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理論是一種理性認識,其本質來源于實踐。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實踐為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實踐也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教育理論來源于教育實踐,教育研究要立足實踐,在實踐中洞察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研究中不僅要有理論指導,而且要有實踐智慧。在實踐和研究中,需轉實成智,形成實踐智慧,并運用實踐智慧展開研究。譬如,從關系中揭示事物的本質,在綜合中創造,在轉化中深化,等等。教育研究還需回歸實踐,改進實踐,要運用從實踐研究中得出的新認識、新理論來指導未來實踐。這種指導,要針對未來實踐的狀態和要求,如需要達到的目標、解決的問題,師生的訴求、社會的要求,以及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途徑、方法,等等。
關鍵詞: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理論;教育實踐;轉實成智;院校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5-0004-06
在實踐中探索和運用高等教育理論,首先,要深刻認識實踐的意義;其次,要扎根實踐,洞察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再次,要運用理論和實踐智慧解決問題,形成新的理論;最終還是要回歸實踐,以理論指導實踐的改進。
一、認識實踐:深刻理解實踐的意義
認識實踐,首先要認識實踐對人類生活、學習、工作、研究的意義,要認識實踐的極端重要性。
(一)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本質的特征之一
2001年筆者到英國考察時,在馬克思的墓碑上看到鐫刻其上的一句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彪S后,在德國柏林大學主樓大廳的墻上,又看到了同樣的話。這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的講話,對實踐的重要性、必要性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1]在馬克思看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改造世界。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的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求解放,是改變人民的歷史命運;其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集中體現為實踐觀點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的各個方面,從而建立起一個以實踐為根本原則的學科理論體系;最后,馬克思由此推動一場哲學革命,保持自己理論的科學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從而能夠不斷自我更新、自我發展。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包含著人對現存世界的否定關系,也包含著人的自我否定;包含著人對現存世界的批判,也包含著人的自我批判;包含著人現存世界的發展,也包含著人的自我發展。
(二)教育是偉大的社會實踐
實踐的范圍很廣,教育是人類最偉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一項偉大的社會實踐?!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論述十分深刻。從社會運行來看,教育是立國之本,是科技發展和經濟繁榮的基石,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直接關系其興亡沉浮。教育與政治相互影響,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通過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與經濟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教育既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既關系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又是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
從教育自身來說,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起源于社會勞動,人在實踐中成長發展。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為人民最好的服務,是讓他們去做某種提高思想境界的工作,并且由此間接地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2]實踐是將知識轉換為素質的中介,也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一種轉換器。任何思想品德都由知、情、意、行四個因素構成,只有這四個因素都充分發展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其中的“行”甚為關鍵,因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情感從實踐中產生,意志在實踐中錘煉。人的思想品德離不開實踐,正如王夫之所說:“德者,行焉而有得于心之謂也,行而有得謂之德。”[3]
(三)教育理論來源于教育實踐
理論與實踐相互支撐、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知識體系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具體而言,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實踐為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同時,實踐也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科學的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否則實踐就可能走偏方向。理論和實踐相互作用,共同發展,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教育理念是“以教育實踐為基礎,滲透著主體教育價值取向,反映著主體對教育‘應然狀態’的追求,從教育本質出發,綜合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和社會條件變化的傾向所得出的一種特殊的理性認識”[4]??傊逃砟钍且环N理性認識,其本源上是實踐的。
