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興技術經貿關系供應鏈韌性大國競爭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基本延續了特朗普政府對華競爭戰略,并強調通過對美國國內進行投資來打造一個“更加強大的美國”,以擴大美國對華競爭優勢。為此,美國行政機構與立法部門配合,將在美國國會兩院長期拉鋸的《投資美國法案》《無限邊疆法案》《美國芯片法案》《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和《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等整合為《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初步奠定了美國對華經濟與科技競爭的立法框架。2023年12月,美國國會眾議院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下稱特別委員會)公布有關中美經貿關系的戰略報告——《重置、預防、建設:贏得美國與中國共產黨經濟競爭的戰略》(下稱《戰略》),其中提出了近150項立法政策建議,涵蓋“重置美國與中國的經貿關系”“阻止美國資本和技術向中國流動”和“投資于技術領導力并與盟友合作建立集體經濟韌性”等對華經貿與科技競爭的內容,尋求從根本上改變兩國在貿易、投資和商業領域的往來模式,體現了美兩黨對華政策的高度共識,將成為未來幾年美國國會對華立法的重要方向。
歷史上,美國在大國競爭中一直強調“從實力地位出發”,總是憑借實力優勢欺壓別國。如今,面對國家實力相對下滑的現狀,拜登政府在《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方針》中明確指出,“美國必須恢復持久優勢以便能夠基于強大實力迎接當前挑戰。”[1]美國國會對此持相同的看法,共和黨眾議員加拉格爾在談到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時也強調:“至少在短期內,硬實力是我們對華競爭最重要的籌碼。我認為,加強對華威懾力的最好方式是通過強有力、明智的投資提升硬實力?!盵2]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美國兩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合彼此的分歧,先后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上述法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拜登政府打造一個“更加強大的美國”的初衷。
第一,重建美國基礎設施。根據《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美國政府將投入約1.2萬億美元對國內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其中5500億美元為財政預算外的額外支出,用于修建道路、橋梁、港口、機場、鐵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基礎設施。美國希望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建成世界上“最好、最安全的道路、鐵路、港口、機場”,維護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2021年11月,拜登在簽署《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時表示,希望這一刻能夠成為“美國開始贏得21世紀競爭的時刻”。[3]
第二,加強美國先進制造業,重點扶持半導體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拜登政府推動《芯片和科學法案》的初衷是“促進美國半導體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在從汽車到家用電器再到國防系統等一切基礎技術領域,確保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4]根據這一法案,拜登政府將為包括高通、英特爾在內的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提供527億美元的補貼,并為這些企業額外提供24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已經做了部分鋪墊,該法案撥款75億美元在美國建立全國性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包括沿高速公路走廊部署充電樁、并在社區內為居民生活、工作和購物提供充電設備,并撥款450億美元用于能源領域關鍵新興技術創新。[5]《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則重點規劃了對美國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和稅收減免。該法案將太陽能投資稅收抵免延長了10年,并計劃在核電領域投資300億美元,投資120億美元用于電動汽車激勵措施,370億美元用于與新能源產業相關的先進制造業。[6]
第三,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資力度?!缎酒涂茖W法案》計劃投資610億美元用于支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基礎和早期研究、美國大學的科研活動以及在美國建立完整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和培訓體系。該法案還計劃投資200億美元,用以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一個技術、創新和伙伴關系理事會,專注于半導體和先進計算、先進通信技術、先進能源技術、量子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計劃投資100億美元用于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推動該部門在人工智能、移動通信和網絡安全等領域的研究,以維護美國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領先地位;另有100億美元用以投資建設美國各地的區域創新和技術中心。[7]
