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健康觀念和意識的不斷加強,許多居民備藥過量,致使過期藥大量出現。過期藥品不僅給家庭造成較大的浪費,還給社會、環境、人民健康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因此,認清藥品浪費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藥品浪費是維護人民健康的客觀要求。
從患者的角度看,造成藥品浪費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盲目買藥備藥。居民對常備藥容易有囤貨習慣,尤其趕上藥店優惠促銷時,會因貪圖價格便宜而大量購買。然而藥品和必需品不同,只有在得了相應的疾病時才能派上用場,這些促銷藥買回來后常常由于無用武之地而被束之高閣。其次,儲存方式不當。有些藥品儲存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甚至還有避光要求,但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不注意儲存方法,導致藥品變質,療效得不到保障。
從機制建設的角度看,過期藥缺失回收長效機制,表現為:一是缺乏責任主體。我國《藥品管理法》第49條將“超過有效期的藥品”定性為“劣藥”,并禁止生產和銷售劣藥,卻沒有規定如何處理過期藥品,也沒有規定實施處理過期藥品的責任主體。目前各地雖出臺了一些過期藥品處理辦法的地方性規定,但僅停留在辦法和意見層面。二是群眾回收意識不足。很多人對過期藥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缺乏主動回收的意識。根據四川某醫學院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報告顯示,89.5%的大學生未參與過過期藥回收,其中58.6%不知道回收地點,28%不知道藥品可以回收。三是尚未形成過期藥品處理回收的長效機制。目前在社區、農村很少見到固定的過期藥品回收站點,多數只是臨時的回收箱。制藥企業、藥店開展的過期藥品回收活動一般是一年內開展2到3次的公益回收活動,沒有固定的回收點。這些年制藥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有了較大提升,但自動參與過期藥品回收的制藥企業還不多,因過期藥品需要用專業的醫療設備進行無公害銷毀。無公害銷毀的費用較高,高昂的回收和處理成本使制藥企業開展這些活動有一定經濟壓力。
藥品浪費不僅造成醫藥資金和資源的浪費,過期藥物還會導致藥效降低或失效,甚至可能產生毒性,隨意丟棄的藥品還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甚至過期藥品處置不當被不法商販低價收購,經過簡單加工和包裝后又流入偏遠地區和非法診所,進行二次銷售,危害群眾健康,帶來諸多問題。科學處置家庭過期藥品不僅是個人問題和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首先,藥品過期后其有效成分含量降低,藥品發揮不出原來的藥效。藥品貯存條件不規范,吸潮、脫水、霉變后可能分解出一些有害雜質,有時藥品化學成分或結構也會改變。比如沖劑,在一定溫度下會發生霉變,滋生細菌,而這種霉變肉眼無法辨識。服用后可能產生急(慢)性毒副作用,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害。
其次,過期藥品的化學性污染已成為土壤和水體的嚴重污染源。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一顆過期藥污染相當于3節廢舊電池污染,約污染一個人5年的用水量。大多數藥品過期后容易分解、散發有毒氣體,造成室內環境污染,嚴重時還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危害。大部分過期藥品被作為生活垃圾處理,對空氣、土壤和水源環境造成污染。
最后,過期藥品的質量不可控,出現用藥安全問題不易追查和追責。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將過期藥品回收后,通過更改包裝、篡改批號等行為,使其再jPxHmTiiihwdU30lCLvQzg==進入藥品市場,并主要流入城郊和農村。過期藥品的存在擾亂了藥品流通秩序,侵害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近年來,許多地方都在積極探索遏制藥品浪費的有效舉措。例如浙江寧波市在保障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對部分藥品推行拆零銷售,從源頭減少浪費。上海市升級相關數字化服務平臺,組織執業藥師等以公益服務的方式開展輪值,提供在線藥學服務,及時解答市民買藥、用藥疑問,減少末端浪費。這些舉措著眼不同環節,對建立健全遏制藥品浪費的制度機制具有啟示意義。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遏制藥品浪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生產、銷售、使用等多個環節,需要多措并舉,形成合力才能解決問題。
完善廢藥品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目前,關于廢藥品的法律法規缺乏。廢藥品的性質、收集、運輸、儲存、買賣、監管等缺乏配套法律和政策。《藥品管理法》將過期藥品定為劣藥,嚴禁生產、經營、零售企業使用此類劣藥,但沒有涉及過期藥的回收處置,相關部門執法時缺乏抓手。而《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境防治辦法》只是對廢棄危險化學品的產生、收集、運輸、儲存、利用、處置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也是針對廢棄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但對于廢藥品未作嚴格規定。《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均說明醫療廢物的危害和防護,但對廢藥品買賣沒有針對性的規定。2016年出臺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正式將“生產銷售及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失效、變質、不合格、淘汰、偽劣的藥物和藥品”列入危險廢物,但對于過期藥品污染環境的防治較少。因此,通過完善廢藥品管理相關法律制度,在立法層面加強藥品監督管理,可以防止廢藥品流入非法渠道,提升我國在藥品管理方面的法制化水平,保障人民用藥安全。
認清藥品浪費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藥品浪費是維護人民健康的客觀要求。
針對藥品浪費,一方面要科學分裝包裝,從源頭減少浪費和過期藥的產生。例如,在日本,不管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均用小紙袋包裝;在歐洲,病人在醫院或藥店買藥時,統一用小塑料瓶包裝固體藥物。我國制藥企業應當完善藥物分裝體系,醫院也可以引進藥物分包設備,嚴格按照病人病情開藥,以減少藥物浪費。另一方面,必須建立統一的長效機制破解過期藥品回收難的困境,明確各類主體的職責范圍,暢通藥品回收及處理通道。當前過期藥品回收與處理責任歸屬不明,對于承擔無公害處理的制藥企業或其他醫療廢棄物處理企業,國家應設立相應的回收和處理補貼,激勵相關企業參與。
此外還可以通過醫療政策改革來完善過期藥品回收機制。例如拓寬社區醫療機構的服務范圍,加大居民用藥知識宣傳力度,控制醫保卡購買上限,改變大眾過度囤藥習慣。同時,賦予社區醫療機構回收過期藥的職責,通過設立積分賬戶等形式,鼓勵社區居民定期清理家庭藥箱。在農村地區和各居民社區設立過期藥品回收點,建立藥監部門主導、多個部門協同的管理機制,對居民主動回收的過期藥品給予一定補貼,或是按照相應的制度兌換新藥,激發民眾參與藥品回收的積極性。
同時,可以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數字化過期藥物回收體系。近年來,藥品質量追溯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可充分發揮藥品質量追溯碼的作用,將追溯碼與數字回收體系捆綁,建立數字化回收機制。例如阿里健康從2021年起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啟動了過期藥物線上回收服務,用戶只需登錄支付寶掃碼藥品包裝上的追溯碼,按照要求填寫好聯系方式,就能預約快遞員上門取件,不出門就能完成回收流程,同時還可以領取相應的優惠券。過期藥品被統一運送到指定處理企業,由專業人員進行無害化處理。
針對居民對過期藥品回收意識不強的問題,加大過期藥品回收的宣傳力度,增強消費者對藥品專屬性的認識,是有效處理過期藥品的關鍵。藥監部門可以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宣傳渠道,與其長期合作,將過期藥品回收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在社會上推廣,讓百姓認識到過期藥品的危害和無償回收過期藥品的義務與意義。
(作者工作單位為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