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而不久前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強調,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那么,從“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實融合)到“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實數融合),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如何促進兩者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顯然,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在“戰略母產業”技術底座的基礎之上。數字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未來可能突破,還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碳基芯片、生物芯片、虛擬及增強現實、腦機接口等技術。
從二十大報告要求“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到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的決策,體現出我國對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理解,以及對其關系的精準定位。
首先,就表述上的變化而言,“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實融合)轉變為“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實數融合),看似只是次序的調整,實際上反映出了對其融合過程的更深層次理解。原先的提法更多強調的是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和影響,而后者的提法則更強調實體經濟在接納、利用數字技術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體現出政策制定者對實體經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視,以及對其融合過程中實體經濟主體作用的強調。其次,這一變化也暗示政策重心的變化。在之前的提法中,更多的是關注數字經濟如何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而在新的提法下,除了繼續關注這點之外,更注重實體經濟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自我提升和創新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經濟體系轉型升級。此外,這種變化還體現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特點和要求。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邊界逐漸模糊,其深度融合成為大勢所趨。此時,“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提法更符合當前經濟形勢和發展需求,也更能體現出我國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戰略思考與實踐行動。
事實上,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已經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行戰略部署,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強調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因此,總的來說,“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實數融合)的最新提法,既彰顯出我國對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重視,也凸顯實體經濟在融合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價值。這種從認知到提法的強化,有助于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將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正從制造大國加快向制造強國邁進,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既是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外部環境諸多不確定挑戰的戰略選擇。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積極推進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數字化轉型。
要素融合是前提條件,通過深度改造生產函數并不斷創造融合新業態。生產活動的開展需要生產要素投入,而早期生產活動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隨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逐步從消費領域深入生產領域,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融合提上重要議程,這取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成熟和商業化應用程度。數據對于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國民經濟各行業創造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并深刻影響著生產函數的實際效用。但同時也應看到,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甚至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數據改造生產函數需要建立在已有數字化基礎之上,從要素替代、效用倍增、性能提升、投入延展等方面逐步深化認識。
技術融合是重要內容,通過構筑數字化應用內核推動向縱深發展。推動數實融合的有力結合點,就是要通過技術融合建立制造業應用場景與數字產業之間的聯系,突破數字領域基礎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不斷創造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需求。長期來看,制造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數字化,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特征日趨明顯。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企業數字素養和應用技能普遍較高,對數字化應用需求旺盛,各類最前沿的技術難題、最廣泛的數字需求、最豐富的數據資源、最多樣的應用場景都集中在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部門。把制造業的應用場景建立起來,新技術、新產品的落地驗證和迭代升級就有了數字試驗空間,由此可能會催生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和數字企業,為數字產品和服務提供新的可能。
物理融合是關鍵載體,通過數字有機連接形成具有公共屬性的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時代,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基礎設施成為聯通物理空間和虛擬世界的載體,更加突出“高速泛在、智能敏捷”,推進跨行業跨界融合和互聯互通。通過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進而在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上推動創新發展,實現對人、機、物、系統等全面連接。從微觀企業層面看,依托新型數字技術將生產各環節全部數字化、網絡化。

面向未來,工業元宇宙將成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強交互、深融合的新載體,是復雜先進的新數字化工業經濟系統、智能制造的“未來形態”,推動制造業數字化向更高層級躍升。既包括基礎層虛實融合的工業要素,也包括應用層全系統全生命周期創新應用等,通過強化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聯動,保障信息為物理世界服務,實現全生產要素互聯、顯性化智能決策與輔助生產管理,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透明化管控。《工業元宇宙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5)》明確提出,要夯實工業元宇宙基礎設施,完善產業支撐體系,拓展現實和虛擬經濟融合發展新空間,旨在推動建設一批“工業元宇宙+垂直行業”的工業元宇宙開放平臺,這些都賦予了產業新基建新的內涵和要求,可以促進數字資產和實物資產的融合“孿生”,加速技術變革、組織變革和效率變革。
流程融合是核心環節,通過生產系統數字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數字經濟時代,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企業原有流程的運行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構建“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端到端流程,由此驅動新一輪流程再造和優化。大型工業企業通過“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的數字化流程促進高效協同,使得生產系統越來越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真正做到以用戶為中心。在此過程中,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被打通,同時與數據倉形成環流,最終以數字表達的主流程進一步對接所有子流程,推動生產系統一體化大協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數字化流程系統就是一個超級強大的“任務自動派發器”,數字化流程引擎自動地將一個個“工作任務”派發給不同崗位上的“人員”。
目前,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希望通過提高效率、實現可持續性和改進產品質量來獲得競爭優勢。具有示范意義的“燈塔工廠”就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中國已上升至42家。十年來,我國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深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發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制造業推動著智能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加速普及,流程融合進入與數據、技術、物理融合相互促進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作者系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