上述法案構成了拜登政府對華貿易與科技競爭的基本框架,但美國國會、特別是國會內的共和黨人并不完全認可拜登政府的相關做法和理念,認為拜登政府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快。美國國會對拜登政府的不滿與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登政府未能有效管控美國對華投資,導致大量美國資本投向了與中國軍事和科技發展相關的企業。二是中國政府的財政補貼政策使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傾銷商品,導致美國相關企業瀕臨破產邊緣,而拜登政府并未采取有效對沖的措施。三是美國出口管制政策過于寬松,包括商務部向華為授予了大約70%到75%的銷售許可。四是拜登政府對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投入不足,2021年《芯片和科學法案》在國會通過后,政府幾乎從未對基礎研究與開發進行撥款。五是美國的高科技移民制度混亂不堪,難以有效吸引人才。[8]

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后,共和黨贏得對美國眾議院的主導權。為改變拜登政府對華競爭的“軟弱”態勢,協調眾議院不同委員會的行動,以制定更為全面和統一的對華立法行動,共和黨內鷹派提議成立了兩黨共同參與的“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并在2023年12月推出了有關調整中美經貿關系的戰略報告——《重置、預防、建設:贏得美國與中國共產黨經濟競爭的戰略》,完整勾勒了美國國會未來對華立法趨勢。
《戰略》長達53頁,涵蓋了近150項立法政策建議,內容涉及層面之廣前所未有,主要包括重置中美經貿關系、強化對華科技競爭以及加強供應鏈韌性。
特別委員會認為,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并沒有給自身帶來預期的好處,中國也沒有出現美國所期待的結構性改革,反而讓美國失去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中國還對美國國家和經濟安全、金融穩定和價值觀構成直接威脅,美國必須重新設定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條款。
第一,確定重置中美經貿關系的重點方向。一是將中國移至新關稅欄以強化美國對華經濟影響力。二是確保美國與第三方國家的現有貿易協定受到強有力的原產地規則限制,防止中國利用美國的貿易伙伴作為后門獲得進入美國市場的優惠政策。三是與盟友和伙伴合作,圍繞中國的產業補貼、對國有企業的支持以及非市場經濟政策和做法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
第二,提高美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透明度。一是制定并利用相關立法,要求美國跨國公司披露與其在中國業務相關的主要風險及對中國市場準入變化的預期。二是要求這些公司披露與中國的重大聯系包括供應鏈、來自中國的利潤以及公司對突然失去中國市場準入的承受能力。三是要求美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定期向國會提交報告,披露美國公民持有的所有與中國有關的資產總量并說明其對美國金融體系構成的風險。
第三,評估并準備應對未來與中國潛在沖突對經濟、金融和工業領域可能造成的影響。特別委員會建議設置一個協調辦公室,負責評估沖突風險和制定經濟安全戰略,評估美國供應鏈韌性面臨的風險,制定有效應對相關威脅的政策。要求美聯儲對美國各大銀行進行壓力測試,評估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承受失去中國市場帶來的壓力,以及美國與盟友對中國實施制裁對美國金融市場可能造成的影響。
第四,采取綜合行動減少美國對中國技術研發和制造供應鏈的依賴,并阻止中國對美國企業和個人進行所謂“經濟脅迫”。一是利用《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對來自中國的產品或相關組件進行審查。二是對來自中國的相關半導體產品征收進口關稅,防止中國主導傳統芯片產業,遏制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三是力促《2022年保護美國知識產權法案》落實,如經美國商務部查實,確定外國競爭對手實體或與該實體有關聯的個人盜竊美國知識產權,國會應授權商務部將其列入“實體清單”。四是制定相關法律,阻止中國對美國公司、個人、公職人員以及合作伙伴進行所謂“經濟脅迫”。

第五,防止美國對中國先進技術形成依賴,保護美國市場免受中國技術影響。美國國會擔心,如果中國開發的技術在美國國內市場得到廣泛應用將對美國國家安全和數據保護構成重大風險,并威脅美國的長期技術競爭力。建議在能源部設立國家技術競爭力分析中心,對關鍵和新興技術生態系統進行分析。授權總統禁止由外國對手擁有、控制或開發且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進入美國市場。頒布相關法律,強制外國對手控制的社交媒體平臺如TikTok從美國撤資。防止美國政府資金用于購買中國研發的生物技術和服務等。
強化對華科技競爭是未來美國國會涉華立法的重中之重。美國國會在科技競爭領域的立法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對沖中國的產業政策。《戰略》認為,中國的產業政策使中國的技術研發偏向于讓中國公司獲益,為了對沖這一政策,美國應制定一攬子稅收激勵政策,適當調節和控制公私融資以及基礎研究資金,以促進國內先進制造業發展?;诖?,美國應加大對創新和戰略部門的投資,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美國私人對這些部門的投資。具體而言,一是加大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和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的資助,尤其是重點資助對美國國家安全和供應鏈安全有重要影響的技術。二是設立并全額資助“關鍵技術產業基金”,用于在美國建立或擴大先進的研發基礎設施。三是制定全球技術標準,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四是建立政府部門與相關機構的協調機制,為能夠應用于國家安全領域的早期資本密集型新興技術提供資金。五是鼓勵私營部門投資能夠應用于國家安全領域的關鍵技術與新興技術。
