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配得感”作為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心理問題,其表現形式多樣且復雜。教師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覺,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孩子克服“不配得感”,樹立自信。
點滴中看到自己的“好”,增強自我效能感
很多孩子的“我不配”心理源于“我不好”的自我認知。因為長期被否定,他們無法正確感知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始終無法獲得他人的肯定,久而久之,有了“不配得感”。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都值得被看見、被肯定。
以小南為例,她品學兼優,我非常希望她能擔任班干部,在班級起帶頭作用。但是,無論是班長還是小組長,她都一概拒絕。我多次與她溝通,鼓勵她勇于承擔,小南也明白自己應該勇敢嘗試,可始終無法邁出那一步。深入了解后,我發現這源于她小學時擔任班長的痛苦經歷。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她在任職期間遭遇重重困難,同學的嘲笑、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責備接踵而至,這使得她覺得自己無法勝任班干部的角色。勉強擔任了4年班長后,她再也不想當班干部了。我意識到,外界過多的負面評價讓小南開始懷疑自我,產生了“不配得感”。即使我現在對她表達了充分的信任,她仍然難以信任自己。因此,我當下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她看到自己的“好”。
學期初,我并未給她安排任何班級職務,而是將她置于一個相對較弱的小組中,并告知組長,不會做的時候可以尋求小南的幫助。隨后幾周,小南用自己的行動引領著其他組員。她因出色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贏得了小組成員的信任,小組成員愿意聽她的建議,小組長也樂于和她商量。在不知不覺中,小南成了小組的核心。連續兩周,小南都被評為優秀組員。在下一次分組前,我再次邀請小南擔任組長,這一次,小南沒有馬上拒絕,但還是猶豫不敢答應,我決定再推她一把。
在我任教的“凌霄班”中,每天放學前都有自我小結環節,包括感謝自己和感恩他人。我特意挑選了同學們對小南的肯定言辭,編成小冊子作為禮物送給她。小南深受感動,沒想到自己的點滴付出都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通過他人的贊賞,小南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有重要的作用,發現了自己的價值,最終勇敢擔任了小組長。
許多學生因長期受到負面評價而懷疑自我,當正面評價出現時,他們可能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因此,教師應當理解學生,耐心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我效能感。
努力滿足自己的“要”,增強自我滿足感
很多學生之所以有“不配得感”,是因為沒有體驗過成功,認為自己不可能獲得任何成就。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過,才能發現自己的能力,從而樹立自信心。
在“凌霄班”的班級文化墻上,有一塊“凌霄綻放花滿園”的展示區,它記錄著每名學生的成長與努力。每個月,每名學生都有一朵屬于自己的“凌霄花”,他們可以在5片花瓣上寫下自己的目標。每完成一個目標,學生就可以給相應的花瓣涂上顏色。當一朵花被涂滿顏色,該學生便能在月底榮登“凌霄少年光榮榜”。
為了給學生打個樣,我展示了自己的“凌霄花”,上面寫著:“連續一周吃早餐”“每天寫一百字隨記”“每天表揚一名學生”“上課時不說口頭禪‘然后’”“晚餐不點外賣”。學生看到這樣的目標,驚訝地說:“這些目標也太容易實現了吧,這有什么意義?”我說:“其實生活就是由這樣一件一件小事組成的,完成了這些小事,大事才能游刃有余。”大家順著這樣的思路,寫下了自己的“凌霄花”,有的同學寫“下雨時要打傘”“午飯要吃青菜”,有的同學寫“早自習大聲讀書”“上課舉手發言3次”,有的同學寫“語文考試得到50分”“上數學課不睡覺”……目標雖然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簡單易行,因為這樣一來,“凌霄花”就能很快被涂上顏色。
不到一周時間,就有同學登上了“凌霄少年光榮榜”。我舉行了頒獎儀式,送上了精心準備的祝福語,并將上榜學生與“凌霄花”的合影發在班級公眾號上,邀請得獎學生的家長留言贊美孩子。隨后,我將這些留言和合影的截圖制作成視頻,每天午休時在班級播放。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登上光榮榜。當每一片花瓣被涂上顏色,每一朵“凌霄花”盛放,每一個孩子昂首挺胸地登上講臺接過獎狀,都是一次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確定目標、實現目標、獎勵自己的過程,就是不斷強化“我可以”“我值得”信念的過程。
建立自信是克服“不配得感”的關鍵。在給“凌霄花”涂色的過程中,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自己,即便沒有他人的贊許,學生也能堅定地肯定自我。
積極創設自己的“巧”,打破自我設限
學生的“不配得感”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束縛感。有時候,為了堅守某些信念,個體會不自覺地排斥那些本可以帶來益處的事物。所以,要想獲得“配得感”,個體一定要打破自我設限。
學生很長時間沒有參與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都大幅下降,有的同學經常抱怨“自己沒有運動天賦,根本不適合運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開展了“人生不設限,青春無標簽”主題班會,發起了“班級馬拉松”挑戰,鼓勵學生在一周內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操場15圈(總計6公里)的跑步任務,完成者將獲得獎牌。初聽此任務時,學生都被6公里這個數字驚呆了。
為了鼓勵同學們,我分享了自己從“運動菜鳥”到運動達人的轉變過程。我展示了自己近10年的跑步里程,龐大的數字震撼了每一名同學。我也給他們看了我在38度高溫的球館里練球的視頻,汗濕的衣服打動了所有同學。我用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如果標簽是他人貼上的,要勇敢撕掉它;如果邊界是自己設定的,就要努力突破它。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擅長運動的人,永遠不運動,那就永遠不擅長,但只要去參與,就會有新的感受。學生被我說動了,逐漸“陰轉晴”,一顆關于突破限制的種子在同學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隨即,“班級馬拉松”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每個課間,我都能在操場上看到班上同學跑步的身影。在其他班同學好奇的目光中,一周內,所有同學都拿到了獎牌?!鞍嗉夞R拉松”活動雖然只有一周時間,但是它的影響力遠超預期,不少同學將跑步變成了日常習慣,并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比賽。即使在假期,不少同學也會自發跑步,把運動軌跡分享到班級群。通過運動,孩子們不僅鍛煉了身體,還突破了自我限制,增強了自信心,緩解了“不配得感”。
教師要引導孩子與自我和解,喜歡現在的自己,接受有缺點的自己,保持積極的狀態,勇于突破,逐漸克服“不配得感”。最終,我們都能明白,我們配得上世間所有的美好。(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卓刀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