毛澤東說:“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實踐,決定人們的思想?!盵5]毛主席這一論述十分深刻。人的思想、理論都來自于實踐,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研究一定要面向實踐,不能從理論到理論。同樣,在教育研究中,要關注實踐,參與實踐,批判實踐,改進實踐。
二、扎根實踐:在實踐中洞察問題
科學研究始于問題??茖W研究就是要運用現有的理論、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從而發現規律和新知識,有效地指導實踐。
那么,為什么要扎根實踐,在實踐中洞察、發現問題?這是由實踐的性質、特征決定的。實踐與活動、行動有別,有其自己的屬性、特征。從活動與實踐的關系來看,實踐也是活動,但與一般活動不同,實踐是改變環境又因此改變自我的人的活動。這里“改變”二字十分重要,實踐不僅要改變環境,而且要改變自我。改變就是為了解決現存的問題,達到新的狀態。“實踐是人的自覺自為的對象性活動。一方面否定并超越人與外部世界及其關系的既定狀態,同時,肯定和實現著人與外部世界及其關系的新的可能性。”[6]從行動與實踐的關系看,教育實踐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的行為,是有教育意向、遵循教育規范的行為,是一種創造性、自主性的行為。教育實踐中蘊含著問題,教育研究就是為了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因此,在教育實踐中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洞察、抓住問題,并非易事,特別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善于發現問題
處于同樣的教育實踐中,有人能發現問題,有人卻視而不見。教育研究者要善于在“沒有問題”之處發現問題,“見人之未見”“言人之所未言”。其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從“偶然”中發現問題。偶然是指一事物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能這樣存在或那樣存在,均不取決于自己。偶然性中隱藏著必然性。哲學的任務就是去認識偶然性的假象中潛藏著的必然性。我們要在教育實踐中,通過經驗梳理、分析、概括和歸納,發現需要解決的教育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
(二)抓住真問題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善于抓住確實存在的、有研究價值的真問題。在研究與實踐中容易出現偏差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們經常把現象當問題?,F象是事物的表象,是問題的外在表現,是人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表面情況。問題則是現象背后的本質和根源,是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并解決的實質性矛盾。如有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只是一種表象,非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在于,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是學生學習目的問題、教師教學問題,還是社會影響問題?只有深入、具體分析,才能抓住真正的問題。另一方面,模糊問題也可能導致教育研究與實踐出現偏差。如網絡教育的學生適應性問題;無研究價值的問題,如家庭收入與學生交學費能力之間的關系問題;把假問題當真問題,如學校的政治性格;等等。教育研究要抓住真問題。
(三)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轉化為理論思維的問題
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一般都是具體問題。學術研究不可能就這些具體問題展開,需要將其轉化為理論思維的問題。如一位研究人員在對高校工會、學術委員會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這些組織中缺少教師的聲音,不重視維護教師的利益,學術委員會中教師代表人員偏少等具體問題。在研究過程中,這位研究人員將其轉化為“教師權利訴求與大學治理”。又如,一位教師觀察本院教師在開會時所坐的位置發現,在沒有臺簽的情況下,不同職級的教師很自覺地坐到了相應的座位上,因而提出“教師在場域中的位置”這樣一個問題展開研究。將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轉化為理論思維的問題,需要我們對實踐問題進行洞察,需要我們打開閉塞的認識閾限,需要研究者具有理論思維的能力和實踐智慧。
三、轉實成智:在實踐中探索理論
實踐不能自發生成理論,需要理論指導,不能用無知去研究未知。理論的作用突出表現在:首先,理論對經驗有先行激發作用,研究者在探尋問題、明確目的、制訂研究方案的過程中,對理論有很強的依賴性;其次,理論對經驗有共時建構作用,在研究者調查研究、觀察事物的過程中,無不滲透著理論的影響,理論與經驗的互動,深刻影響研究過程;最后,理論對經驗有事后解釋作用,研究者對經驗、對收集的大量資料,要以理論來審示,進而作出正確的評價,理論能夠指導、制約對經驗內容的解釋。
教育研究不僅要有理論指導,還要有實踐智慧。郭卉教授提出的“轉實成智”認為,“積累知識屬于求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和經驗從而獲得的深刻洞察力和合于道德的行為能力屬于智慧,智慧是真與善的集合?!彼J為,教育研究生成理論的重要方式,是“以其實踐智慧指導實踐行動,對有限個案的經驗進行歸納,這種歸納具有很強的指向性……”[7]教育研究需要實踐智慧,在實踐研究中轉實成智,形成實踐智慧。在研究中如何運用實踐智慧,對此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研究談一些體會。
(一)從關系中揭示事物的本質
恩格斯認為“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終級原因”[8]。黑格爾認為“本質在關系中呈現,規律是本質的關系”[9]。列寧認為,“規律就是關系……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世界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處于關系之中。概念范疇的內涵就是關系,認識就是尋找聯系的一種方式。在研究中,人們一般都會重視“關系”,實踐智慧突出表現在要抓住關鍵的、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種種關系。