第二,加大與中國在技術領導地位和吸納優秀人才方面的競爭。《戰略》呼吁美國國會制定人才戰略,通過以下方式吸納更多從事關鍵和新興技術研發的全球優秀人才來美國服務:一是通過立法吸納來自“五眼聯盟”、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和北約相關國家的人才,這些人才需具備關鍵和新興技術背景且正在從事由國防部或其他國家安全機構資助的項目。二是放開對來自“五眼聯盟”國家人才的美國技術共享限制。三是擴大簽證安全檢查程序,防止外國對手利用美國的開放系統非法獲取美國技術和技術知識。四是更新勞工部相關職業清單,增加對國家安全和新興技術至關重要的職業。

第三,限制美國對與中國軍方、關鍵技術部門等相關實體的投資。一方面,通過立法全面禁止投資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未經核實清單”“軍事最終用戶清單”和聯邦通信委員會“威脅國家安全名單”的實體,包括這些實體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另一方面,以2023年8月拜登總統簽署的關于“對華投資限制”的行政命令為基礎,將美國對中國關鍵和新興技術、軍事能力以及在“十四五”規劃中計劃主導的技術部門的投資限制編入法律。
第四,加強出口管制,限制關鍵和新興技術流向中國任何實體?!稇鹇浴氛J為,美國當前的出口管制規則難以適應技術快速變化的形勢。為扭轉這種情況,美國應向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提供更多資源,確保該機構得到足夠的人財物支持。一是更新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的審議程序。二是擴大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權力范圍,以裁定軍民兩用開源技術帶來的風險。三是以美國商務部2022年10月7日頒布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為藍本,對流向外國對手的特定技術采取“全國”管制。四是要求行政部門迅速對外國對手的關鍵和新興技術進行一般控制,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先進材料、光學和傳感、先進能源研究和天基技術。五是要求美國商務部制定“云計算”最終用途規則,以限制美國技術公司向外國對手提供超過特定計算閾值的先進云計算集群。六是要求美國國務院與商務部協調,通過“敏感技術多邊行動”機制與盟友一起擴大對新興與關鍵技術的多邊管制等。
第五,給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更多權力和工具,使其能夠對來自中國的入境投資進行有效評估。特別委員會建議修訂《2018年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賦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必要的法律權力、授權、資源,以應對“中國對美國技術的威脅”,包括擴大《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中“關鍵技術”的定義,擴大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管轄的敏感場所名單以涵蓋所有軍事設施、公認的情報場所、國家實驗室、國防資助的大學附屬研究中心及關鍵基礎設施場所等。
《戰略》認為,中國越來越多地利用其市場、技術和對關鍵礦產的控制權,向美國及其盟友施壓;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影響力將削弱美國的競爭力,并給美國的軍事工業和關鍵與新興技術發展甚至民生領域帶來更大風險。鑒于此,美國應加強與盟友的貿易和技術合作,通過促進與盟友更加緊密的一體化,在減少關鍵供應鏈對中國依賴的同時,建立有彈性的供應鏈,提高美國與盟友的經濟韌性。
第一,與盟友和民主伙伴簽訂更強有力的原產地規則和高標準貿易協定以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同時謀求在國際組織中占據主導地位?!稇鹇浴方ㄗh,一方面,需要制定積極的經濟議程以鼓勵盟友與美國合作,重點推動與英國、日本及中國臺灣的全面雙邊貿易協定;以《美墨加協定》的高標準為出發點,確保中國無法利用美國市場的準入優惠;與盟友和伙伴就數字貿易和數字經濟進行談判,達成強有力的、包容的、前瞻性和可執行的貿易規則。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勵更多美國公民在國際組織特別是國際金融機構和制定國際技術標準的相關機構任職,對沖中國影響力。
第二,制定一攬子投資、監管改革和稅收激勵措施,減少美國供應鏈對關鍵礦產的依賴。一方面,通過立法授權建立并劃撥關鍵礦產彈性資源儲備基金,使美國生產商免受關鍵礦產價格波動和中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中主導地位的影響;允許更多美國公司進入采礦業,尋求占有波動性高、美國國內產量低且依賴從中國進口的關鍵元素,降低市場波動和中國公司涌入市場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化和安全的供應鏈,確保美國國家安全所需的關鍵礦產和材料來自國內和所謂“友好國家”。國會應與行政部門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合作,提升關鍵礦產以及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其他資源的供應鏈韌性。此外,美國還應擴大“礦產安全伙伴關系”,與盟友和合作伙伴制定有利于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的相關貿易協定。
