蘊含的信息。同時,為了讓學生親歷數據分析的全過程,教師在該環節創設了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了調查活動,幫助學生獲得了真實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了研究的興趣。同時,學生深刻體會到,在這一情境下,數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支撐,且這些數據并不是現成或固定不變的,而是要通過實際收集才能獲得的。
(二)基于現實情境完成數據整理,基于問題解決探索數據表達方式
以下是教學片段。
教師:“同學們請看,這些就是大家收集上來的調查問卷,那么,接下來我們該怎么做呢?”
學生:“應該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
教師:“很好!請大家回憶一下,你們之前是如何記錄和整理數據的?”
(學生交流記錄和整理數據的方法)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在一年級,我們學習了按不同標準分類;在二年級,我們學會了用不同方法記錄數據;到了三年級,我們知道了如何對收集到的雜亂數據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整理。”
(學生點頭表示贊同)
教師:“那么從這些調查問卷中,我們能否直接看出哪個項目最受大家歡迎?如果我還想進一步了解選擇其他項目的人數,能不能一眼就看出來?”
學生:“不能。”
教師:“那么,我們可以用什么方式更直觀地表達這些數
據呢?”
學生:“可以通過列表或畫圖的方式。”
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分析,人們必然需要更直接、清晰的表達方式,因此人們產生了對數據的表達方式的需求。圖形、表格作為重要的數學語言,其價值在于能夠清晰直觀地表達數據。教師在這一教學環節,從真實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從數據收集走向了數學化的表達,有效培養了學生“用數據說話”的理性精神。
二、基于學生已有經驗設計與實施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已廣泛接觸過統計圖表,通過圖形、表格表達的方式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他們能夠明白,數據以圖形或表格形式展現會更為清晰、直觀。基于此,教師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探討了表達數據的方式,隨后直接對接學生已有的經驗,要求學生完成統計表的制作并補充條形統計圖,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一)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1.統計表的教學。以下是教學片段。
教師:“我們先來探討第一種表達數據的方式——統計表。如果現在我給出一張表格,你們能否準確地填入數據呢?”
(學生獨立填表后,展示并匯報統計表內容)
教師:“請分享一下,你們是如何完成這張表格的?在表格中,你們獲取了哪些數據?這些數據能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問題?現在,請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學生紛紛與同桌交流)
教師指向統計表中的“合計”欄,提出問題:“這一欄表示什么意義?它的數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接著,教師用電子白板展示錯誤示例,引導學生發現:某一項數據的錯誤會導致合計值與實際參與人數不符。
教師:“你們認為‘合計’這一欄有什么作用?”
(學生深入思考后回答)
教師:“統計表是整理與表達數據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有序填寫統計結果,我們得到了一張統計表。通過分析統計表,我們能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2.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以下是教學片段。
教師:“除了統計表,你們還知道其他表達數據的方式嗎?”
學生:“用圖形。”
教師:“非常正確,除了用統計表,我們還可以用圖形來表達數據,圖形同樣是數學的一種語言。”
(教師用課件展示條形統計圖直觀表達數據的實例,并詳細講解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教師:“我們把橫向的軸稱為橫軸,它標示了具體的項目;而縱向的軸則稱為縱軸,它標示了數量。這種用直條的高度來表示數量多少的統計圖,就是條形統計圖。在畫圖時,我們要將橫軸和縱軸相結合,才能準確表示數據。”
(學生認真聽講)
教師(用課件展示一張未完成的條形統計圖):“你們能否根據已有數據,將這張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呢?”
(學生獨立繪圖后,展示并匯報條形統計圖)
教師:“你是如何畫出表示‘喜歡趣味套圈’人數的直條的?”
學生(上臺闡釋):“我首先找到對應的項目,然后根據具體的人數來確定直條的高度。”
教師:“很好。未來我們會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統計圖,不管是統計表還是統計圖,都能清晰準確地呈現統計結果,數學的語言就是這么簡潔、清晰。”
(二)引導學生思考辨析圖表價值,培養思維分析能力
以下是教學片段。
教師:“你們覺得相比之下,哪種數據表達方式更直觀呢?”
學生:“條形統計圖更直觀。”
教師:“那是不是就意味著統計表就一定不如條形統計圖呢?請和你的同桌討論一下,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熱烈討論)
學生:“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各有優勢。”
教師:“是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各有特點,正如我們每個同學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一樣。我們應該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
(三)教學總結
相較于單純知識的講授,這一環節的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有效觀察圖表、解讀數據的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統計表中“合計”欄意義的深入探討,通過交流辨析,學生能夠認識到“合計”欄不僅能顯示參與調查的總人數,還能作為校驗統計結果準確性的基準;二是強化條形統計圖的讀圖能力訓練,在學生完成繪圖后,即時邀請他們描述繪圖過程,教師結合肢體語言生動講解橫軸、縱軸的概念,幫助他們掌握繪圖技巧,同時提高讀圖能力;三是重視圖表分析過程,通過分析與交流,讓學生體會數據中蘊含的信息,理解解決問題要用數據“說話”,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據意識與分析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加強數據分析活動,引導學生在思考與分析中獲得了信息,了解了這些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幫助學生培養了數據意識。觀察、比較、交流和評價,是這一單元的重要活動方式。學生通過觀察與比較,分享了個人觀點,與他人進行了交流,并在互動交流中逐漸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意見與決策,這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經驗,教師給出的數據復雜性不宜太高,所得結論和決策也應相對直接明了。這樣的教學方式,為基于數據的問題解決結構的課程整體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課程回顧與感悟:重構基于數據的問題解決結構,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
通過第四單元的教學,學生將進一步學習統計量(如平均數),豐富數據分析的過程。學生能掌握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深化數據意識。同時,學生能體會到利用統計方法解決具體問題、輔助決策的價值。該單元教學經過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了學生數據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圍繞單元整體設計,該單元從實際問題切入,構建了基于數據解決問題的完整框架:從問題出發,明確數據收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表達、分析與決策的全過程,形成個人見解與解決方案,最終在平等對話、理性分析、合理取舍中圓滿解決問題。以下是部分教學片段的回顧。
教師:“我們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成功解決了哪個項目最受歡迎、每個項目的具體受歡迎程度的問題,并據此作出了恰當的決策。”
(課件展示回顧整個整理與分析過程)
教師:“統計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最初遇到了什么挑戰呢?”
學生:“每個人對項目的喜好不同,要確定班級中最受歡迎的項目,卻沒有現成的數據可以參考。”
教師:“那么,我們是如何利用數據,一步步克服這個難題的呢?”
學生:“首先,我們收集和整理了數據;接著,對數據進行了表達和分析;最后,基于分析結果,我們進行了判斷和決策。”
這一環節通過辨析,學生理解了同一組數據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每種方式并無絕對優劣之分,關鍵在于是否適合具體情境。在回顧與感悟中,學生認識到了面對生活中的某些問題,要對其進行調查研究、收集數據,理解數據背后蘊含的信息。教師培養了學生以數據為依據進行思考和表達的習慣,幫助學生學會了用數學語言精準描述現實世界。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同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