要從兩極的對立統一中認識事物的基本特征。任何事物都是帶有兩極的連續體,抓住了事物的兩極,就抓住了該類事物的基本特征。但人們由于價值取向的不同和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容易固守一極,或在兩極中徘徊。由于高校教育的復雜性,在高等教育研究和實踐中,面臨大量兩極對立的事物,如: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理性與人性,學術自由與社會干預,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全球化與本土化,等等。面對這些呈現出兩極對立的事物,需要運用對立統一思維,將兩極聯系起來,這些事物的兩極猶如電池的兩極,連接起來可以產生正能量,分離即電流停止。對待高等教育實踐中帶有兩極的事物,同樣要運用辯證思維。如在處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時,常常以“重”和“輕”來衡量?,F在普遍存在的現象是“重科研,輕教學”,那么“重教學,輕科研”對不對?同樣是錯的,用“重”和“輕”的兩極思維,解決不了這一問題。華中科技大學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學的前面”,擺脫“重”和“輕”兩極思維,較好地解決了這一矛盾。
要在實踐中抓住兩事物關系中的“之間”,去探尋解決矛盾的辦法。兩事物的關系,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事物是獨立的,存在“邊界”;二是雙方所共有但又超出各自“邊界”的特殊的領域——“之間”。我們在研究關系時,往往重視“邊界”,忽視“之間”,因而難以解決事物的矛盾。如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兩者既有“邊界”,又有“之間”,只有抓住了“之間”,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筆者在研究中借鑒首創優先、首責優先兩個“優先”原則,采取區分學術、行政、綜合三種決策,實行交叉任職,對校、院、系三級組織的權力作出不同的劃分等對策,對解決教學與科研兩者的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在綜合中進行創造
在科學研究中,綜合是將已有的關于研究對象各個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的認知聯結起來,形成對研究對象的統一整體認識??茖W知識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從低級到高級的螺旋式上升的“綜合—分析—綜合”的周期性運動。新概念、新范疇是綜合的認知成果。實踐具有高度的綜合性,體現在內容、途徑、方法的社會性、開放性、多樣性、干預性等方面。在實踐中開展研究,要十分重視綜合性,在綜合中進行創造。綜合的方法多種多樣。
要素綜合。要素是事物必須具有的實質、本質的組成部分。事物由要素組成,關注要素、對要素進行綜合十分重要。筆者在研究課程時對課程的理解就采取了要素綜合的方法。課程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與課程相關的要素主要有學校、學生、教學、科研、個體、社會、文化等。經過綜合研究后筆者得出以下結論:課程是學生和學校的結合點,是學校和社會的結合點,是教學和科研的結合點,是學生個體和社會文化的結合點。這一認識,對理解課程、改進課程有一定的助益。
過程綜合。恩格斯提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10]。過程是事物發展或事情進行的經過,是結果的前提和基礎。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結果的難以預測性。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在實踐、研究中把握過程,特別是過程綜合特別重要。以學科建設研究為例,學科建設是一個包括知識體系建設、活動體系建設、社會建制建構的復雜過程。筆者在實踐研究中提出,面向未來,學科融合需要多種過程的綜合。譬如,學科交叉融合就是通過知識整合、模式組合、理論互鑒、方法碰撞,產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產教融合就是產教雙方共同確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目標和內容,共同建立科研和教學基地、平臺,建構雙方合作網絡,在生產實踐中改進、優化教學過程。
系統綜合。系統是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系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體系則是若干相關事物或某些意識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事物能否實現體系化,是該事物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一般而言,體系由系統組成。在教育實踐、教育研究中,面對某一體系,研究某一體系,要分析其構成的系統并對系統進行綜合研究,從而達到完善體系的目的。筆者在研究高校“社會服務體系”時,應用系統綜合方法,提出構建社會服務的核心系統、骨干系統、環境系統。首先,核心系統即“服務—學習”系統的建設。該系統的運行理念是以學習結合為立足點,充分體現互惠性;運行制度是以多維保障為落腳點,充分體現多樣性;運行方式是以課程建設為著眼點,充分體現反思性;運行機制是以互利共贏為出發點,充分體現合作性。其次,骨干系統即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有一批大學定位于教學服務型大學,這類大學是以推動知識的創新和傳授、應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為宗旨,全面構建新型教學與科研模式、組織制度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現代大學。在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中,要培養具有強烈服務意識、服務精神的學校領導核心,確定學校轉型發展的辦學格局,走“聯合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開拓合作研究的應用研究、試驗開發之路,建立共生共容的組織制度。最后,環境系統即高校社會生態環境建設。大學、政府、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高等教育改革必須從“教育跑道”進入“社會跑道”。政府要高度重視高校社會生態環境建設,要通過制訂教育法規、建立企業參與教育的激勵制度、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建立中介組織等,推進高校生態環境的建設。
