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經驗的積累,我逐漸領悟到一種教育理念——放手,并不意味著放任,而是對學生的信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我嘗試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實踐、去探索。
讓學生自主管理,給他們實踐的空間
一次班干部例會上,我試探地問:“我們進行一次變法,好不好?”
“怎么變?”班長問。
“我想讓班里的同學人人都有一個職務,負責一項工作。班里只設3個核心班干部,對所轄干部進行監督,如何?”
“這個想法新奇,您具體說說,我們想一想。”
“班級設行為習慣督導組、學習習慣督導組、班務管理督導組,各組選定一個負責人。行為習慣督導組下設課堂紀律管理員、課間行為糾錯員、眼保健操管理員、三餐兩寢管理員等職務。學習習慣督導組下設早讀領讀員、學科助理員、學困生輔導員等職務。班務管理督導組下設電器管理員、圖書管理員、路隊管理員等職務。這樣一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聽完我的解釋,班干部都舉雙手贊成。政策實施一周后,我輕松了很多,班風和學風也明顯好轉。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不僅解放了班主任,還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了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
讓學生演繹課堂,給他們展示的舞臺
針對學生專注力和思考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嘗試讓學生當老師。語文課文分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每個單元我會先上兩篇精讀課文,讓學生熟悉我的教學環節并模仿我,分小組備課略讀課文。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幾個小組上同一個環節,然后全班同學評價各小組的表現,評選出“最佳教學小組”。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導入環節為例,各小組展示了不同的教學風采。第一小組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下一句是什么?這句話是誰說的?”第二小組說:“齊讀課題,思考‘這是怎樣的伯父,怎樣的先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第三小組領讀課題,問:“作者是誰?是魯迅的什么人?魯迅的本名叫什么?”
3個小組上完后,我讓學生點評。有的說第一小組好,用名言開篇,引人入勝;有的認為第二小組好,用問題直擊文章核心內容……激烈的辯論讓整個課堂活力四射,精彩紛呈!
學生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不x6+6Jo3cVG0oOypdiV36VQ==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鍛煉了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一學期下來,同學們的語文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
讓學生組織班會,助他們感受責任
我還讓學生自己組織班會,讓他們在籌備班會的過程中感受肩上的責任。
經過一周的精心籌備,孩子們成功組織了一節主題為“好習慣成就好未來”的班會課。班會上,他們以詩朗誦《好習慣點燃心靈之光》開場,接著表演自編自導的小品《你有這樣的壞習慣嗎》,用幽默詼諧的方式揭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良習慣,引發同學們對自身行為的反思。隨后,一場習慣測試讓孩子們認識到自己與好習慣之間的差距,而填寫“壞習慣糾正卡”則讓他們直面問題,制訂具體的改進措施。最后,我對班會進行總結,肯定了孩子們的付出與努力,再次強調了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
學生在自己組織班會時,會有一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會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以證明他們自己組織的班會有效。班會課后,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改變,課間吃零食、追逐打鬧的同學少了,看書、討論問題的同學多了,班級形成了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放手也是一種愛。班主任只有把班級還給孩子,把體驗成長的過程還給孩子,把思考行動的權利還給孩子,他們才能真正成長。
(作者單位:湖北省仙桃市弘文學校)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