第三,減少在醫療產品供應鏈方面對中國的依賴。《戰略》認為,中國在活性藥物成分和其他前體化學品的生產以及醫療器械和設備的價值鏈中占據全球市場主導地位。美國對在這些領域嚴重依賴中國深感擔憂,認為如果中國將美國對其藥品供應鏈的依賴武器化,將對美國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為擺脫這種依賴,《戰略》提出了如下建議:一是授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制定一份在美國廣泛使用的主要藥品清單并建立一個數據庫跟蹤這些產品的供應鏈,分析這些產品對中國的依賴度。二是與除中國之外的貿易伙伴進行藥品貿易協定談判,以減少美國在醫療和藥品方面對中國的依賴。三是在制藥行業建立值得信賴的貿易伙伴網絡以促進活性藥物成分的替代來源,增強制藥和醫療用品供應鏈韌性。四是建立“買美國貨”的醫療試點計劃,要求聯邦資助的衛生系統只能購買由美國或盟國生產的藥品和基本醫療設備。五是對中國醫療器械制造商的商業行為發起調查,以確定這些行為是否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
第四,奪回在全球投資與發展領域的主動權?!稇鹇浴氛J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緣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建議美國迅速采取補救措施,擴大美國的全球發展和戰略投資工具箱。一方面,對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進行改革,通過其減少受援國對中國的依賴,加大對國家安全戰略領域如關鍵礦產、電信、運輸和港口以及能源的投資;另一方面,對美國進出口銀行進行改革,要求其將債務違約率上限從2%永久提高到4%,以擴大風險承受能力,同時調整其轉型出口計劃,擴大轉型出口領域以便囊括云服務,關鍵礦物和稀土元素的開采、濃縮、分離、精煉和合金化等。此外,特別委員會還要求美國貿易和發展署、國際開發署和其他相關發展機構增加發展援助和融資,重點關注最容易受中國影響的國家。[9]
雖然特別委員會本身并非立法機構,也不是眾議院常設委員會,但該委員會由美國國會眾議院兩黨關注對華政策的議員組成,其所提出的立法倡議,基本上體現了兩黨多數議員的共同政策和價值取向。上述立法倡議會有相當大部分在美國國會成案并獲得通過,將在科技與經貿領域對中國造成新的沖擊和影響。
首先,美國對華科技競爭的范圍和烈度呈擴大與上升趨勢?!稇鹇浴坊旧吓c美國行政部門的對華科技競爭戰略相吻合:一方面要讓美國在科技領域發展得更快,另一方面要限制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無論是國會撥款資助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建立全額關鍵技術產業基金,還是通過稅收豁免鼓勵私營部門投資關鍵與新興技術,抑或實施人才戰略,促進關鍵與新興技術的研發,都是要壯大美國對華競爭的科技實力,確保美國在關鍵與新興技術領域對華競爭優勢。加強出口管制、限制關鍵和新興技術流向中國任何實體,修訂2018年《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賦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更廣泛的法律權力,特別是擴大“關鍵技術”的定義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管轄范圍以及限制美國投資者對中國關鍵與新興技術企業的投資,都是要遲滯中國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步伐。通過加大對新興技術研發的投入和爭奪全球高科技人才,確保由“美國或盟友控制關鍵和新興技術的制高點”,被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和特別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議員克里希納莫蒂視為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中期目標”,而且是實現美國戰略“長期目標”——維持“美國國際領先地位”的最重要前提。[10]

其次,美國國會給中美正常經貿往來設置了更多障礙,中美經貿關系將面臨更多困難。長期以來,美國政界一直在指責中國違反世貿組織規則。2024年3月29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對外貿易壁壘國家貿易評估報告》,誣稱中國“以國家為主導的非市場經濟和貿易方式繼續影響著其產業政策,并為中國公司提供不公平的競爭優勢”。[11]在美國國會,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的呼聲甚囂塵上,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和眾議員吉姆·班克斯在過去三屆國會上都曾就此提出立法草案。值得注意的是,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的主張在共和黨內得到廣泛支持,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曾公開表態,贊成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盡管上述主張在美國國會尚存在一定爭議,但對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進行年度審查的主張已經被兩黨越來越多的議員所接受。美國國會民主黨人也熱衷于將提高關稅作為迫使中國改變政治經濟政策的一種手段??梢灶A見,美國國會在貿易領域對中國的立法趨勢,將給中美貿易制造更多的麻煩和障礙。此外,在美國國會推動下,美國可能會與盟友一道,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就政府補貼、對國有企業的支持以及所謂的非市場經濟做法對中國發起全面訴訟。
第三,美國與盟友合作增強供應鏈韌性,不僅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消極影響,還將加劇部分地區地緣政治的緊張關系。特別委員會建議更新貿易普惠制,單方面降低來自約120個發展中國家(包括一些與中國構成競爭關系的國家)部分進入美國產品的關稅,使美國與享受普惠制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同時導致更多中國國內的制造業向享受美國普惠制的國家轉移。無論是未來美國國會對關鍵礦產“原產地”的嚴格限制,還是拜登政府圍繞“清潔能源革命”推出的關鍵礦物戰略,都必將使關鍵礦物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內容,并加劇針對關鍵礦物資源國家和地區的大國競爭。