(三)在轉化中深化
轉化指變量的改變、轉變,即事物A通過某種方法或途徑轉變為事物B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深化意味著提升、提高。量的增長必然引起質的變化,事物的轉化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在教育研究和實踐中,要善于通過理論轉化、路徑轉化、角色轉化、資源轉化等途徑,提升教育認知水平、理論水平。
理論轉化。理論轉化,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問題研究,深化理論認識。馬克思的理想是建立“自由人的聯合”的共產主義社會。筆者在研究高校管理決策的特點時,從“獲得自由的理想社會”出發,指出高校決策應是為自由創造條件的決策,這就深化了對高校決策的認識。理論轉化要善于借鑒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理論,從不同的理論視角來觀察教育實踐,以深化理論認識。理論轉化,還要善于借鑒國外教育的理論、我國古代教育理論等,觀察分析教育實踐。
路徑轉化。筆者在教育實踐研究中遵循“從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的研究路徑。從實踐中發現偶然性問題,這是研究的起點。偶然性僅僅是另一事物發展IEN4LR922KntJjj61gbYCiumjKqo7w27Z9jZuICGrt0=的可能趨勢,其中隱藏著必然性。理論研究的任務在于通過偶然性去認識潛藏著的必然性,必然性才是事物發展的一種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趨勢。但“必然性是盲目的”,人們認識了必然,才能獲得自由。由此形成了“抓住偶然,調查實然,分析應然,尋找必然”的路徑轉化,從而走向自由。筆者在文化素質教育、院校研究、個性化教育等重大研究中,都是依據這一路徑轉化來深化理論認識,產生實踐成果。
角色轉化。人們往往擔任多重角色,如高校的領導者、管理者、教師、研究者。每一種角色都有不同的體驗和認識事物的不同角度。領導者、管理者更加注重效率、效益,易于從戰略視野上觀察和分析問題;教師面向學生,更加務實,易于從學生成長的角度觀察問題;研究者對問題探索思路清晰,邏輯嚴謹,善于從理論層面去分析問題。我們要善于進行角色轉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問題。深入實踐,角色的換位體驗不僅僅使得理論更易于進入人心,更拓展了理論的學科視界,促進教育理論的創新發展。
資源轉化。資源是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大學與社會互動與交換的載體,高校是一種需要消耗稀缺性資源的機構。行業和高校建設都需要經費投入,大學水平越高,投入越多,隨之的盈利也越多。資源對大學發展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教育研究缺少對資源的研究,更缺少對資源轉化的研究。高校的基礎性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發展性資源包括學術資源、市場資源、政府資源,衍生性資源包括理念資源、文化資源、制度資源。我們要通過結合型、結構化、認知型多種資源轉化路程,優化、豐富學校的資源,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四、回歸實踐:以理論指導實踐的改進
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路徑。理論建構不是研究的終點,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推動實踐的改進。我們要運用從實踐研究中得出的新認識、新理論,指導未來實踐。這種指導,要針對未來實踐的狀態和要求,如需要達到的目標、解決的問題,師生的訴求、社會的要求,以及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途徑、方法,等等。這一過程,仍然需要探索,是實踐和理論互動的復雜過程。
筆者在文華學院20年的建設、發展中,運用在教育實踐研究中得出的對“人的發展、學校文化、戰略管理、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制度建設”等的理論認識來指導教育實踐,并在實踐中展開研究,兩者相互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精準把握戰略前提性問題,為文華學院發展奠定重要戰略性基礎。辦好一所大學,領導者要從戰略眼光和歷史責任感出發,從戰略高度著眼未來。文華學院在創建之初關注選擇校名與校長,確立“?!俊眱杉壒芾眢w制,明確十年建校、十年發展、十年提高的“三個十年”戰略目標,倡導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民辦強校。這為文華學院發展奠定重要戰略性基礎。
二是確立辦學使命、理念和精神,使文華學院成為一個具有獨特理念的文化組織。根據教育基本理論,文華學院引導師生共同創造、確立了“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的辦學宗旨;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提出“博學篤志,本立道生”的校訓;形成圍繞共同目標、師生共同創造、實現共同發展“三個共同”的組織文化;凝練以“校園紅楓”為載體的文華精神。
三是在實踐中構建個性化教育理念與模式,為文華學院創建了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發掘每個學生的優勢潛能,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文華學院倡導切實尊重學生差異,系統化開展個性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學校以優勢潛能為起點,以自我立志為動力,以空間創設為支點,面向全體學生探索個性化教育新模式。文華學院在國內首倡“潛能導師制”,創建“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文華學院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個性化教育觀念已深入文華學院每一位師生心中,得到教育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得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充分認可。
