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作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德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有關道德問題的價值思考和行為選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多德育元素,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利用現實問題或相關案例,引發學生對道德問題的思考,學生在討論和互動中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基于此,文章探討了“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價值和具體路徑,以供參考。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價值
“雙減”政策的頒布為教育回歸本質指明了方向。在“雙減”政策下,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所減輕,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度理解學習內容的內涵和本質。在此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方式科學滲透德育,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與道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雙減”政策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一是發揮語文學科的全面育人功能。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具有豐富且全面的育人功能。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思想,塑造學生完整獨立的人格。
二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文學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和感人故事滲透德育,引導學生閱讀有關誠信、勤奮、團結、愛國等精神內涵的文本,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三是落實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語文學科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知識,能夠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具體路徑
(一)深度挖掘教材,加深學生的道德認知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深度挖掘教材是關鍵前提。教師可以研讀教材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道德觀念。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許多具有重要德育意義的文章,其中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教育、環保教育、生命教育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和分析教材文本中的道德觀念,并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將這些道德觀念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為例。該文以詩歌的形式歌頌了偉大純樸的人民榜樣雷鋒同志,弘揚了樂于助人、服務社會的精神。教師可以結合“他曾路過這里,抱著迷路的孩子,冒著蒙蒙的細雨”“他曾路過這里,背著年邁的大娘,踏著路上的荊棘”,為學生講解雷鋒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故事,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雷鋒具有的崇高精神,鼓勵學生向雷鋒學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提出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具有道德教育意義和值得深度思考的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積極交流,以充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十四課《“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例。該文章講述了面對輪船遇險的情況,哈爾威船長沉著冷靜、從容不迫、英勇犧牲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度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學習船長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員,你會怎么做”“你在生活中是否遇見過或者聽說過類似的事”“這對你有怎樣的啟示”等。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鼓勵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使學生思考與道德有關的問題,培養其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鼓勵拓展閱讀,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
在“雙減”政策下,除了依靠教材滲透德育,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提供更多的德育內容。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富有道德意義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可以是經典名著,也可以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課外閱讀文本中的道德元素,鼓勵學生在拓展閱讀的過程中汲取能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吧”板塊為例。這一板塊為學生推薦了童話類課外閱讀書目,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讓他們感受其中的德育元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堅定的錫兵》,讓他們學習錫兵堅定、勇敢的精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丑小鴨》,借丑小鴨的經歷鼓勵學生在逆境中要不畏艱難,堅持自己心中所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分享活動,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進一步感受道德的力量。
(四)立足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1.組織課堂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合作討論、集體游戲、角色扮演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中德育元素的理解。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主題是“父母之愛”,教師可以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組織班會活動,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父母有哪些愛自己的表現、自己可以為父母做哪些事情報答他們。教師還可以結合具體案例,針對父母與子女之間容易出現的問題組織情感體驗或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學會與父母友好溝通。除此之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分擔家務,關心父母、照顧父母的身體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還能形成知恩圖報、勤勞孝順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在“雙減”政策下,學生的學習壓力有所減輕,教師的教學活動也不應局限于課堂。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組織參觀紀念館、參加社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充分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積極滲透德育。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該單元的教學主題是“人與大地”,其中的三首古詩分別描繪了黃河的壯闊氣勢、煙雨江南別具特色的春日美景、山水田園間清新自然的夏日美景,《只有一個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分別通過科普文、散文和詩歌的形式,向學生講述了大地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在該單元的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可以基于環保主題提出問題:“資源開發與城市建設會對環境造成哪些影響?”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為所在的社區擬寫一份“環保倡議書”,并帶領學生參加社區或者學校組織的環保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走上街道,了解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思考緩解環境壓力的有效辦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加深對人地關系的認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理念,發揮語文學科的全面育人價值。
(五)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
良好的道德榜樣在德育滲透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向榜樣學習,同時鼓勵他們審視自己,發現個人在道德品質方面的不足,從而推動其道德品質的提升與道德經驗的積累。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漢字文化”,教師可以以“了解漢字文化”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從認真寫好每一次板書、每一份評語開始,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猜字謎、古詩成語大會等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漢字的奇妙與多元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展現較高的文化素養,全面且深入地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德育滲透環節中,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漢字文化與民族精神。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充分發揮個人魅力,以自身為榜樣,引導學生規范使用漢字,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仇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