第四,“一帶一路”倡議將面臨美西方更為激烈的競爭和打壓。根據特別委員會的立法倡議,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的發展融資可以成為美國在其他高風險市場中,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替代中國的商業方案,也會讓一些發展中國家產生利用美國對沖中國影響力的想法或沖動。而且,新的國會立法會授予行政部門更多資金、確立更明確的目標,再加上拜登政府與盟友和伙伴內部協調的改善,以及美國擁有的巨大技術資產,可以為數字絲綢之路提供替代方案,在這個領域中國面臨的競爭和打壓可能會更加激烈。
特別委員會提出的未來立法倡議,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下的產物,體現了美國朝野甚至是整個美國戰略界對華競爭和打壓的戰略目標,即確保未來幾十年美國在世界的霸權地位。美國加大在科技研發領域的投入無可厚非,但遏制中國發展的心思和套路并不能讓美國發展得更好。如果按照美國近年來的一貫做法,以及特別委員會在經貿和科技領域的立法方向,美國將在很大程度上背棄自二戰結束以來親手建立的國際規則和秩序,也必將對其自身經濟造成反噬??梢灶A見的是,如果中美之間完全斷絕經濟關系,美國經濟影響力必會不斷弱化。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重大招標項目“戰后美國科技創新體系形成、走勢及啟示研究”(項目批準號:23VLS030)和浙江大學重點國家和區域研究重點課題“戰后美國科技創新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JosephR.Biden,Jr.,“InterimNationalSecurityStrategicGuidance,”March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1/03/NSC-1v2.pdf.
[2]“U.S.StrategicCompetitionwithChina,”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September2023,https://www.cfr.org/event/us-strategic-competition-china.
[3]“RemarksbyPresidentBidenatSigningofH.R.3684,TheInfrastructureInvestmentandJobsAct,”TheWhiteHouse,November2021,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1/11/15/remarks-by-president-biden-at-signing-of-h-r-3684-the-infrastructure-investment-and-jobs-act/.
[4]“FactSheet:ChipsandScienceActWillLowerCosts,GreateJobs,StrengthenSupplyChains,andCounteChina,”TheWhiteHouse,August2022,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8/09/fact-sheet-chips-and-science-act-will-lower-costs-create-jobs-strengthen-supply-chains-and-counter-china/.
[5]“H.R.3648-InfrastructureInvestmentandJobsAct,”117thCongress(2021-2022),November2021,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house-bill/3684.
[6]“H.R.5376-InflationReductionActof2022,”117thCongress(2021-2022),August2022,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house-bill/5376/text.
[7]“H.R.4346-ChipsandScienceAct,”117thCongress(2021-2022),August2022,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house-bill/4346.
[8]“U.S.StrategicCompetitionwithChina,”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September2023,https://www.cfr.org/event/us-strategic-competition-china.
[9]上述立法倡議詳見:TheSelectCommitteeontheStrategicCompetitionbetweentheUnited StatesandtheChineseCommunistParty,Resect,Prevent,Build:AStrategytoWinAmerica’sEconomicCompetitionWiththeChineseCommunistParty,https://selectcommitteeontheccp.house.gov/sites/evo-subsites/selectcommitteeontheccp.house.gov/files/evo-media-document/reset-prevent-build-scc-report.pdf。
[10]同[2]。
[11]“2024NationalTradeEstimateReportonForeignTradeBarriers,”OfficeoftheUnitedStatesTradeRepresentative,March2024,https://ustr.gov/sites/default/files/2024%20NTE%20Report_1.pdf.