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廣為人知,但在“藥物濫開、濫用”“多吃無妨”“銷售為王”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藥品濫用、濫囤、亂棄已然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就治理藥品浪費而言,全鏈條、全周期的管理固然可以治標,但要治本,恐怕“心病還需心藥醫”。
2023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節約藥品資源遏制藥品浪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通知,《實施方案》從藥品生產、臨床用藥、藥品流通、宣傳引導、廢棄藥品管理、組織實施等方面提出具體工作措施和要求,全鏈條、針對性地強化了對藥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可以說為遏制藥品浪費提供了全面而明晰的政策指引。
正如《實施方案》所明確各項任務需要在各個實施環節由多部委配合參與一樣,遏制藥品浪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力推進,而且在一些環節,問題可謂錯綜復雜,要及時予以解決并非易事。
在一些醫療機構以考核任務、獎勵機制等方式使醫生濫開、濫用藥物,為了完成考核目標、提高自身收入,醫生們也會傾向于開更多的藥物和檢查。濫開、濫用藥物還滋生腐敗,2024年開年以來,全國醫藥領域掀起的反腐行動受到廣泛關注。本輪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重點就是聚焦“關鍵少數”、關鍵崗位,重點打擊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不法行為,其中以藥品“回扣”方式行受賄的不在少數。比如近期披露的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張某利用職務便利,在藥品采購、資金撥付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巨額“回扣”,接受醫藥公司代表賄賂1400多萬元。其中一名醫藥代表向該院銷售藥品就達9000余萬元,而張某從中收取900余萬元“回扣”。在醫療腐敗、高額藥品銷售的背后,一定存在過度醫療的行為,也勢必帶來大量藥品浪費以及醫保資金的浪費。
在持續加大醫療領域反腐力度的同時,近年來國家層面陸續出臺包括《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促進合理醫療檢查的指導意見》《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通過強化醫療管理,將過度醫療關進制度的“籠子”。不少地方也采取組建專家庫通過抽取病歷與處方進行處方點評等方式加強監管,從而減少過度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
“探索設立專項資金,提高回收率,區級行業主管部門設立家庭過期藥品回收和處置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對過期藥品的無害化處置,對過期藥品回收定點單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及相應的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有資質的企業建立回收體系,對過期的藥品能夠適時回收。同時,開展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積分兌換活動,激發廣大居民參與積極性,提高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率。”這是寧夏政協委員馮麗靜聯名耿丹委員的建議。今年“兩會”期間,各地不少政協委員將科學處理家庭過期藥品作為提案。
基于健康管理,國人有較強的家庭藥品儲備觀念。據《中國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白皮書》顯示,我國約有78.6%的家庭備有家庭小藥箱。但相對儲備而言,清理、管理的理念卻相對薄弱,據白皮書統計,有80%以上的家庭沒有定期清理藥箱的習慣,全國一年因此產生的過期藥品約1.5萬噸。從理念而言,不少國人都有自行購藥服藥的習慣,一些中老年人認為“久病成良醫”,按照經驗給自己看病,甚至隨意加大用藥劑量。有些對過期失效藥品危害認識不足,對藥品保質期缺少概念,不清楚過期藥品的性能、性狀、藥效會發生改變,不僅喪失了原有的治病功效,甚至還可能危害健康。不少人對藥品儲存、處置缺乏了解,對過期藥品的處理大多是一丟了之,對藥品中的化學元素和有毒物質會污染土地、水源的危害性認識不足。
從外部環境來講,也存在不少短板。一方面是過期藥品回收渠道不夠健全,無論是小區還是藥房并沒有建立相應的回收渠道,過期藥品只能與其他垃圾一并丟棄。另一方面是處理過期藥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小型企業、社區難以牽頭處理過期藥品,對家庭藥品浪費隨意處置大多只能聽之任之。
與此同時,宣傳教育也存在很大缺失。對過期藥品的危害、處置方法的宣傳不足,使公眾理性購藥、科學備藥、合理用藥、節約藥品的意識不強。相對而言,對銷售藥品的廣告宣傳力度過大,無論是電視廣告中的“常備重要”“居家必備”,還是各藥房“熱銷、搶購、試用”“家庭必備、免費治療、贈送”,都刺激民眾購買藥品。
值得期許的是,《實施方案》對加強宣傳教育引導、規范廢棄藥品收集銷毀方面提出了要求,相關的內容和舉措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一些地方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2023年1月,武漢市江岸區在33個示范小區內單獨設置了過期藥品回收箱,方便居民投放家中過期藥品。蘇州市則在多家零售藥店和醫療機構設立1281個過期藥品回收點,并聯合城市管理部門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取得了較好效果。
近期,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其購買的某品牌維生素B族藥品存在過度包裝現象,質疑廠家通過套娃式的過度包裝賺取利潤。視頻顯示,該廠家將126片維生素B族藥品分裝進7個小瓶子,再將7個小瓶子裝入1個大瓶子對外售賣。除套娃式的過度包裝外,還有以豪華包裝提高售價,以及將常用藥減量縮量讓患者多次購買等亂象。這些包裝不當不僅增加了藥品成本,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同時還造成了資源浪費。針對此類亂象,202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明確要求防范商品生產環節過度包裝,引導醫療機構針對門診、住院、慢性病等不同場景和類型提出藥品包裝規格需求,引導藥品生產者優化藥品包裝規格。

此次《實施方案》開篇就專門提出推行藥品適宜包裝的要求,并對醫療機構積極采購大包裝藥品、引導企業變更包裝規格、按照療程生產適宜包裝的藥品等方面細化要求,可以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除生產包裝外,銷售亂象也屢禁不止。在利益驅使下,類似導購、促銷推動民眾盲目購藥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藥店常有各種購買藥品促銷優惠的活動,購買藥品贈送雞蛋、毛巾、洗潔精等家庭用品,而且促銷往往都是鼓勵沒病先買藥,沒病先備藥。不僅如此,一些藥店還以免費測血糖、測血壓、義診等方式吸引消費者,之后夸大病情制造恐慌,有些則是利用專業信息優勢,通過各種術語讓消費者產生健康焦慮,之后推銷新藥和保健品等,最終使消費者大量購買藥品以及濫用藥品。
正如古話所言“但愿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醫療本應以維護健康為導向,這些不惜讓健康者購藥、吃藥,患病者超量用藥的利益至上者,無疑有違醫德,傷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勢必也帶來更多的藥品浪費。
要實現減少藥品浪費,提高合理用藥水平,提升用藥安全,進而更好地維護人民健康,除了要進一步強化理念,治好各方的“心病”之外,還需要更多的制度性保障,更多主體的共同發力,以及更加有效的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