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背景】
在“中國娃”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有了初步認知,其中的蔡倫造紙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軒軒:既然古代蔡倫能用樹皮造出紙來,我也想試一試。
浩浩:如果我們能造出紙來,那太神奇了!
倩倩:是的,還可以用造的紙做各種手工呢!
接下來,孩子們就開始選址,通過實地勘察和討論,最后決定在保健室后面的一條小巷子里玩造紙游戲,游戲的名字“造紙巷”也因地而生。可是孩子們對造紙的材料、過程、工藝等并不完全清楚,而這些經驗空白恰好成了孩子們游戲的驅動力。
【活動描述】
紙從哪里來
問題一:干裂易碎VS溶解柔軟——選材
孩子們查閱資料,觀看造紙的視頻,對造紙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萌發動手試試的愿望。在一次晨談中,小朋友圍繞用什么材料造紙展開討論。
一一:我看見蔡倫造紙是需要樹皮的,我們可以用樹皮。
豆豆:我還看到用竹子做紙的。
軒軒:我覺得把我們用過的廢舊紙用水泡泡,也可以造紙。
浩浩:樹皮、竹子都是植物,那樹葉應該也可以吧。
軒軒:樹葉會碎的,竹子那么硬,怎么能變成紙呢?
老師:小朋友的提議都很好,我們找找各種材料,試一試,相信我們也能造出紙來。
其一,篩選材料。孩子們發現,樹葉的水分流失后會干裂、易碎,浸泡在水里也不能變軟;樹皮和竹子雖然都是硬硬的,但是經過蒸煮就可以變軟,可以造紙;廢舊的紙張可以撕剪,用水浸泡后會變軟,也可以造紙。其二,探索方法。孩子們收集了一些蒸煮過的構樹皮、廢舊碎紙、加工過的竹子材料等,于是,我們的游戲開始了。孩子們拿著盆,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放進盆里,然后把盆接滿水,幾人一組圍著盆,使勁地將盆里的材料按進水。為了讓材料盡快變軟,孩子們還直接給材料做起了“SPA”:搓一搓、揉一揉、捏一捏、拍一拍……經過1天的辛勤勞動,幼兒只用廢舊碎紙制作出了再生紙:一張皺巴巴、硬硬的、不規整的紙。
問題二:粗糙堅硬VS光滑細膩——造紙
第一次制作再生紙成功后,幼兒通過看、摸的方式與我們平時用的畫紙對比,發現自己造的再生紙摸起來非常硬,非常粗糙。因為自己造的紙顏色太雜亂,也不能用來畫畫、寫字。教師將幼兒發現的問題一一羅列,請幼兒提出相關的改進措施。幼兒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法:1.廢舊紙沒有被打得很碎,所以造出來的紙還是一塊一塊的,可用機器代替手攪碎紙。2.造紙的過程不太清楚,碎好紙漿后不清楚做什么,可以畫一個造紙的流程圖。
于是,幼兒先剪裁材料,接著用電動破碎機打出更細的紙漿,但孩子們發現樹皮造出來的紙還是不實用。
軒軒:我們的材料怎么都是一根根連在一起,像線一樣呀?
建建:這些材料拉的時候有點韌性,還扯不斷,這可怎么攪碎呀?
成成:你看他們用廢舊紙打的紙漿細細的,我們的樹皮怎樣才能變成這樣的紙漿呀?
在探究活動中,幼兒知道了古代人造紙使用的樹皮會經過蒸煮,然后放在堿水中脫膠,接著切割、摧搗,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最后就可以造紙了。在探索“如何讓材料變成糊狀的紙漿”這個問題時,他們借助機器,尋求成人幫助,調整碎紙的工具和方法,這一次,他們成功啦!
紙漿變形記
問題一:歪點or放平——抄紙的工藝
造紙成功后,孩子們發現造出來的紙有的很厚,表面凹凸不平,且有很多紙漿顆粒;有的很薄,甚至還出現了破洞;有的紙無法從造紙框上完整地揭下來,邊緣是破損不整齊的。孩子們對抄紙的動作產生了爭執。
豆豆:先把紙漿攪拌一下,這樣造出來的紙才會厚薄均勻。
浩浩:那我來抄紙,我的抄紙板可以這樣子放進去。
只見浩浩雙手分別握抄紙板的左右兩條短邊,然后將抄紙板垂直按進紙漿里,再將抄紙板在紙漿最下面晃了晃,然后拿出抄紙板說:“你們看,就這樣一張紙就抄好了。”
軒軒:你的抄紙板上還有空白的地方沒有紙漿呢,你的方法不對。
豆豆:你的抄紙板在水里是有紙漿的,但是你拿出來太快了,好多紙漿被水沖到旁邊去了。
可可:對的,我覺得要這樣子,歪一點下去才行,就像撈小魚一樣。這樣紙漿就不會被沖掉了。
浩浩:我的也可以呀,我可以拿出來的時候慢一點唄。
豆豆:你直接放進去,紙漿都被你的抄紙板壓在下面了,還怎么抄紙啊,像可可這樣斜著下去,才能將紙漿抄到抄紙板上。
在討論抄紙的方法后,有的孩子認為應該垂直將抄紙板按在紙漿里,這樣抄出來的紙張厚度就比較均勻。有的孩子則認為應該斜著放入抄紙板,這樣就可以抄到更多紙漿。對于這兩種方法,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哪種更好,而是支持幼兒通過實際操作進行比較。孩子們發現:歪一點放抄紙板可以抄到更多紙漿,這樣的紙張就比較厚,而將抄紙板平方著壓進水里,就會把紙漿蓋住,抄紙板上的紙漿比較少,造出來的紙也比較薄。
問題二:素色單一or花色多樣——精細制作
孩子們對于造紙的工藝漸漸熟悉了,已經不再滿足于造白紙了,他們有了新的思考:“我們還可以造出不一樣的紙嗎?”
