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作為個體成長成才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諸多家庭教育要素中,家庭道德教育尤為關鍵。《顏氏家訓》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探討家庭教育的著作,其深厚的內涵和獨到的見解對現代家庭德育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顏氏家訓》德藝周厚的教育目標、忠君愛國的教育思想及仁義教育的實施方法,對現今的家庭德育有重要啟示。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在晚年撰寫的著作,該作品匯聚了家訓文化之精髓,“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其內蘊的至理名言為后世提供了豐富的借鑒。《顏氏家訓》全書共分為七卷二十篇,其中“教子”“治家”“勉學”“文章”等篇對現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文章采用文獻研究和歷史分析的方法,探討了《顏氏家訓》涉及的家庭道德教育,思考了其對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顏氏家訓》成為研究的熱點。目前關于《顏氏家訓》的研究中,有的集中在哲學、倫理學、儒學思想等方面,如分析《顏氏家訓》在中國家訓文化史上的地位、基于詞頻統計分析《顏氏家訓》中的儒家思想等。關于《顏氏家訓》所體現出來的道德觀,有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德福觀方面,也有學者將《顏氏家訓》和其他的家訓著作進行了了對比分析,如討論《顏氏家訓》與《曾國藩家書》教育思想的異同。關于《顏氏家訓》對于家庭教育的啟示,學界的研究相對較多,有的學者研究顏之推家庭教育的原則和啟示,有的學者研究《顏氏家訓》的思想成分對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家庭教育理論體系的現實意義,還有的學者研究《顏氏家訓》對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但針對《顏氏家訓》與道德教育關系的研究較少。
《顏氏家訓》和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雖是研究的熱門領域,但目前大多數研究仍然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具體原則和方法、子女成長成才所具備的思想品質等方面,沒有系統論述《顏氏家訓》中的德育思想。基于此,筆者聚焦《顏氏家訓》中的道德教育,分析其涉及的德育精髓,以期為當代家庭德育提供參考。
二、《顏氏家訓》中的德育思想
(一)教育目標——德藝周厚
顏之推在“名實篇”提到,“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他認為,名聲與實際就像身體與影子一樣密不可分,品德高尚、才華橫溢的人聲譽必然良好;外表動人的人,其影子也必然美麗。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注重自我修養,卻渴望聲名鵲起,就如同一個容貌不佳的人期望鏡中能映出美好的影子。
顏之推所講的德藝周厚中的德是指道德,藝是指技藝,他的這種教育思想繼承了傳統儒家“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思想,德位為先,藝置于后,強調學藝不可專精,當修身養性以樹德。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來教導諸子立身、處世、為人及傳業揚名的,因此其在家訓中所說的德主要是指儒家的倫理道德,如忠君、孝順父母、兄友弟恭等。顏之推在家訓中所講的藝是指技藝,倡導顏氏家族的子孫要提升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多才多藝。簡單來說,德藝周厚的教育目標下培養的是人格健全且完備的人。
(二)家庭倫理關系
《顏氏家訓》中家庭德育的倫理關系主要有父子、夫妻和兄弟。顏之推強調,“正家風”的倫理思想基礎主要包括夫義妻順的夫妻家庭倫理關系、父慈子孝的親子家庭德育倫理關系、兄友弟恭的同輩家庭德育倫理關系。為了維持家庭倫理關系正常運轉,每個人都要學會“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提升自己。
在顏之推看來,好的父子關系應該是“嚴慈相濟”的。《顏氏家訓》中提到:“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顏之推認為,父親對子女要有威嚴,不能過分親昵,骨肉之間要相親相愛,但不能簡慢而不知禮儀,以免晚輩對長輩生出放肆不敬之心。顏之推強調家長對子女不能溺愛、嬌縱,父母應當兼具威嚴與慈愛,這樣子女才會產生敬畏之心。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崇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慈愛與關懷及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孝順,即所謂的“上慈下孝”。顏之推在此基礎上強調了“嚴慈相濟”的教育方式,主張父母應尊重并信任子女,同時對其嚴格要求,避免溺愛、放縱。他認為這樣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實現“上慈下孝”,因為當父母以威嚴與慈愛并存的態度對待子女時,子女自然會心生敬畏并表現出孝順的行為,即書中所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顏之推認為,父母必須避免對孩子的溺愛,對孩子嚴而有度。父母如果一味地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錯誤一笑了之,等孩子的壞習性已經養成的時候再去管教就遲了。
顏之推還強調,兄弟之間要“兄友弟恭”,同氣連枝、相親相愛。顏之推幼年喪父,幸有兄長照顧,因此他深深感受到了兄弟的重要性。對于夫妻之間,顏之推認為要相敬如賓,夫妻雙方都應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忠君愛國
