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旨在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在突破課程設置局限性的基礎上,推動教育朝著多元化、個性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力求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個人潛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成績。因此,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掌握知識,增強自律意識,為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一、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安排時間,合理分配精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教師應深入了解班級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制訂教學計劃,以確保每名學生都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是教師需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一方面要設定短期教學目標,如每周需要完成的作業量,另一方面要設定長期教學目標,如提高某一學科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引導他們執行學習計劃,以增強學習效果。
三是教師應指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安排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合理分配學習時間的基礎上,有序開展學習活動。同時,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考慮學生的生理節律,設置合理的休息時間,讓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勞逸結合,既保證身心健康發展,又能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師應明確列出學生每天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包括課堂作業、閱讀材料、實驗報告及其他形式的練習和作業等。教師要把這些學習任務落實到每個科目中,確保學生了解并按時完成各科學習任務,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是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調整教學計劃,避免出現教學計劃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問題。
二、教授學習技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積極教授學習技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紹學習技巧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掌握學習技巧對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積極作用。
二是教師應向學生傳授多種學習技巧,如閱讀技巧、記憶技巧、做筆記技巧和問題解決技巧等,并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學科選擇合適的學習技巧進行學習,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以語文課程為例,教師可以選取一篇文章,講解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了解略讀與精讀之間的區別,引導學生在后續學習中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三是教師可以采用示范教學的方式,展示運用學習技巧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直觀了解不同的學習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例如,在課堂預習環節,教師可以設計導學案,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分析教材內容并整合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集中專注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教師需要關注教室空間的布置,如合理布置教室桌椅、在公共空間添加綠植等,營造舒適、整潔、溫馨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空間,從而幫助學生集中專注力。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定期打掃衛生,保持教室環境干凈整潔,進一步幫助學生集中專注力。
二是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班級規章制度,明確在教室內不能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教師應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給出評價,如獎勵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一些學習用品,懲罰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打掃班級衛生,以此達成約束學生不良學習行為的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增添趣味性,從而幫助學生集中專注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進行互動教學,播放相關圖片、視頻和音頻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是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專題學習活動,邀請專家入校開展專題講座,向學生傳授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策劃專題學習活動,圍繞“制訂學習計劃”“克服學習困難”“培養學習興趣”等主題進行交流,讓學生深刻認識良好學習習慣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學習心得交流會,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分享學習經驗,在相互借鑒中實現共同進步。
四、組建學習小組,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組建學習小組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設定學習小組的學習目標,目標內容包括學習成績、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效率等。同時,教師應從分工合作、互相尊重等方面制定組內規則。依據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在各個小組內確定組長、記錄員、時間管理員等角色,鼓勵學生協作完成學習任務。
二是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習小組會議,鼓勵學生分享學習進度、提出各自遇到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這樣可以讓學生相互借鑒經驗,實現共同進步。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習小組的指導,根據學習小組整體的學習情況,對學習進度進行適當調整,并制訂相應的方案,以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以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是教師可以定期評估學習小組的學習效果,從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參與度等方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可以定期發放學習小組反饋調查問卷,以了解學習小組的活動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組員合作情況等。通過分析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并指導他們進行改正。此外,教師需要定期評估學習小組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鼓勵自我評價,及時提供學習反饋
自我評價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深入反思后,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的一種客觀、全面的評估行為。通過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教師能夠分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及時提供相應的指導,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學生完成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照評價表(表1)進行自我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學習態度等,從而幫助學生全面審視個人學習情況。
教師在收到學生的自我評價后,應盡快給予反饋,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給出明確的建議,以確保反饋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讓學生感受到被重視,進而引導學生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定期評估,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自我評價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此外,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建立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檔案,重點記錄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學習計劃、學習成績等信息。此舉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順利達成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標。
六、推動家校合作,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為了促進家校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家長會或家長沙龍活動,分享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計劃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講解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這一過程。在沙龍活動中,教師可以分享一些學習資源,如學習網站、教育應用程序等,家長可以分享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經驗,以共同推動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工作。
二是教師可以建立家校互動平臺,利用微信群及時發布學校通知、學生在校表現、家庭作業等信息,加深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同時,家長可以在微信群提出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同時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提供支持。
三是教師可以圍繞課程教學目標,為家長提供輔導家庭作業方面的指導,提高家長輔導作業的水平,使家長能夠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指導學生運用學習工具查詢資料等。同時,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家長要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糾正拖延、專注力不集中等不良習慣,以達成共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標。
四是教師應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家長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輔導計劃。例如,當筆者發現一名學生在數學課上表現良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按時完成課后作業,但是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出現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尤其是閱讀理解能力較弱,難以正確理解閱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時,筆者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建議家長采用增加家庭閱讀時間的方式,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采取制訂教學計劃、教授學習技巧、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組建學習小組、鼓勵自我評價以及推動家校合作等措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貴港市港北區中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