軒軒:上次做燈籠我看見紙上面還有花和樹葉。
豆豆:我們的美工區還有一些彩色的紙。
浩浩:我也想做一些好看的花草紙。
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幼兒園里收集材料。有的摘了一些薔薇花、格桑花;有的摘了一些紫色酢漿草;還有的在教室拿了顏料。豆豆先將自己找的顏料倒在有紙漿的水盆里,然后用攪拌器在水里攪來攪去,直到水的顏色變成了綠色才停下來。軒軒先在抄紙板上鋪上一層薄薄的紙漿,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抄紙板上放上薔薇花,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往上蓋一層紙漿。在探究如何造出厚薄一致的紙時,孩子們還用自己的方式造出了花草紙和有顏色的紙。
紙的工藝
問題一:材料or工藝——藝術創作
大家造了很多紙(再生紙和古法紙),孩子們非常有成就感。但新的問題又來了:這些紙到底有什么用呢?新的創意在孩子們的心中萌生了。
可可:我們可以用這些紙畫畫呀,正好可以放在班級美工區。
豆豆:我想用這些紙做手工。
一一:我們在簽到的時候總是會忘記當天的日期,每次都要問老師。我們可以用紙印制日歷,這樣就不用問老師了。
可可:我想用紙做扇子,然后把一一的日歷印在扇子上,這樣既可以看日期,還可以降溫。
在這次討論中,我發現孩子們的想法都是單一的,他們對紙的用途僅僅停留在美術活動中,對紙的生活作用也不清楚。于是我追問,激發幼兒對紙的用途進行深入思考。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打開了思路,將紙印刷成日歷,方便每天簽到;將紙制作成扇子,給人們帶來涼爽。
問題二:扇面太軟VS扇面要硬——扇子
隨著活動的深入,新的問題來了,孩子們發現做的扇子沒法使用。
可可:我設計了一個圓形的扇子,我要找圓形的紙做扇子。
布丁:那我用正方形紙剪圓形。
可可:我要用膠把圓形紙粘在一起。我看到“造紙巷”有雙面膠,我用雙面膠吧。
過了一會兒,可可舉起自己設計的扇子說:“我的扇子做好啦,我來給你扇一扇。”
布丁:哈哈,你的扇子太軟了,怎么扇風啊。
可可:我已經用了4張紙了,怎么扇子還是軟的呀?
布丁:你的紙都沒有粘好,邊都長開了,只有緊緊貼在一起才會硬呀。
可可:那我換個白乳膠吧,我用刷子刷,這樣紙上都會有膠水,每張紙也就可以牢牢地黏住了,紙肯定也會變硬的。
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對形狀的轉換有豐富的經驗,并嘗試用自己的經驗去解決游戲中的問題。面臨扇面軟的問題,布丁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4張紙沒有牢牢粘在一起。對這個問題,可可想到了是自己使用的膠有問題,于是她立馬想到了液體白乳膠,因為雙面膠是直線的,不可能把圓形的扇面邊粘得嚴絲合縫。最終通過自己的嘗試,用白乳膠粘貼的扇面真的變得硬硬的,還能扇出風來。
問題三:厚而不透VS透而輕薄——燈籠
隨著日歷、紙扇子制作成功,孩子們的思路被打開:過節家家戶戶要掛燈籠,如果用我們自己造的紙做一個燈籠,那該多有趣呀!面對不同材料做的紙,孩子們開始并沒有注意它們的不同,可是在做燈籠時,他們發現了問題。
可可:用什么制作燈籠呢?如果紙太厚,就擋住光了。
布丁:我發現用樹皮和竹子做的紙就比較輕薄,迎著太陽可以看見光從中間穿過來。
萱萱:廢舊紙做的再生紙只能畫畫和做扇子,因為它比較厚、硬。
【活動感悟】
一、從生活中取材,又將最后的作品服務于生活。
幼兒從生活出發,探究造紙的材料、造各種不同的紙,再到探究紙的工藝品,了解了紙的演變過程。首先,他們通過討論、分析、研究、觀察、比較等,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解決問題,養成了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的學習品質。其次,幼兒將做好的扇子、燈籠、日歷等各種工藝品送給同伴、老師和家長,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傾聽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觀察、理解和分析幼兒各種行為,順應其各種探究需求,更有效支持幼兒發展。
二、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
在“造紙巷”的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積極給予幼兒支持與引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我們看見了幼兒思維與實踐的過程。幼兒在這個活動中的收獲與發展是全面的:通過對比觀察發現干濕樹皮的特征、浸泡的韌性、碎紙的吸水性以及易造型等特征;通過調整造紙工具,使得造出來的紙更加細膩、平整;通過合作嘗試發現一定要用多張紙粘貼才能制作比較硬挺的扇面等;在用設計的日歷、紙扇、燈籠等工藝品美化環境時,孩子們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江北新區華美路幼兒園)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