顏之推生活在南北朝末期,彼時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他提出了一種創新的忠誠理念。顏之推認為,無論士人效忠于何種政權,只要能夠恪盡職守,積極提供有益的發展建議與貢獻,并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便是真正體現了對君主的忠誠。換言之,忠誠不僅體現在日常工作中勤勉盡責、不濫用職權,還體現在當國家面臨重大挑戰時,能夠勇于提出關鍵性建議,共同分擔憂患,擔當起保衛國家的重任,以國家利益為先。
顏之推強調,臣子既然接受了君王的恩賜,就應當在君主身邊盡職盡責,努力服務君主,為國分憂。他還強調在其位應謀其政,臣子對君主的過失不能袖手旁觀、假裝不知,否則將淪為朝廷和歷史的罪人。此外,顏之推主張為官者應具備長遠的眼光,勇于改革,勇于提出不同的意見。
三、當代家庭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溺愛孩子
目前,由于父母雙方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由祖輩照看孩子的情況較多。在這種情況下,祖輩承擔了部分教育孩子的責任。而祖輩大多溺愛孩子,難以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二)家長主體地位的缺失
孩子的德育工作主要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合作完成。然而,這三者之間并未設定清晰的職責邊界。關于何時應由學校主導,何時應讓社會參與,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界定。同時,部分家長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即子女一旦進入學校,教育責任便主要由學校及教師承擔,而父母的角色則相對弱化,這種錯誤定位與想法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極為不利。
(三)傳統觀念的束縛
我國的家庭教育理念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部分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度遠高于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注度。這種重智育而輕德育的教育觀念很難培養出健康完整的人。
(四)家庭教養方式不合理
教養方式通常是指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將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即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和忽視型,麥科比和馬丁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回應”和“要求”兩個維度。麥科比和馬丁認為,“回應”涉及父母對孩子需求的支持和關愛程度,“要求”則指父母對孩子的約束和規矩的制定,體現了社會規則的傳遞。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顯著影響,權威型教養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認知發展,而專制型和放任型教養方式則相反。但當前,部分家長仍在使用專制型和放任型等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教養模式,這種模式下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長因為選擇了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教養方式,導致親子關系日趨緊張,部分家庭甚至需要通過心理咨詢來緩解親子關系。
四、《顏氏家訓》對當今家庭德育的啟示
(一)注重家庭和諧關系的構建
《顏氏家訓》提出了構建家庭倫理關系的三個支柱,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夫義婦順。這些關系基于不同的原則,其中父子、兄弟關系基于血緣,而夫妻關系則建立在情感之上。這些關系是構成現代家庭的基礎和核心,父輩對子女有養育的責任,而子女對父輩有孝順的義務。因此,在當代的家庭德育中要注重孝文化的回歸。在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要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保持和諧的夫妻關系。只有父母關系和諧,孩子的成長過程才會更加快樂。
(二)選擇合適的家庭德育方法
在當代家庭德育的實施過程中,時常可見溺愛或簡單粗暴的教育傾向。然而,無論是過度嚴厲還是過度慈愛,都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長。家長必須學會將嚴格與慈愛相結合,實現獎懲平衡。家長應從日常的具體事務入手,為孩子提供科學的道德評價和正確的行為指導。同時,家長要特別重視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并以身作則,引導其健康成長。此外,家長還應采用長善救失的教育方法,多鼓勵孩子,以促進其全面發展。
結語
家庭的德育工作對個體成長成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深入研究《顏氏家訓》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不僅有助于汲取古代先賢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寶貴經驗,還能為今后的家庭德育工作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法論。在開展家庭德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借鑒《顏氏家訓》中的教育方法,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為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林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