四是探索“在融合中生長”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念與路徑,推動文華學院轉型發展。在轉型發展路徑上,文華學院確立了個性化教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兩條主線,強調“在融合中生長”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積極推動學校“擁抱光谷,深度融合”,力爭使自身成為與中國光谷擁抱最緊的大學。在專業建設上,文華學院成功實現了從“帶土栽培”到“去土留根”的轉變,下一步則是從“去土留根”向“枝繁葉茂”的轉變,不僅實現了教育與地方社會的良性互動,也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五是注重管理科學化、制度化,在辦學中以院校研究推動決策科學化,為文華學院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文華學院成立專門的院校研究機構,引領全校師生共同研究,共同創造;提出建立“學習服務型機關”,強調大學要“守住根本,不斷創新”,通過制度性交流提出決策議題。這些前瞻性的教育思想與管理理念,使文華學院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特色。
總之,在教育實踐、教育研究中,要緊緊抓住實踐中提出的問題,運用理論,轉實成智,創造性地形成新理論、新觀念,并運用新理論指導實踐,改進實踐。在教育評價中,不能僅看成果的數量,而要以能否改進實踐作為衡量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本研究得到華中科技大學“雙一流”建設項目“智庫建設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的支持,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2]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許良英,趙中立,張宣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2.
[3]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M].//船山全書:第6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441-442.
[4] 劉獻君.適應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要求的高等學校教育理念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0(11):4-11.
[5] 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M]//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6] 劉獻君.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19-23.
[7] 郭卉.轉實為智:劉獻君學科建設思想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24(1):21-25.
[8]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9.
[9]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47-326.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Transforming Reality into Wisdom: Exploring and Applying Higher Education Theories in Practice
LIU Xianjun
Abstract: Theory is a rational cognition that should be practical. Practic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ory, which provides the driving force and source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only criterion for testing whether the theory is correct. Educational theory originates from educat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practice, grasp problems, and try the best to discover, research, and solve problems. In research, we need both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wisdom.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 we should transform practice into wisdom from practical wisdom and use practical wisdom to conduct research, such as 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things from relationships, creating in synthesis, and deepening in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should also return to practice, improve and apply new understandings and theories from practical research, and guide future practice. This guidance should be tailored to the status and requirements of future practice, such as the goals to be achieve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 deman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and practical ways and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theory; educational practice; transform reality into wisdom; institutional research
(責任編輯 陳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