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內容,其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的理解程度,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語篇主題的理解。教師應將主題意義探究作為教學重點,以此為基礎,整合各類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以解決閱讀教學機械化的問題。
將主題意義探究融入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符合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闡述了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原則,分享了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課例,并反思了當前英語閱讀教學的不足。
一、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原則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旨在通過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整體性原則。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時,應依據具體的語篇內容,設計與語篇主題緊密相關的學習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幫助學生通過深入研讀語篇,獲取文章的關鍵信息,體驗文本內容情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運用能力。
二是真實性原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英語,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聲音等媒介來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具有真實性的語言學習氛圍。
三是目的性原則。教師應根據語篇主題來設定具體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或任務,確保學生在完成相關語篇的學習后,能理解和掌握語篇主題意義。
四是創新性原則。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圍繞語篇的主題意義展開,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設計創新性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課例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明確三個問題:探究什么、誰來探究、如何探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第三單元“Diverse Cultures”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主題意義、明確教學目標、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等方式來開展閱讀教學。
(一)分析語篇,挖掘主題意義
這一單元的核心主題是多元文化,它指的是在一個社會、國家或民族中,各種文化形態共存的現象。在這一單元,教師需要圍繞“多元文化”的核心主題來展開教學。通過中國學生Li Lan的加州之行日記,學生可以窺見多元文化對一個城市的深遠影響。在Li Lan的日記中,她詳細記錄了自己對舊金山城市建筑的濃厚興趣,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領略到了這座城市所展現的多元文化的魅力。借助Li Lan的視角,學生可以感受到舊金山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了解到多元文化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的具體表現。學生通過學習Li Lan的日記,詳細分析語篇內容,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促進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為構建一個更加包容、開放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以學生為中心,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高中英語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一單元語篇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能夠理解并闡述舊金山作為多元文化城市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歷史原因;學生能通過閱讀、討論等活動,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能夠形成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并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文化自信。
(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人文性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分析、推理和探究主題意義。學生通過學習,能提高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在教授“Diverse Cultures”的“Reading and Thinking”這一板塊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美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中找到加利福尼亞州和舊金山,并分享相關的背景知識,提出問題:“What is your impression of San Francisco?”這樣的情境導入不僅能幫助教師自然地引入課堂主題,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去學習語篇,讓學生對比課文中描述的舊金山和他們印象中的舊金山,啟發學生思考,為探究主題意義做好鋪墊。再次,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預測文章可能涵蓋的內容:“A Chinese girl, Li Lan, has taken a trip there, and she wrote a travel journal. What do you think she might write about in her journal?”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自由討論,并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答案。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夠激活大腦中的已有圖式,運用各種信息,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2.主題預測,分析語篇。首先,教師可以基于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解決自己在導入環節提出的問題,并驗證自己的假設。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略讀的方式,梳理語篇中的地點信息,掌握語篇體裁。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細讀全文,尋找文中的時間線索,梳理作者的寫作邏輯,把握語篇的整體結構,并采用結構圖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教師的層層引導,學生能理解語篇的主題意義,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另外,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What impressed the writer first about San Francisco? Why did Li Lan write such a travel journal? What does she want to tell us? Did Li Lan enjoy her trip in San Francisco? Can you find some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idea?”讓學生結合語篇信息和這一課的主題意義,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的邏輯主線,提高他們整理信息的能力。
3.聯系實際,把握主題意義。通過學習這一語篇,學生能夠了解多元文化,提高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應用理論,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設計相關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具體而言,在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情感態度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層次的主題討論和拓展活動,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創造性的活動,引導學生將主題意義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勇于表達個人的觀點。這樣不僅能推動學生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還能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實現學習與生活的有效融合。
三、教學反思
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幾名學生進行訪談,通過學生的回答收集反饋。如有的學生表示,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他們把握語篇的主題意義,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有的學生認為,聯系實際生活的開放性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他們需要將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在構建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閱讀課堂時,教師應做到以下五點。第一,教師應樹立主題意義教學的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第二,教師應設定清晰的教學目標,確保學生能夠通過仔細分析語篇內容,深入理解并把握主題意義,而非僅局限于通過文本學習詞匯。第三,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設計多樣化、情境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主題意義。第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建立恰當的反饋機制,及時總結課堂教學成果,汲取教學經驗。第五,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結語
深入探究主題意義,是語言學習的重點內容,它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程度,思維發展層次和語言學習效果。教師開展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語篇主題的理解,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為其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教師基于主題意義探究設計各種閱讀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厘清語篇結構,提煉主題意義,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課堂育人目標。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