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2021年,黨中央發布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張思德精神位列其中,這一精神也是新中國建立前諸多革命精神中唯一以個人姓名命名的偉大精神。
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因炭窯崩塌而英勇犧牲。今年是張思德逝世80周年,讓我們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革命戰士,傳承和弘揚張思德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無私無我作奉獻,黨叫干啥就干啥
1915年,四川省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大巴山深處一戶貧苦佃農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兒,小名“谷娃子”。由于家境貧寒,父親常年外出謀生,母親因病離世,谷娃子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為了讓他永遠記著鄉親們的恩情,養母為他取名“思德”。
1933年9月,紅四方面軍解放了儀隴縣東部重鎮立山場,并在此成立了川陜省長勝縣六合鄉蘇維埃政府。張思德第一個報名加入少年先鋒隊,并被推舉為隊長。不久,紅軍擴編后,張思德又立即被批準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2月,張思德參加紅四方面軍,在川陜根據地粉碎國民黨軍的“六路圍攻”,曾勇奪敵人兩挺機槍。數次戰斗中,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屢立戰功,為保衛蘇區政權作出了重大貢獻,被戰士們親切地譽為“小老虎”。
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后北上,10月到達西北。1937年春,考慮到張思德在長征中負過傷、身體很虛弱,組織上決定安排他從陜北保安到關中分區云陽鎮安吳堡“殘廢軍人醫院”(即榮譽軍人學校)工作。同年10月,張思德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春,張思德調離該院,到涇陽縣八路軍后方留守處警衛連一排三班任班長。1940年,警衛排被調到延安中央軍委警衛營。當時軍委警衛營駐地在北橋溝,全班戰士被編到警衛營所屬各連,張思德則被編到警衛營通信班任班長。
1942年中共中央在實行精兵簡政政策過程中,決定將中央軍委警衛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并,編為中央警衛團,張思德就來到了候家溝警衛團工作。張思德這個“老班長”被安排到警衛連當戰士,他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毫無怨言。他說:“當班長是革命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需要。”簡單的話語,彰顯出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高度的政治覺悟、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堅定的黨性原則。
群眾利益無小事,完全徹底為人民
在軍委警衛營工作期間,張思德所在的通信班是軍委警衛營里有名的先進單位。班里調來了一位新同志小張,誰知他一來就情緒不高,說自己有寒腿病,送不了信。班長和同志們就事事照顧他。但時間一長,大家發現,小張的腿病并不十分嚴重,主要是思想病。他不愿意干通信這一行。于是,有的同志心里就有氣,有的戰士甚至向班長建議把他調走,省得影響全班榮譽。
張思德聽到議論后,覺得這些同志的想法不對頭。他經常耐心給大家解釋說:“革命事業的勝利,不是靠幾個人,也不是靠一個班,而是要團結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我們可不能輕易讓一個同志掉隊啊!”
在張思德班長的耐心幫助下,全班同志對小張更加熱情,從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小張對自己之前的表現感到難為情,也開始積極工作,大家看在眼里,高興在心上。張思德就是這樣,總是關心愛護著每一名同志,真心實意幫助著每一名同志,以身作則影響著每一名同志。

張思德在通信班的動人事跡舉不勝舉,他始終把踏實為人民利益服務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部隊駐在北橋溝時,有一回領導派張思德和戰士小楊到離延安一百多里的張村驛去買豬。他倆買了二十多頭豬后,就往回趕。走出十里地時,一頭豬突然病倒了。張思德跑去找老鄉幫著想辦法,有個白發老頭聽說八路軍同志的豬病了,晚飯也沒顧上吃,就從家里跑來看望。經檢查,這頭豬是中暑了,老人家又趕忙回家拿來些草藥給豬灌下去。豬的病好了,也耽誤了好幾天,倆人商量著連夜行軍,及時回去復命。
臨走時,張思德把藥錢和一張感謝的字條壓在老鄉碗底下。走了幾十里,天漸漸亮了,二十多頭豬你擁我擠地向前走著。突然間,小楊發現了一頭系著脖圈的豬,他立刻叫起來:“班長你看,準是趕錯老鄉的豬了。”張思德聽后立即進行清點,果然多了一頭。他當即決定:馬上送回去。他讓小楊在前面的村子里休息等候,自己趕上那頭豬送回了老鄉家。
人民戰士要處處維護群眾利益,絕不允許群眾利益受到絲毫損害。張思德遵守群眾紀律,熱愛人民群眾,以群眾的利益為重的自覺精神,在警衛營的領導和同志們心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怕犧牲不怕苦,雖死猶榮重泰山
1943年春天,中共中央決定在文化溝修建八路軍大禮堂,警衛連的同志們輪流參加義務勞動。先是采石料,后是運木料,幾天下來,張思德的肩膀壓腫了,肩頭也磨出了血。有一天,同志們去工地勞動,正趕上禮堂上大梁。因為缺工具,工人同志只好把一根根大梁靠木架子搭繩“嘎吱嘎吱”慢慢往上吊,十分困難。突然“嘎吧”一聲,支架的一根木桿斷了,整個架子晃動起來,大梁一直往下墜,眼看著就要砸著下面干活的工人同志。千鈞一發之際,張思德猛地丟下手中的工具,飛身爬上架頂,用肩頭使勁一扛,把大梁牢牢穩住。他冒著生命危險,避免了一場事故的發生,保護了工人同志的安全。他遇事臨危不懼、奮不顧身,勇于犧牲的精神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工人。
視察工作的毛澤東親眼目睹了這一情況,很是擔心,立即吩咐身邊的工作人員將受傷的張思德抬到自己住處,細心詢問他的傷勢。不料,當毛澤東湊近時,竟一眼認出了他,親切地叫了一聲:“老朋友,是你呀,張思德同志!”
原來,早在1941年隆冬季節,毛澤東乘坐的小汽車不慎陷入磨溝的冰窟窿里動彈不得,就是路過的張思德跳進冰水中幫助推車才得以脫困,毛澤東當時就記下了張思德的名字:“小同志,你是路見不平,舍身相助,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哩!”
1944年,為了響應黨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中央社會部機關決定組建生產隊上山辦農場開荒種地,于是抽調張思德任副隊長,以及原來給中央書記處種菜的工作人員,總共20余人組成一個生產小分隊。

生產小分隊來到距延安七十多公里的安塞縣石峽峪,一切從零開始,打窯洞、辦農場、開荒種地。組織分配給張思德各種各樣的工作,張思德從不挑剔,總是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將每項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
秋收后,農場決定利用農閑時間組織人力上山燒炭,張思德又主動請求燒木炭。在張思德的帶領下,燒炭組的同志們晝夜奮戰,在短時間里完成了大半的燒炭任務。
打窯口是挖炭窯過程中最苦最重的活兒。戰士們好不容易打好一孔炭窯,一場雷雨卻導致一棵參天大樹倒在窯頂上,使得炭窯受損嚴重。有些戰士認為繼續挖不安全,建議舍棄;而大多數戰士認為不要緊,修理好煙筒就能用。張思德說:“不怕,我不怕死,花費了勞力打好窯,再有煙筒沒有戳,我去干,你們上山砍柴、拉稍。再打一個太費工,這孔窯收拾好能省工。”經過商議,大家同意了他的提議。
第二天,張思德和戰友白倉進炭窯打火眼。由于山坡土質松散,加上雨水的浸濕,兩米多厚的窯洞突然坍塌下來。張思德眼疾手快,大喊一聲:“有危險!”順勢將白倉一把推出洞口。轟隆一聲,白倉在窯口被浮土壓住了下半截身子,張思德卻被整個埋在坍塌下來的土里邊。“張思德!張思德!”白倉從土里爬出來大聲地呼喊著。戰士們和老百姓從四面趕來,拼命刨土……被挖上來時,張思德已經停止了呼吸。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戰友的安全,年僅29歲的張思德獻出了他寶貴的生命。
噩耗很快傳到了延安棗園,毛澤東聞訊后十分難過,立即提出三個要求:第一,給張思德身上洗干凈,換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裝殮埋葬;第三,要開個追悼會,我要去講話。
1944年9月8日,延安鳳凰山腳下的棗園操場,“追悼張思德同志大會”現場,張思德遺像旁掛著毛澤東親筆寫的挽聯:“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自發趕來的百姓們泣不成聲。在追悼會上,毛澤東發表了題目為《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1953年,該文收入《毛澤東選集》時,題目改為《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高度贊揚了張思德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精神。他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人總是要死的,但是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職位高低,而在于為人民奉獻多少。當張思德將戰友推出炭窯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此成為永恒。張思德精神的火炬,在一代代共產黨人手中傳承,從未熄滅。
張思德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精彩篇章,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疑需要從張思德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學做張思德,就要有不計得失、黨叫干啥就干啥的黨性覺悟。在大局面前,在利益關口,要理解并做到“當班長是革命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需要”,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工作崗位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處處以人民的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
學做張思德,就要有盡職盡責、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哪怕再平凡的工作崗位,再簡單的日常瑣事,都要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完成組織交辦的各項任務,埋頭苦干,無論事大事小,都要有始有終,作出實效。
學做張思德,就要有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和意志,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時時刻刻踐行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讓張思德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